策劃、撰文 / Chris、婧婧
編輯 / KY主創們
人們總是把無條件的愛總是被奉為“真愛”,甚至是“最至高無上的愛”。
“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聽上去就很美好。
今天,我們想和大家認真讨論一些問題:什麼是無條件的愛?世界上真的存在嗎?
一起來看看吧。
研究說,
無條件的愛可能真實存在
認知神經科學家Mario Beauregard等人在2009年發表了一篇名為《無條件的愛的神經基礎》(the neural basis of unconditional love)的文章。
研究者們首先将無條件的愛定義為“一種終極的利他主義的感情”,并且與“同理心”“同情”作出區别——
“同理心的情感反應不是無條件的,也不包括愛的感覺;而同情指的是對他人痛苦的意識以及減輕痛苦的願望(Steffen & Masters, 2005),但無條件的愛不會與痛苦聯系在一起。”
接着,研究者們要求參與者分别在控制條件和實驗條件下接受大腦掃描。
控制條件:參與者被要求觀看一系列含提示詞“觀察(view)”的智力障礙人士的圖片
實驗條件:研究者在另一組相似的圖片中打上提示詞“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嘗試喚起參與者産生無條件的愛的感覺
在“無條件的愛”的實驗條件下,表現出更強活動的大腦區域。截圖自Beauregard, M., Courtemanche, J., Paquette, V., & St-Pierre, É. L. (2009). The neural basis of unconditional love.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172(2), 93-98.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條件下參與者的島葉中部、頂葉上等多個大腦結構均發現了顯著的激活位點,且其中一些結構是大腦獎勵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
因此,研究者們認為無條件的愛,相比于其他形式的情感,是由一種獨特的神經網絡調節的;并且,無條件的愛具有有益性質,有助于人類之間建立強烈的情感聯系,可能對人類物種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過,也有神經心理學家對這個實驗設計及結論持懷疑态度,比如Ramsøy(2009)。
那麼——
當我們談無條件的愛的時候,
我們究竟在談什麼?
臨床心理學家John Welwood(1985)曾寫過一篇名為On love: Conditional and Unconditional的文章,詳細闡述了他對無條件的愛的理解。
Welwood認為,愛,在其最深層的本質上是無條件的,也是不合理的。
作為人類,我們每個人都對“無條件的愛”的價值有一種直覺的感覺。當我們能毫無保留地去愛,不做評判,完全敞開心扉去面對他人的真實存在時,我們會發現巨大的快樂。
“無條件的愛”有理性所不能解釋的部分(Unconditional love has its reasons which reason cannot know)。
我們通常在開始和結束時會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在出生時,在死亡時,在第一次向另一個人敞開心扉時。這些時候,我們無條件地為另一個人的愛的存在而感動和喜悅,内心最堅硬、冰冷的地方也開始融化。
但無條件的愛不是盲目的愛,它并不是讓我們回避現實,無視對方的正面或負面的特點不顧一切地愛。
無條件的愛中的“接納”是正視對方的本質和理解對方的過程,你清楚地看見對方,而不是用自我欺騙維持愛——那些和傷害自己的人在一起,無底線忍受的人不是出于無條件地愛,而隻是盲目地在愛。
無條件的愛也不是依賴共生的愛,不是盡力讀懂對方心思,并時時刻刻滿足對方任何需求,甚至包括那些極為自私或苛刻的要求。
無條件的愛應該具備的是以下幾個特點——
1)幸福的:我們隻在乎對方是否幸福快樂,并不在意是否能從這份愛裡得到什麼(Pool, 2012)。但同時,這種“不索取”也能讓我們感受到幸福。
2)安全的:人們在愛中能夠舒适地坦露自我,講述内心深處最隐秘的部分;同時安心地表達情緒,而不感到沉重或“過載”(Raypole, 2020)。
3)非理想主義的:愛的是這個人的本質 (Davenport, 2013),一個人的真實面貌,不會讓愛消散。
4)寬容的:不計量在愛中的“投入産出比”,也包括對小缺陷的接納、原諒。
Welwood認為,無條件的愛是随着心而表達的——心是愛的源泉。我們可以把“心”定義為我們最溫柔、對周圍世界最開放的“部分”。我們可以讓别人進入我們的世界,并被對方感動;同時也能更充分地接觸外界。
一旦我們的心打開了,我們很可能會在餘生中都會受到那個人的影響。
不過——
無條件的愛
并不意味着完美的關系
不同于愛,所有的關系都是有條件的。
因為,在關系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帶入各自的想法、需求和選擇。有時候,對于滿足需求的渴望,甚至成為了我們開始一段親密關系的理由,而我們甚至可能對這樣的渴望渾然不知。
我們的需求和欲望,隐含在我們對關系夥伴在外貌、性格、情緒價值、以及其他所有ta能為我們做的事之中——這些便是普遍存在于關系中的條件。
這樣說起來似乎有些殘忍——真實的東西往往乍一看顯得殘忍,卻實際上能夠最大程度保護我們。
生活中,我們常會因為“誤以為我們的關系足夠好”,而作出讓對方不舒服的行為、或産生不切實際的期待。而健康的關系,需要雙方都認識到自己在關系中的條件,并在不斷的溝通和承諾中,逐步對對方的條件有清晰的認知。
Welwood認為,在戀愛關系裡,當雙方認同彼此的信仰、需求和欲望時,人們就會有條件地愛對方,并分享彼此的生活方式偏好,從而産生羁絆、舒适和快樂的感覺。
然而,與無條件的愛不同的是,如果條件得不到滿足或被打破,愛會很快會“撤回”或終止。比如有時候,如果我們愛的人以我們不喜歡的方式行事,我們可能就不會像以前那樣喜歡ta了。
親子關系中有時也是如此。
通常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條件的愛——父母無論如何都愛自己的孩子。事實是,我們有時确實會在親子關系中看到有“附加條件”的愛:父母向孩子提供一定的愛,并期望自己的投資得到某種回報。
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存在一種拉力,加劇着我們本性兩個方面的緊張關系——個體對“條件限制的自我”和“無條件的敞開心扉”的欲望和需求。
不過,如果這種有條件的愛和無條件的愛之間的張力,能夠被正确看待和處理,實際上可以幫助我們學會更充分地愛。
“人類本性的摩擦可以點燃火焰,喚醒我們的心去面對真正的挑戰、風險和關于愛的禮物。”
所以——
我們不一定要「追求」
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是一種崇高的理想。我們想自由地做自己,以自己本來的模樣被愛,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無私地愛别人。
無條件的愛,強調我們要首先學會無條件地愛自己,而不是放低自己取悅他人。因為隻有當我們無條件地愛着自己,我們才能真正明白被無條件地愛着是什麼感受,也才能學會無條件地去愛别人。
但執着于追求無條件的愛可能是一件會讓我們失望——尤其當我們發現它有多麼難,以及要支撐這種“無條件”,究竟會耗費多少精力的時候。
作為成年人,我們渴望和需要安全的關系,想要對愛的人敞開心扉,期待心愛的伴侶和忠誠的朋友總是會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出現。
然而,如果我們過于熱切地期待隻靠他人來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被接納、歸屬感、意義感……我們可能會開始期待對方給予ta無法提供的東西,因此走向一個極端。
我們可能會産生與孩子“無聲的懇求”相同的感受:愛我,在我需要的一切時候出現吧……不管我如何對待你。
比起寄希望從他人身上去獲得這樣一種愛,我們也許更應該着眼于關系中存在的有條件的愛。當他人有條件地愛我們時,或許這份愛被設定了某些條件、限制和規則,但不可否認,它對我們也有積極的影響。
因為有條件的愛并不是純粹的自私或貪婪——它可以在關系中建立平等。有條件的愛,讓雙方都知道在一定的規則中ta們會被愛,但超出限制的行為會産生相應的後果,從而給關系帶來穩定性。
愛有很多形式,我們不需要改變愛本身的樣子。
以上。
今日互動:你感受過“無條件的愛”的時刻麼?快來留言區和我們分享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