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藝術家放棄城市繁華生活,選擇落戶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麻城市夫子河鎮黃麻坳村,昔日沉寂的山村一下子成了遠近聞名的藝術村。這背後有着怎樣的秘密?
迎着滿山的紅杜鵑,呼吸下山裡的新鮮空氣。一個春日的雨後,在好友陪伴下,順着琅琅的讀書聲,我們來到麻城市夫子河鎮黃麻坳村。
◆ ◆ ◆ ◆ ◆
竹裡館的風情
“小亭結竹流青眼,卧塌清風滿白頭”。沿新修的水泥路蜿蜒而上,一棵百年樟樹将“竹裡館”攬在懷中,館裡幾棟小屋幽靜雅緻,曲徑通幽,清香怡人;館外綠樹掩映,流水潺潺,鳥語花香。
竹裡館門樓是古樸徽派樣式,前棟是創作室,中間是收藏品,後棟是休憩之所,屋後是郁郁蔥蔥的尹家山。
館主人名叫蔣聖琥,他已在此生活了2年多。“這裡空氣好,喝山泉水,吃自種的有機菜,早晚好鍛煉。以前腰酸背痛,現在感覺棒棒哒!”蔣聖琥的父親長期在竹裡館居住,感觸頗深。
蔣聖琥是知名書法家、書法評論家,下海經商後,積攢了創業實力。久居大城市,蔣聖琥一直想尋找一塊鄉村“綠地”。那裡,青山綠水,草木含香,衣沾露珠,遠離城市的喧嚣,适合身心的放松。
他先後考察過宜昌、婺源等不少地方,都不滿意。2015年,蔣聖琥來到麻城、羅田、團風交界處的黃麻坳村尹家山。便利的交通,舒适的環境,淳樸的鄉風,讓蔣聖琥眼前一亮。他一眼看中了這個地方。
尹家山是個空心村。因為山高,交通不便,村裡幾十戶人家有的外出打工在外購房,有的搬離到城鎮去了,正适合藝術村建設。竹裡館沒有選用鋼筋混凝土建造,而選用農村地道的木材、泥瓦、磚土,運用傳統庭院設計,花費不多,但典雅大方,一時成為農村一道亮麗的風景。
◆ ◆ ◆ ◆ ◆
厚重發展的黃麻坳
竹裡館所在的黃麻坳村位于麻城市夫子河鎮南段,毗鄰羅田縣大崎鄉亂石窠村、團風縣賈廟鄉胡家山村。省道S206穿村而過,全村7.9平方公裡,19個村民小組,744戶,2148人。
黃麻坳古驿道是鄂豫皖通向東南和京畿之要道,千百年來黃麻坳古街商賈雲集,物阜民豐。古街北邊有座高大氣派的接官廳,為明萬曆33年甘肅巡撫梅之煥省親而建。1938年日寇侵入,千年古街付之一炬。現存近百米的青石闆路還在,正靜靜訴說着歲月的滄桑。
黃麻坳海拔近500米,山清水秀,風景绮麗。千年迎客松、百年樟樹、楓樹和成片的闆栗樹、柿子樹密布生姿,丁山竹海搖曳,桂雨尖崗路彎彎,陶家山已申報傳統古村落。黃麻坳人傑地靈,走出以尹曉青、尹學進為代表的軍、政、商、學界風流人物。
◆ ◆ ◆ ◆ ◆
一花引來百花開
黃麻坳成為鳳凰群栖的梧桐樹。“來這裡的必須是藝術家、大咖,有藝術造詣,有經濟基礎,有故土情懷,具備這樣的條件,才能安家落戶。”蔣聖琥給黃麻坳藝術村這樣定位。
迎着能人回鄉的春風,在蔣聖琥的帶動下,湖北省書協會員、省地稅局稽查局幹部張季超、文化達人施峻、湖北美院中國畫系副教授周灏、中國地質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楊喆、中南建築設計院第一設計院黨組書記王華山、惠普公司(中國)打印集團大客戶部經理薛峰等藝術家如一隻隻金鳳凰,紛紛來黃麻坳安家,打造屬于他們的藝術殿堂。
中國作協會員、江漢大學新詩研究所所長柳宗宜毅然賣掉利川的房子,來黃麻坳安營紮寨。主研傳統金石文化、古文字遺存的武漢荊楚金石博物館館長、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代表性繼承人、陝西科技大學客座教授、武漢江漢區政協委員、常委張友海,也決定在黃麻坳村建一座名俗博物館,為藝術村再添新景觀。
◆ ◆ ◆ ◆ ◆
(圖文轉自美篇,作者:熊陽生)
編 輯:張玉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