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幾年,注重養生的人群越來越多,特别是一些年輕人紛紛加入養生隊伍中,而且很多人每天針對養生會學習一些新知識,希望能夠讓身體更加健康。
在養生中,有一句俗語“晨不吐口水,午不洩精水,晚不流汗水”,那麼這句話是否有科學道理呢?不清楚的人不妨進來了解一下。
俗語:“晨不吐口水,午不洩精水,晚不流汗水”,有科學依據嗎?
晨不吐口水
晨不吐口水這句話,簡單的來講就是告誡大家清晨起床後最好不要吐口水,否則不利于身體健康。
在中醫角度上認為這句話确實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中醫上,人體是由陰陽兩部分組成。陽面為火,陰面為水。水其實就是人體生産的津液,儲存于腎髒和脾髒之中。
而對于中醫“器官之時”的說法,腎氣上揚的時間點,恰好是早上起床的時間。
如果有吐口水的習慣,會損失體内的津液,腎氣也會随之流逝,引起腎氣、脾氣萎靡的情況。
在現代醫學中,對于早晨吐口水的利弊作出相關解釋。西醫認為,人們分泌的口水中含有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和蛋白質,如果常常吐口水,腸胃的消化能力也會因為微量元素減少而下降。
除此之外,口水中含有的腮腺激素,能夠調節内分泌平衡。除了必要的吐痰等操作外,早晨起床後盡量不要吐口水。
午不洩精水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在平時生活中,尤其是在吃完午飯後,此時身體會處于一種困倦疲乏狀态。
主要是因為我們人體中會有一團心火,這團心火經過一上午的累積,到了中午的時刻會變得更加旺盛。
我們身體狀态也會顯現的沒有精氣神,出現犯困的情況。
如果長期保持這種狀态,會引起人體中精水而洩露,因此吃完午飯後及時睡一覺,是非常關鍵的。
晚不流汗水
在炎炎夏日,哪怕是身體不怎麼活動,也會不斷冒汗,當然也避免不了晚上會流汗。
為何這句俗語晚不流汗水呢?其實人體經過忙碌一整天,晚上是身體進行修養的階段,而且晚上進入入睡狀态,體内的各項器官也在相應進行調整和修複。
尤其是進入夜間,人的衛氣内藏,腎陽深伏,因此我們一定要休息好。
如果常常在半夜流汗,會讓體内的津液大量流失,津液是氣的載體,如果津液不斷流失會引起氣的失散。
若流失情況比較嚴重,會對胃氣以及腎陽的潛藏造成影響,特别是到第2天早上不利于生發。人一整天的狀态都是無精打采,昏昏沉沉。
而且晚上的氣溫低于白天,如果大量流汗,“鬼門”洞開,很容易将風寒濕邪之氣侵入人體,人就更容易生病。
因此建議如果晚上要進行運動的時候,最好在10點之前完成。如果10點後身體還在不斷流汗,會損害身體健康。
養生有學問,不要進入養生的2大誤區
想要健康必須得吃保健品
現在市場上的保健品有多種多樣,但其中有的保健品并不靠譜,而且起不到保健效果,如果長期大量服用還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威脅。
雖然保健品能夠為身體補充營養,但是保健品中的某些營養。在平時飲食中也可以攝取到。因此不要太過相信保健品,否則會加重肝腎負擔。
越瘦越健康
對于年紀偏大的人群,覺得人老了越瘦才代表越健康,自己本身不胖卻努力的減肥,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身材無論胖還是瘦,不是衡量健康常識的唯一标準。
有不少研究發現,微胖的老年人身體才會更加健康。本身年齡越來越大,腸胃吸收營養能力會随之下降。如果因為減肥而采取節食,更容易引起身體不良,給身體帶來一些健康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