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
曹雲,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疫情期間,将平戰結合的理念融入日常診療中,推出“新生兒新冠病毒感染防控預案”,救治危重症新生兒200餘例。曾獲複旦“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首屆“上海最美女醫師”等。
這裡被稱為離死亡最近,也是離希望最近的地方;這裡沒有哭鬧笑聲,隻聞監護儀器滴滴作響;這裡沒有嚴寒酷暑,溫度常年保持在25℃的恒值……這裡是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
從醫近30年,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NICU主任曹雲的工作便是與死亡線上掙紮的新生兒零距離接觸,助力新生兒起航。數據顯示,NICU搶救成功率高達98%,每年近3000例新生患兒從這裡康複出院。病區的“畢業牆”上,孩子與家人、醫護笑靥如花的合照,便是這赫赫戰績最好的展示。
直面疫情難題,NICU的母乳喂養一天都沒停過
新生兒的背後如果尾随着死神的影子,這足以讓期待新生命到來的家庭,墜入冰窖。
新生兒,指的是胎兒娩出母體,自臍帶結紮起至出生後滿28天這一段時間的嬰兒。新生兒期雖然不長,但由于小寶寶的各器官都不成熟,極易引發各種病症,起病急且多變,若不及時搶救,死亡率極高。疫情來了,讓本就困難的救治工作雪上加霜。
作為上海唯一一家新冠肺炎患兒定點收治單位,兒科醫院“站”到了抗疫最前線。彼時,曹雲最擔心的是,萬一孕婦是确診患者,誕下的新生兒怎麼辦?轉運工作如何進行?作為上海市危重新生兒搶救中心之一,2019年超千例危重新生兒經此轉運。稍有不慎,便會引發大禍。
直面新發烈性傳染病,一切無經驗可循。曹雲第一時間下了兩條“死命令”,醫護人員做好個人防護,确保“零感染”;對入院新生患兒嚴防一切交叉感染的可能。
轉運醫護跟着傳染科學習防護知識,留出一套專業設備,用于轉運高風險患兒。培訓一支團隊,萬一出現新冠新生患兒,可随時支援傳染科救治。與此同時,NICU還專門辟出一間周轉病房,安頓外地轉運來的新生兒……
工作理順,還有一件事壓在曹雲心頭,疫情期間,母乳喂養怎麼辦?
有人說,第一口母乳比金子還要珍貴,這并不誇張。“對許多早産、出生體重過低、患有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新生兒來說,母乳不僅是食物,還是良藥。”她介紹,10年前,新生兒科開始探索母乳喂養介入新生患兒救治體系。數據顯示,經母乳喂養,各類早産兒疾病患病率明顯下降。
三年前,兒科醫院成立上海首個重症新生兒人乳庫,操作流程是母親在家用泵奶器泵出母乳,再由家庭成員送母乳至醫院,由院方進行儲存、管理和使用。可疫情來了,送母乳還安全嗎?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一刀切”,改用配方奶喂養。但這看似最安全的辦法,對新生兒來說并非最優解。再造流程!曹雲帶着同事一起查文獻、閱資料,改造儲奶裝置,整理家庭、路程、醫院防護指南,建立微信群做宣教,要求家庭安排專人送奶,并每日上報個人健康信息,科室專人管理……整套流程較以往耗時增加40%,但在科室所有人的全力護航下,NICU的母乳喂養一天都沒停過。
用“斤斤計較”的喂養,為新生患兒“保駕”
在兒科醫院NICU,近200名住院新生患兒中不乏超早産兒、超低出生體重兒、危重新生兒……“我們做的就是‘保駕’工作。”曹雲常說,所謂“救護”,“救”重要,“護”更不可缺。
靜靜(化名)出生時體重僅1070克,全身器官發育不成熟,加之患有複雜危重先心病,在滿分10分的出生評分中,他隻得了1分。在兒科醫院專家組全力救援下,這條稚嫩的小生命闖過手術難關。但面對後續照料,曹雲不免擔憂:孩子能否順利撤離有創呼吸機?心功能是否能有效恢複?喂養能否順利?
就此,一段“斤斤計較”的喂養之旅開始了。
曹雲帶着團隊每天精準計算靜靜的藥量、液體分泌量,連尿布都要仔細稱重。同時,評估各項參數,實時監測其生命體征。細緻的照料下,一周後,靜靜便成功撤離有創呼吸機,随後又很快撤離無創呼吸機,不久喝上了媽媽的乳汁。終于,成功長到2450克的靜靜能夠出院了。
“不久前,靜靜回來随訪,看着曾經病重的孩子如今一天天長大,别提多有成就感了。”曹雲臉上挂着滿足的笑容,這也是她選擇兒科的初心。
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現為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後,曹雲便入職兒科醫院。1996年,她正式加入新生兒科。回憶往昔,她不禁感慨,“新生兒科飛速發展,這背後有醫生的努力,更離不開家屬的體諒。”
20年前,曹雲第一次赴海外進修。當時看着醫院保暖箱中比手掌大一些的新生兒,她驚訝不已。“當時國内還沒有這麼小的早産兒,但帶教老師信誓旦旦地預言,不到10年就會有的。”
誰料,沒等10年後,剛進修回來的曹雲便遇到了職業生涯中的一大憾事。
2006年,一對雙胞胎寶寶住進了NICU,出生時均隻有800多克。“我們做了很多努力,翻閱資料,無奈當時對這麼小的早産兒圍手術期管理并不成熟,其中一個孩子還是不幸夭折。”令曹雲沒想到的是,家屬非但沒有責怪他們,反而募集了50萬元幫助新生兒科成立幫困基金。直到現在每每想起,她仍眼光泛淚。
闖過新生“第一關”,父母也是參與者
曹雲的辦公桌上擺着許多賀卡與合照,來自患兒家屬的感謝将不大的辦公室裝點得溫馨暖人。兒科醫院新生兒科走出一批大咖,我國新生兒醫學奠基人金漢珍、著名新生兒專家邵肖梅、陳超等都在此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熱血。幾代人不斷接力,締造出如今新生兒科響亮的“牌子”。
近年來,NICU收治的患兒越來越“小”,病情越來越重。“很多時候,新生兒們還沒來得及回家躺一躺父母精心準備的小床,便開始了一場生命的拉鋸戰。”在NICU20多年,曹雲愈發感受到,新生兒科的救治工作要跨前一步,父母應當是救治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有的家長将NICU的“保暖箱”當成“保險箱”,覺得将孩子留在醫院更放心,推遲出院;有的家長因與孩子分離太久,産生抑郁情緒;還有的家長因照護不到位,讓千辛萬苦的救治工作前功盡棄……在曹雲的倡導下,2018年,兒科醫院與上海市兒童健康基金會聯手成立“早産兒護理研究項目”,内容涵蓋早産兒喂養、疾病預防、家庭參與式照護、出院過渡護理等,讓早産兒更好地從醫院過渡到家庭環境。
曹雲說,做醫生之後,每天都像在考試,試題就是一條條鮮活的小生命。
若想助力孩子闖過新生“第一關”,必須每時每刻、每分每秒都全力以赴。
作者:李晨琰 袁婧(攝影)編輯:吳金嬌責任編輯:顧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