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主張?在中國文明史中,儒學一脈擁有重要地位自春秋戰國時期百家争鳴,孔子創制儒學起,曆經兩漢的發展、唐宋的複興,明代的發展,直至今日,其仍然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而儒學的發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作為一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學說,它随着漢代董仲舒、唐宋韓愈、周敦頤、“二程”、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人的不斷修改與深化,形成了“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獨具特色的派系,不斷地融入中國人的精神血脈之中有關中國的研究,避不開儒學一脈而對其的研究,也對當代中國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主張?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在中國文明史中,儒學一脈擁有重要地位。自春秋戰國時期百家争鳴,孔子創制儒學起,曆經兩漢的發展、唐宋的複興,明代的發展,直至今日,其仍然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而儒學的發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作為一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學說,它随着漢代董仲舒、唐宋韓愈、周敦頤、“二程”、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人的不斷修改與深化,形成了“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獨具特色的派系,不斷地融入中國人的精神血脈之中。有關中國的研究,避不開儒學一脈。而對其的研究,也對當代中國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在儒學一脈之中,心學作為較後出現的學派,具有重要的地位。其開創者一般被認為是南宋時期的陸九淵,而集大成者則被認為是明代的王陽明。在其的學說中,以“心”作為最高範疇,故其學說被稱為陸王心學。而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則集中體現在《傳習錄》這本王陽明教書育人的生平記錄之中。
在《徐愛錄·三》中,王陽明用一句話集中闡釋了他的思想核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其将心置于天理、人理之上,認為事父、事君、交友、治民即孝、忠、信、仁,皆在心中,隻需要在修心上用功。而至于修心的具體方法,則為格物、緻良知、知行合一等。不論如何,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對心的修行。
而對心的修行則是王陽明《傳習錄》後面講述的重點。
例如《陸澄錄》中涉及到王陽明非常重要的方法論:緻良知。針對如何“緻良知”,王陽明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首先是“立志”,需存養天理,念念不忘,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實踐,例如靜坐學習、交友等,并且追求自然,反對刻意追求。該段論述表明了王陽明心學的實學特征,證明了心學是在實踐當中運用的學問,有着較為實際的方法論,而并非脫離實際、高高在上的學問。并且在該章之中,王陽明就朱熹的觀點“存天理,去人欲”進行了解釋,是為在體察天理時,需秉持客觀的态度,摒棄人的固有觀念的左右,進行客觀、思辯地分析,方能體會天理。這一條也體現了王陽明學說與朱熹的理學并非完全對立,而是有一定的繼承和發展。
再如《答顧東橋書》中對王陽明另一重要思想“知行合一”的闡釋。其共分為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與前面的“緻良知”有所關聯,強調格、緻、誠、正,即格物、緻知、誠意、正心,此思想源自《大學》,意為從實踐之中獲取真知,并以此輔助自身修行;而且也論述了意為行之始這一觀點。第二個維度則是“知”與“行”的統一,并認為不去實踐的知識不能稱之為知。第三個維度則是強調行的重要性。從王陽明的表述及生平經曆來看,他所理解的心學的确是一門重視實踐的理論,雖然依舊是堅持意識的第一性,但是也認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思想先進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