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受訪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内分泌科主任醫師 蔡夢茵
本報記者 王冰潔
确診糖尿病後,醫生的第一道醫囑就是“降糖”,但不同于患者的迫切心情——想讓“糖”快點降下來,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内分泌科主任醫師蔡夢茵表示,臨床上降糖要“求穩”、循序漸進,如果太快,反而可能出現問題。
出現低血糖。若降糖過快,即使血糖值正常,患者也可出現“反應性低血糖”。此時交感神經興奮,患者表現為心慌乏力、頭暈、出冷汗、手抖等症狀,甚至可能由于過度興奮,誘發惡性心律失常、心梗等不良事件。一旦血糖繼續下降,低于3.9毫摩爾/升,便可引發真正的低血糖反應,嚴重者有意識障礙、昏迷、休克,甚至死亡風險。
引起血糖波動。如果降糖過快,在相對低血糖時期,機體會增加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等胰島素拮抗激素的分泌。在多種激素作用下,血糖可能會忽高忽低,造成波動,甚至出現反跳性高血糖,這比持續高血糖帶來的危害更大。此外,腎上腺素還會導緻心律失常。
損傷中樞神經。大腦運作需要“養分”,也就是葡萄糖、氧氣,如果降糖過快,大腦無法得到充足的能量供應,便可能導緻腦細胞損傷,傷害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嚴重後果,比如加速老年人的記憶力減退、認知能力下降,甚至癡呆的進展。嚴重低血糖有可能直接誘發腦梗,導緻不良結局。
視物模糊。血糖迅速下降可導緻血液有效滲透壓下降,但眼球内的“葡萄糖”下降速度常與外周血的下降速度不一緻,這會導緻眼球組織中的水分增加,進而改變晶狀體的屈光度,患者會出現短期的視物模糊,一般可在1~2個月内緩解,不需藥物治療。
專家指出,對患者來說,降糖“欲速則不達”,不能一味圖快,應遵循以下原則。
速度不超過每小時5.6毫摩爾/升。正常情況下,降糖速度應保證在每小時不超過5.6毫摩爾/升。如果患者通過胰島素或口服藥物降血糖時,最好每小時檢測一次血糖,以便了解降糖速度;剛确診糖尿病的患者,首先考慮降餐前血糖,可暫時不監測餐後血糖;不求“一步到位”,設立階段性目标,緩慢過渡到正常血糖值。
了解藥物副作用。如果患者應用磺脲類以及格列奈類等胰島素促泌劑,胰島素、DPP-4抑制劑或二甲雙胍類藥物,存在低血糖風險,要注意防範。每位患者對藥物的敏感程度不同,開始服用這類藥物時,最好從最小劑量開始使用,緩慢加量。
日常監測防低血糖。除配合醫生的治療策略外,日常血糖監測也很必要;一旦懷疑自己出現類似低血糖的反應,首先要及時進行血糖檢測。糖友身邊最好常備糾正低血糖的必要措施,比如糖果、甜飲料等。老年人感覺器官衰退、髒器調節功能下降,比年輕人更易發生無症狀低血糖。為了避免出現低血糖,老年人的降糖目标可适當放寬,空腹血糖<8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10毫摩爾/升即可。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