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的小情緒極多,除了喜怒哀樂,還有疑惑、害羞、撒嬌、委屈等等,有一些孩子,還會在開始學習漢字的過程裡,表現出些許抗拒,不願學,也不願寫,讓家長十分煩惱。
教育專家一般會建議家長多與孩子互動,讓孩子們先對漢字産生興趣,再進一步引導。再長大一些的孩子,更是如此,如果孩子本身對漢字有了濃厚的興趣,自然就不會覺得學習漢字和傳統文化是件辛苦的事兒。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對漢字産生濃厚興趣呢?
答案在《被委屈的漢字》一書中就能找到。這本以漢字知識為主題的趣味讀物,聚焦中國傳統文化,以生動有趣的故事,讓漢字們也都具備了生命與情緒,再配上多格漫畫設計,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并激發孩子們探索漢字奧秘的好奇心。
張之路《被委屈的漢字》
作者張之路,是我國著名作家、劇作家。其被改編為電影的長篇小說《霹靂貝貝》,作為中國第一部兒童科幻片,至今仍為許多人津津樂道。
2019年,張老師寫了一本名為《漢字奇兵》的小說,以曲折生動的故事,寫盡了漢字的形成、發展和變化。《被委屈的漢字》則是張老師繼《漢字奇兵》後,又一能激發孩子們熱愛和探究漢語知識的力作。
生活中的那些人雲亦雲,誤導到你了嗎?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著名電視策劃人于丹,教自己的女兒苗苗認識了名字“苗”這個漢字後,又帶她在廚房裡認識了“苗”的親戚們:芹菜、菠菜、茼蒿等等。但因為西紅柿不像其他蔬菜也有草字頭,被苗苗以“疑惑”的小情緒,排除在了蔬菜行列之外。
于丹于是趕緊告訴女兒,西紅柿又叫番茄,苗苗這才抛掉“疑惑”,讓西紅柿重回蔬菜行列。
《被委屈的漢字》的開篇,張之路老師帶着大家,也先用上了“疑惑”的小情緒,開啟了一場糾正漢字常見謬誤的旅程。
張老師的第一個疑惑是三個“臭皮匠”雖然人數衆多,但論起行兵打仗,他們的智慧加在一起,也很難和聰明絕頂的諸葛亮相提并論,為什麼人們還會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呢?
其實,這樣的“疑惑”小情緒,許多人在第一次聽見“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話時,可能都有,隻是在知道了大家都這麼說都這麼用以後,就将這個“疑惑”的小火苗按熄了,然後以從衆的心理,心安理得地應用起來。
但張老師沒有,張老師帶着“疑惑”的小情緒,開始了對漢字的追本溯源,然後帶着大家驚奇地發現,原來“皮匠”真的有問題!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中,“皮匠”一詞,是因在流傳中出現了同音訛化,才成為了今天我們熟知的“皮匠”,而“皮匠”的背後,那個正确的詞,正滿懷委屈地,等着人們發現它們的存在。
原來,當我們“疑惑”的小情緒遇上漢字的“委屈”小情緒,可以找到更多真相。除了“皮匠”之外,“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無奸不商”“無毒不丈夫”等,也有同樣的同音訛化問題,等着我們帶着“疑惑”的小情緒,翻開《被委屈的漢字》,一點點去揭開謎底呢!
求知時的那些固步自封,阻礙到你了嗎?
有一隻鴨子,因為看見大雁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翺翔,而它自己也有翅膀,就自信地認為,自己一定不會比大雁差,于是來到懸崖邊起飛,接着卻隻撲騰了幾下,就掉下了懸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于未知領域,我們不能過分自信。
張之路老師在《被委屈的漢字》一書中告訴我們,求知的路上,也是如此,過分的自信,會讓我們與漢字詞語的本來含義擦肩而過。
漢字的一二三,按現代漢語的含義,分别就是一個、兩個、三個。如果我們過度自信,就會覺得,自己已經非常清楚一二三的含義了,從而不會産生去探究一二三的本來含義的想法。
但事實上,一二三最初的含義,真的與我們今天的理解存在差異。先秦時期的一,和現在的一樣,是指單個事物;二卻不是指兩個或一雙,而是指不止一個;而三更指的是許多許多。
《曹刿論戰》中,魯莊公向曹刿請教打勝仗的原因,曹刿指出靠的是士氣,并進一步解釋了士氣的奧秘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那麼什麼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呢?如果我們隻知道一二三在現代漢語裡的含義,就會将這句話理解為:第一次擊鼓,能鼓舞激烈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要會衰竭;到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沒有了。
但我們隻要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一場真正的戰争并不會在短短三次擊鼓沖鋒中就結束。這又是為什麼呢?是曹刿錯了嗎?許多人是在深入學習了古漢語知識後,才發現原來曹刿沒有錯,錯的是現代人對古文字的理解。
曹刿所處的時代是先秦,先秦的再就是二,它指的不是兩次,而是指第一次後的不止一次,三也不是三次,而是指許多次。
所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真正含義應該是:第一次擊鼓,最能鼓舞激烈士兵們的士氣;随後的幾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會逐漸衰竭;到許多次的擊鼓沖鋒後,士兵們的士氣則會消耗殆盡。
《被委屈的漢字》中,張之路老師列舉了許多與此類似的故事,比如“呆若木雞”最初并不是指人因為害怕或驚訝,而傻呆呆的樣子,“空穴來風”也不是指流傳的消息,毫無根據。
張之路老師正是因為沒有過分“自信”曾經接觸到的知識,抱着解除疑惑的态度才探究出了事情的真相,也因此才能在今天,通過生動的故事,告訴孩子們那些隐藏在“漢字”背後的委屈。
觀念上的墨守成規,影響到你了嗎?
一個人,如果能每天進步一點,就會離成功越來越近;如果能每天做到一些發現與創新,就會逐步走向領先。
但怎樣才能更好地發現與創新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帶着快樂的小情緒,多問一個為什麼,并以不同角度尋找另一個答案。
有一個小女孩,看見人們總是豎着切蘋果,于是多問了一個“為什麼不能橫着切”,并帶着快樂的小情緒,将一個蘋果橫向切開。然後,她驚奇地發現,蘋果裡竟然還藏着一顆星星。
蘇東坡說:橫看成嶺側成峰。同一事物,換個角度去看,才能發現不一樣的風景。有時即便不能找到另一個答案,也能收獲更快樂的心情。
曾有人向一位著名的畫家求來一幅牡丹圖,挂到家中時才發現畫上的牡丹缺了一邊,于是心情十分低落。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牡丹寓意富貴,這個人認為缺了一邊的牡丹,就是“富貴不全”。于是又去找畫家,要求他再重畫一幅。
畫家聽後笑着說:既然牡丹代表着富貴,那麼缺一邊,不正好是“富貴無邊”嗎?那人一聽,又高高興興地捧着畫回家挂了起來。同樣的一幅畫,因為換了個角度去解讀,便讓人多了許多愉快。
張之路老師,在《被委屈的漢字》一書中告訴我們,在學習漢字的路上,如果我們也能時常帶着快樂的小情緒,多問一個為什麼,然後再換個角度去思考,将會得到更多知識與樂趣。
書中的《射與矮的身份之迹》《弓長張和立早章》等故事,就是張老師在教孩子們多問為什麼,并換角度去思考漢字的意義。比如用來表示長度不足的字,為什麼不是“身”與“寸”組成的射字?章字如果可以拆開,又為什麼要拆成立與早,而不是拆成音與十呢?
上面兩個問題的答案,還請大家去張老師的書中自己尋找,而通過帶着快樂的小情緒去多問一個為什麼,并換角度思考,我們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收獲的将不隻是對文字的理解,和傳統文化知識的擴展,還将收獲不一樣的快樂。
寫在最後
著名詩人、學者流沙河先生,曾講過一個人們誤以為“東”是會意字,發現甲骨文後才發現原來它是假借字的故事。
因篆文的東字,看起來是“日”與“木”的組合,所以連世界上第一部字典的編撰者許慎都認為東字是“從日在木中”,而且這還十分符合傳說中太陽從湯谷扶桑樹上升起的故事,就認定“東”是個表示太陽升起的方向的會意字。
“東”字的甲骨文、篆文、繁體字
直到“東”字的甲骨文出現,人們才發現,原來最初的“東”字,竟是一隻兩頭被紮起來的鼓脹的口袋,後來才被借作表示東這一方向的用字,“東”字不是會意字,而是假借字。
原來,連大名鼎鼎的許慎都會不小心誤解漢字,讓漢字們受委屈。
張之路老師的《被委屈的漢字》一書,則為這些被委屈的漢字們,一解千年的苦悶,更為小朋友與大朋友們,開啟了一段生動有趣的漢字文化之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