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炒茶炒茶,茶都是炒出來的麼?
不都是。
從大的方面說,六大茶類中的白茶,不炒不揉,或曬或晾,根本不炒。
從受衆最廣的綠茶來說,也不都是炒出來的。
綠茶按工藝分為四類:蒸青綠茶、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
後三類綠茶都要入鍋殺青,蒸青綠茶不用。
四類綠茶,工藝有差别,口感大不同。
蒸青綠茶
蒸青綠茶,和其他三類綠茶差别最大,它的殺青方法不同,采用高溫蒸汽殺青,不用入鍋炒制。
蒸青工藝出現得最早,唐宋時期都用蒸汽殺青。
茶聖陸羽的《茶經》記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雲不采,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
下雨天不采,天晴有雲也不采,晴朗時才采摘,采下以後,經過蒸、搗、拍、焙、穿、封,餅茶就制成了。
到了宋朝,喝茶雖然由唐朝的煎煮演變成了點茶,但工藝大體未變,制茶仍然沿用蒸汽殺青。
短時高溫蒸汽之下,茶葉裡的蛋白質、葉綠素、氨基酸和芳香物質等物質損失少,顔色比其他綠茶更綠,有“三綠”之說,色澤翠綠,湯色嫩綠,葉底青綠。
茶湯口感甘醇鮮爽,香氣之中,帶有海藻味的綠豆香,或者闆栗香。
因為未經鍋炒,香氣不如炒青綠茶那麼高揚,微微帶點青氣,一般人可能喝不太慣,市場占有率低。
但蒸青中的恩施玉露茶名氣極大,1999年《解放日報》曾将它列入十大名茶,感興趣的不妨試試滋味。
炒青綠茶
炒青綠茶,用鍋殺青,用鍋炒幹,最為常見,喝的人最多,産量也最高。
炒制時,高溫破壞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制止了酶促氧化,因為鍋溫比蒸汽溫度更高,能夠更有效地清除鮮葉的青草氣,有濃郁的鍋炒高香,廣受歡迎。
炒青名茶衆多,代表性的有洞庭碧螺春、西湖龍井、蒙頂甘露、信陽毛尖。
烘青綠茶
烘青綠茶與炒青綠茶相似,也要入鍋高溫殺青,隻是幹燥方法不一樣,不是炒幹,而是烘幹。
烘法有兩種,一種較現代,用烘幹機烘幹;一種較傳統,用炭火烘,名茶多采用炭火。
烘青綠茶與炒青綠茶相比,條索更完整,香氣更清,口感更醇。
代表性的烘青綠茶有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等。
同時,因為烘青綠茶香氣突出,也用來做花茶的茶坯,窨制之前,會再烘一遍,以便更好地吸收鮮花的香味。
曬青綠茶
曬青綠茶,鮮葉經過鍋炒殺青,适度抑制酶促氧化反應,揉撚後,直接曬幹。
沒有鍋之前,古人采集野生茶樹鮮葉隻能靠太陽曬。
當然古人的曬青工藝原始,和現代大不相同,但或許是現代曬青工藝的源頭。
代表性的曬青綠茶是滇青。
滇青毛茶刺激性較強,一般不直接當綠茶飲用,而是壓制成磚或餅。
這些緊壓茶經過長時間存放後,内含物質得到轉化,茶葉刺激性減弱,滋味變得醇和。這時就得改名字了,不叫綠茶,叫普洱茶。
四類綠茶中,蒸青綠茶殺青工藝與衆不同,采用蒸汽殺青,甘醇鮮爽,微帶青氣,雖然小衆,但自有擁趸。
炒青綠茶香氣高,多名茶,受衆廣泛。
烘青綠茶受歡迎程度和産量僅次于炒青綠茶,香清味醇,也是做茉莉花茶的原料。
曬青刺激性較強,一般不直接飲用,我國西南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同胞,會用來制作各種獨具特色的茶飲,如土鍋茶、涼拌茶、烤茶等等。
“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飲,得半日之閑,可抵上十年的塵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