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慶濤 王鴻傑
歐,形聲字,繁體字寫作歐,讀作ōu。甲骨文、金文字形尚未發現。戰國時期陶文和印章出現,字形與繁體字大緻相同。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歐,簡化字寫作歐。本義嘔吐。讀音取嘔吐發出的聲音。
《說文解字》:歐,吐也。
嘔吐,有的地方叫哕[yuě]
歐,由區和欠構成。區,兩個讀音ōu、qū。甲骨文字形有三種,都是半包圍結構:(1)上右包圍,下左是品;(2)左下包圍,右上是品;(3)右下包圍,左上是品。這裡的品或有兩個含義:(1)指人口,由三個口字組成,表示很多人;(2)指丁塊,由三個甲骨文的丁組成,表示很多丁塊。指很多人時,讀作qū。指很多丁塊時,讀作ōu。品表示很多人口時,區字就表示有很多人的一片有邊界的地方,如,軍區,小區。品表示很多丁塊(或很多散碎物品)時,區字表示盛裝散碎東西的器物,如,瓯(小瓦盆)。
歐字的演變
歐字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是欠。欠的甲骨文是一個人張大嘴巴坐着。凡是表示人張大嘴巴之義的,都有欠字。如,吹、歌、歡、飲、砍、漱、炊,等等。
丁是很多字的組成部分,表示小塊的物品,如小塊的食物。品表示小丁塊時,指人嘔吐物裡成塊的食物。換句話說,區是嘔和歐的初文。嘔和歐的區别在于,嘔字是在區字上增加一個口字,強調從口中吐出。而歐則是在區字上增加一個欠字,強調人張大嘴巴吐。因此,嘔和歐是異體字。丁字的甲骨文與口的甲骨文是有區别的。丁字的甲骨文是一個塗黑的長方塊或者是一個空心的長方塊。而口字甲骨文字形則是一個嘴巴形,兩邊的豎高出上邊一橫。
丁和口的甲骨文
本義嘔吐。(1)《漢書·丙吉傳》:醉歐丞相車上(因酒醉吐在丞相車上)。(2)《急就篇注》:歐逆,吐而不下食也。(3)《前漢·嚴助傳》:歐洩,霍亂之病相随屬。
空掌捶擊病人的後背,以幫助其嘔吐,引申為捶擊,用拳打。《史記·留侯世家》:良愕然,欲歐之(張良很驚訝,想打他)。此義後多用毆。如,毆打。
捶背
引申為驅使,使(牛馬)快走。《大戴禮·禮察》:或導之以德教,或歐之以法令(或者用道德教育對其加以引導,或者用法令驅使其遵守規矩)。如,歐牛馬。
嘔吐和唱歌都要張大嘴巴,都要吐出東西。唱歌發出的是音符,引申為唱歌。《隸釋·三公山碑》:百姓歐歌(百姓齊聲歌唱)。此義後寫作讴。
嘔吐一般是在僻靜、背人的地方,引申為角落,小範圍。漢·王充《論衡·解除》:昔颛顼氏有子三人,生而皆亡,一居江水為瘧鬼,一居若水為魍魉,一居歐隅之間,主疫病人(昔日,颛顼有三個兒子。死後,長子在長江水中變作瘧鬼,次子在金沙江中變作水怪,三子在屋角,主管人的疫病)。此義通區。
由于歐與瓯音同,就假借為瓯。古代生活在江浙沿海一帶的人,因使用一種叫做瓯的小瓦盆而被稱瓯人,又稱歐人(古越族的一支)。這一帶又被稱為瓯越,又稱歐越(古越人聚居的地方)。現在,溫州簡稱為瓯。
瓯盆
用于簡稱。(1)歐陽詢書法,簡稱歐體。(2)歐羅巴洲。如,歐美,北歐。(3)德國物理學家喬治·西蒙·歐姆發現了電阻中電流與電壓的正比關系,又稱歐姆定律,也是電阻單位。
歐姓源自東瓯國(在今溫州一帶),是越王勾踐的後人。
據文獻記載,歐姓來源有:
1.出自姒姓。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餘,被封于會稽,建越國。春秋時,越國被吳國滅掉。十九年後,勾踐複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時,越國被楚國所滅。無疆次子蹄被封于烏程歐餘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
2.出自獨孤氏。由于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别擁有不同的姓氏。三國時期,獨孤氏一部分人改成了歐氏。
3.出自孔氏。漢朝時孔氏的一些人為了避嫌改姓了歐氏。
4.出自少數民族。蒙古族、壯族、白族、苗族、彜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歐氏族人分布。
如今歐姓人口約98萬,按照人口數量排名第177位。
詩曰:
歐字本義是嘔吐,
引申多義都關口。
歐姓來自古瓯越,
溫州簡稱即是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