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幾十年皓首窮經,換來一部蓋世奇文,風靡了世世代代的讀者。窮愁潦倒的蒲松齡,從僅可容膝的聊齋,走向五洲四海。
“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驚霜寒雀,抱樹無溫;吊月秋蟲,偎欄自熱。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
“聊齋先生”蒲松齡,用一枝如椽巨筆,借花妖狐媚的故事,批判科舉制度的不公,諷刺人情世态的炎涼,歌頌至真至純的癡情,寄托潦倒半世的孤憤。
正如老舍的評價:“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1987年版《聊齋》劇照
1
盛世間的落魄文人
明崇祯十三年(1640)到清聖祖五十四年(1715),古老的中國經曆着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裂變與複興。
在盛世的陰影裡,一位名叫蒲松齡的下層文人,潦倒地走完了一生。留下的,是一部長達十多卷、驚豔了後世幾百年的小說集。
蒲松齡生活在一個激烈動蕩的時代。他經曆了明朝的滅亡,經曆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經曆了清朝入關前後的虜掠和鎮壓,經曆了反清抗争。
在清朝相對穩定的統一與鞏固後,他又幻想着通過科舉制度出将入相、光耀門楣。然而終其一生,他除了得到一個“歲貢”的虛名,還有飽嘗科場黑暗的憤懑和憂稅、憂荒、憂貧的滿腹辛酸。
順治十五年(1658),年僅18歲的蒲松齡參加科舉考試,在淄川縣、濟南府和學道三試中奪魁,文名籍籍于齊魯。
但就如煙花,短暫的絢爛夜空後,是長久的黑暗岑寂。
電影《倩女幽魂》劇照
自鄉試铩羽而歸後,蒲松齡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舌耕”生活,一邊到富有的鄉紳家當老師,設帳教書;一邊為官僚作幕賓,寄人籬下,求取溫飽。
從26歲開始,蒲松齡年年過了元宵節便要遊學在外,一直到臘月二十三才能回家團聚。
他在《鬧館》中這樣描述自己的窮苦生活:“半饑半飽清閑客,無鎖無枷自在囚”、“君子受艱難,斯文不值錢。有人成書館,便是救命仙”。
他在五湖四海的遊曆,更加接近普通民衆的苦難,看到了朝廷官僚的腐敗,看到了世态人情的炎涼。
在《南遊詩草》中,他用一組組詩歌,寫盡了達官貴人的醉生夢死,貧苦百姓的慘淡生涯,“但聞船上箫鼓聲,莫聽屋中男婦苦”,貧富間的尖銳對立,沖擊着蒲松齡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青雲無路空自嗟”、“兒啼女号婦愁貧”的自身遭遇,“官虎而吏狼者,比比皆是”的社會環境,加上蒲松齡一路聽來的花妖狐媚、鬼怪魍魉的奇幻故事,終于造就了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問世。
2
狐妖鬼魅畫蒼生
在康熙十七年的鄉試中,蒲松齡再次落榜,門人王如水也一同落榜,長久以來積壓的失意與憤慨終于噴薄而出,他寫下了一首《大江東去 寄王如水》:
天孫老矣,颠倒了天下幾多傑士。
蕊宮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
病鯉暴腮,飛鴻铩羽,同吊寒江水。
見時相對,将從何處說起?
每每顧影自悲,可憐肮髒骨銷磨如此!
糊眼冬烘鬼夢時,憎命文章難恃。
數卷殘書,半窗寒燭,冷落荒齋裡。
未能免俗,亦雲聊複爾爾。
這首詞裡有蒲松齡的滿腔怨憤,也有他明知迷途而無法自返的矛盾心理。明明知道科考不公、考官昏聩,他卻始終無法放棄仕途。
而這種對科舉制度既批判又向往的矛盾心理,也便貫穿着整部《聊齋志異》。
電影《倩女幽魂》劇照
一方面,蒲松齡看到了陳腐僵化的八股制度對士子人性的扭曲、靈魂的腐蝕,因而大力批判。
如《王子安》裡,蒲松齡運用誇張和諷刺的手法,描寫了一個“困于場屋”而利祿薰心、功名迷竅的可悲士子的形象。
他在酒醉後,被狐戲弄,以為自己中了進士,點了翰林。得意忘形之際,作出了種種讓人啼笑皆非的醜态。在《葉生》裡,則講述了一個十分悲涼的故事。
主人公葉生,文章詞賦冠絕當時,然而始終都沒能考上舉人。後來他受到了縣令丁乘鶴的賞識,滿心歡喜想要一展抱負,卻在鄉試中依然失敗,終于病倒在床。
後來,丁乘鶴三年任滿回京,葉生竟跟着他一同來到了京城,還考中了舉人。葉生很高興,決定衣錦還鄉。
但當他回到家裡,卻看到門庭冷落,十分蕭條。正在這時,他的妻子拿着簸箕從屋裡走出來,一看到葉生,卻立即吓得摔倒在地。
葉生凄慘地說:“我現在已經中了舉人。才三四年不見,你怎麼竟不認識我了?”
妻子驚恐地說:“您死了已經很久了,怎麼又說顯貴了呢?家裡現在還停放着您的棺木,請不要再吓我了!”
葉生聽完,慢慢進了屋,看到棺材,便一下子撲到地上沒了蹤影,隻餘下一地的衣帽鞋襪。
可以說,這個故事裡承載着的,不隻是蒲松齡一個人的苦痛,更是那個時代深受八股取士制度戕害的文人們共同的悲劇。
1987年版《聊齋》劇照
而另一方面,蒲松齡對八股文又非全然反對,他認為科舉制度本身并不壞,壞的隻是昏聩無能的考官。
如他在《于去惡》裡,特意把主人公取名叫“于去惡”,其用意就是說:要想保證科舉考試的公正,就在于去掉那些将文章優劣颠倒的考官。
他的憤怒與控訴,就像俚曲裡的“哭黃天”,認為隻要“黃天”開眼,就會天下太平、吏治清明。時代環境的局限,讓他無法更深刻地意識到:悲劇的根由,在于整個盤根錯節的制度。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更前進了一步,因此有了一個追求個性解放、充滿隐逸色彩的王冕;到曹雪芹的《紅樓夢》,便幹脆等待腐朽末世的塌陷,“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3
筆歌墨舞寫癡情
在古希臘神話裡,人們認為:在古時候,人是一種圓球樣的東西,有四隻手、四條腿、四隻耳朵,一顆頭顱上長着兩張臉。
人的這種能力讓奧林匹亞山的衆神都感到忐忑不安,衆神之王宙斯終于決定:用一根頭發,把人像雞蛋一樣切開。
被分開後的人從此變得軟弱了,他們的每一半都急切地想要撲向另一半,糾結在一起,擁抱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于是,有了塵世間的愛情。
TVB《聊齋2》劇照(這兩位你們認識嗎)
愛情,作為文學作品裡的永恒主題,從《詩經》裡的“關雎”、“蒹葭”情深,到《西廂記》裡的“待月西廂下”,再到《牡丹亭》裡的“生生死死為情癡”,《紅樓夢》裡的“木石前盟”,以一生的眼淚來還往日的甘露灌溉之恩。
而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愛情,是情到深處便成癡,是跨越生死、魂魄相從,是超脫人鬼、人妖的界限,是不以妍媸為念、不以貧富為意,是精神的相交、靈魂的契合。
《連城》裡,富貴人家的千金連城與貧寒士子喬生,因為兩句詩“刺到鴛鴦魂欲斷,暗停針線蹙雙蛾”而彼此心生傾慕。兩人雖從未見過面,卻已在心中互為知己。
無奈連城的父親嫌棄喬生家窮,要将連城嫁給一戶鹽商。連城因心情郁結,終于病倒,奄奄一息。這時,一位西域頭陀出了一個偏方,用男子的心頭肉一錢作藥引子。
鹽商不肯,後來,是喬生親手割下心頭肉,救活了連城。這時,鹽商又來逼婚,連城憂憤而死。喬生前往吊唁,也一痛而絕。
他們為愛而生、為愛而死的癡情,感動了在陰司的一位好友。在他的幫助下,兩人複活,從此相守。
TVB《聊齋2》劇照
情到深處便成癡,《牡丹亭》裡有為愛離魂的杜麗娘,《聊齋志異》裡則有為愛成癡的孫子楚。
《阿寶》篇裡,男主人公孫子楚是一個貧窮士子,他愛上了富家少女阿寶,魂魄竟然随着阿寶而去,形影不離。
後來他的軀體被朋友帶回家,魂魄也被招回。他卻一病不起,夢中叫着阿寶的名字。家裡的一隻鹦鹉死了,孫子楚的靈魂又附到鹦鹉身上,飛到阿寶身邊。
他的癡情終于打動了阿寶,兩人得以結合。孫子楚後來病死後,阿寶也絕食而死。“以癡報癡,至以身殉”,他們的這份癡情連閻王也為之動容,放他們夫婦重回人間,成就了“千古一對情癡”。
TVB《聊齋2》劇照
《聊齋志異》裡,那些人與狐鬼之間癡男怨女的短暫結合,因着缺乏世俗生活的明朗歡快,往往給人以幽凄的感覺。
宦娘、辛十四娘、小謝、秋容、聶小倩、花姑子……這一個個容顔美麗的女子,她們或為狐,或為妖,或為鬼,卻用自己的執著癡情,書寫着人世間一段段愛情的絕唱,打動着千千萬萬的讀者。
神鬼因愛入人世,人世有愛賽神仙。其實,人如何,狐鬼又如何,在愛情面前,是一樣的平等。
馬瑞芳先生形容蒲松齡,就像淄博王村“蒲松齡書館”那高聳入雲的千年銀杏,牢牢根深,枝繁葉茂;像巍巍岱嶽,滔滔黃河,是一個象征着神州的誘人景點。
2005版《聊齋志異》劇照
“禦風攬月,遨遊九霄天地;鸾歌鳳舞,演繹紅塵萬千”,一部《聊齋志異》,筆墨縱橫間,想象馳騁。
人神交往,人鬼交替,人妖轉換,花妖狐魅異化為芸芸衆生,構築了一曲動人心魄的長歌!
參考文獻
馬瑞芳《幽冥人生》
馬瑞芳《央視百家講壇 馬瑞芳講聊齋》
李瀾瀾.盛世文人的挽歌——論《聊齋志異》對科舉制的批判
本文由“詩詞中國”(shicizg)編輯
文章授權轉自“詩詞世界”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如有争議,請聯系删除
每天5分鐘,把日子過成詩
▽
今天看小詩妹了嗎?
欲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
必須
在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