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間傳說,吐蕃王朝時金城公主經過隆子縣隆子鎮葉巴村“内嘎沃”地段時,不慎從邦典(指藏式圍裙)中落下幾粒黑青稞種子,之後該品種在隆子的特殊氣候、土壤及水質條件下,經過長期馴化而形成獨特的“隆子黑青稞”,距今已有上千年的種植曆史。
隆子縣位于西藏山南市南部偏東,東靠墨脫縣,南連錯那縣,西接措美縣,北與乃東縣、曲松縣、米林縣和朗縣相鄰。地處喜馬拉雅山脈的北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喜馬拉雅山脈橫跨其南部境地,境内群山起伏,峰巒疊蟑,平均海拔3900米。縣域面積10566平方千米。隆子縣城屬于高原溫帶季風下旱半幹旱氣候,夏季溫和、較濕潤,冬季寒冷幹燥、多大風。年平均氣壓635.6百帕;年日照時數3004.1小時,年太陽總輻射6730.5兆焦耳/平米;年半均氣溫5.8℃,最高月甲均氣溫14.4℃,最低月平均氣溫-3.9℃;年平均降水量283.8毫米;年無霜期108天,年平均相對濕度54%,适宜于黑青稞品種生産和種植。
隆子黑青稞是因其穎殼及籽粒表皮呈現黑紫色而命名,該産品是在隆子縣特殊氣候條件下,經過長期種植、馴化而形成的特有地方品種,它和普通青稞為同種,是禾本科大麥屬的一種禾谷類作物,因其内外穎殼分離,籽粒裸露,故又稱裸大麥、元麥、米大麥。青稞分為白青稞、黑青稞、紫青稞等種類。在植物學上,黑青稞的種子為穎果,籽粒是裸粒,與穎殼完全分離。籽粒長6~9mm,寬2~3mm,形狀有橢圓形、菱形,青稞籽粒皮比大麥表面更光滑,顔色黑紫色及黑色等。
黑青稞糌粑是隆子的特産,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糌粑有生長在青藏高原的青稞幹炒磨制而成,是藏民族千百年來傳統主食之一。
先要洗淨帶有灰塵的黑青稞,晾幹後把黑青稞炒熟,并篩除掉黑青稞外皮及其他雜質,再磨制。水流通過人工修建的渠道流到磨坊下面,沖擊木質槳葉,帶動純手工打磨的磨盤轉動,把已炒熟的青稞慢慢磨成糌粑面。傳統糌粑制作的關鍵是炒和磨兩道工序。
在古老的傳統加工黑糌粑的工藝裡,磨制黑青稞之前,炒黑青稞的過程特别講究火候。炒青稞可是一項複雜的技術活,需要幾個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般是先用土坯砌成竈,竈上排列有序地放三個鐵鍋,旁邊的袋子裡裝的就是還沒有炒制的黑青稞。磨糌粑時通過調節水磨石闆下方的輪子,控制磨盤的轉動速度。當石磨快節奏工作時,會磨出比較粗的糌粑面,當把石磨轉動的速度調慢後,則會磨出比較細的糌粑面。
炒青稞的過程中對火候的要求很嚴格,如果溫度不夠,黑青稞粒就不能完全爆開花;如果溫度過大,炒完的黑青稞會有一股焦糊的味道,如此炒出來的黑青稞,是不宜拿去磨成糌粑的。為了控制好溫度,通常燃火的材料選用的都是牛羊糞或當地的幹樹枝及木炭等。為了讓黑青稞在炒制的過程中,受熱均勻還要在炒鍋裡加入一定量的當地特有的沙子。當炒鍋和沙子加熱後,将黑青稞倒進鍋裡和沙子一起翻炒,最後再用篩子把炒熟的黑青稞幹幹淨淨地過濾出來,以便下一步将其磨制成黑糌粑。
隆子黑青稞糌粑最主要的特點除了顔色為黑色的以外,還有就是其傳統的加工方式。要想讓糌粑保持傳統風味,隻能用水磨來磨,現代化的電磨會令口感發生一些微妙變化。但水磨坊由于效率低且産量少。
說起糌粑,人們總能聯想到那白花花香噴噴的粉末,這是西藏當地民衆必不可少的主食。然而,深色的糌粑卻很少見。目前,一種新品種綠色食品--黑青稞糌粑,正在漸漸受到人們的歡迎。黑青稞糌粑和一般的糌粑相比,營養價值更高。除含有豐富的生命活性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外,還擁有B族維生素和近17種氨基酸。常吃黑糌粑,對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有着良好的預防和食療功效。特别是作為低糖的純天然綠色食品,所以特别适合糖尿病使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