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湖南黑茶曆史悠久、産量甚多、品類豐富、質量優良,穩穩坐擁黑茶大哥的位置。那和湖南黑茶僅一湖之隔的湖北黑茶又怎樣呢?湖北黑茶是湖北出産的青磚茶的總稱,青磚茶清代在蒲析羊樓洞生産,因此又名“洞磚”。近代青磚茶的磚面印有“川”字商标,所以也叫“川字茶”。
青磚茶的制作以老青茶為原料,老青毛茶主産于湖北省鹹甯地區的蒲圻、鹹甯、通山、崇陽、通城等縣,其中湖南省臨湘縣也有生産。青磚最終品質高低取決于老青毛茶的品質和後期精加工的技術,又青磚茶的壓制分灑面、二面和裡茶三個部分,故需按不同需求采摘鮮葉,詳見下表。
老青毛茶采割鮮葉通常按梗莖色劃分為三個級别:
級别 | 鮮葉品質特征 |
一級(灑面茶) | 基部稍帶些紅梗和白梗,成茶條索較緊,葉色烏綠(俗稱烏巅白梗紅腳) |
二級茶(二面茶) | 以紅梗為主,頂部稍帶些青梗,成茶葉子成條,葉色烏綠微黃 |
三級茶(裡茶) | 為當年生紅梗,不帶麻梗,成茶葉面卷皺,葉色烏綠帶花 |
鮮葉采割時間:
1.一年采割兩次面茶,第一次采割時間為小滿至芒種,第二次采割時間為立秋至處暑;
2.一年各采割一次隔冬茶和面茶,隔冬茶在驚蟄前後采割,面茶在夏至前後采割;
3.一年隻采割一次茶裡茶或一次面茶,二選一。夏至前後采面茶或小暑、大暑間采裡茶(有時也延期至立秋)。
毛茶加工工藝:遵循面茶較精細,裡茶較粗放的原則。其中加工方法又分手工制法和機械制法兩種。
1.手工制法:面茶三炒、三揉(一揉、兩捆倉)、一篩、兩曬;裡茶一炒、一揉、一曬;
2.機械制法:面茶兩炒、兩揉、兩曬、一握堆;裡茶一炒、一揉、一曬、一握堆。
磚茶加工工藝:制成的毛茶再經篩分、壓制、幹燥、包裝後,即可制成成品青磚茶。其中,面茶的制造工序為:殺青、初揉、初曬、複炒、複揉、握堆、曬幹;裡茶的制造工序依次為:殺青、揉撚、握堆、曬幹。
青磚品質特征:外形為長方磚形,其中灑面、二面色澤為棕色,茶汁味濃可口,香氣獨特,回甘隽永。裡茶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湯色紅黃,滋味香濃。
曆史沿革:據《湖北通志》記載:“同治十年,重訂崇、嘉、蒲、甯、城、山六縣各局卡抽派茶厘章程中,列有黑茶及老茶二項。”這裡講的老茶即指湖北老青茶。由此可見,湖北老青茶的生産曆史已有140餘年。
1890年前後,在莆圻羊樓洞開始生産炒制簍裝茶,即将茶葉炒幹後,打成碎片,裝在篾簍裡,運往北方。約後10年,山西茶商在羊樓洞設莊試制磚茶,其後俄國商人亦在漢口設莊壓制。壓制工具先是木夾,後改用牛皮夾,進而改用機器壓。以每箱磚片數命名,分“二七”“三九”(每片都是2公斤)、“二四”(每片3。25公斤)、“三六”(每片1。5公斤)四種不同規格。“二七”“三九”青磚以包頭市為集散地,銷往西北各地,統稱“西口茶”;“二四”“三六”青磚茶以張家口為集散地,銷往内蒙,出口蒙古、蘇聯等地,稱“東口茶”。近40年來,為統一商品規格,隻生産“三七”青磚茶。
1910-1915年間是青磚茶生産史上的盛期,包括湖南、江西流入的一部分原料所制磚茶在内,青磚茶最高年産量達48萬箱(每箱54公斤),後因戰禍疊起,銷路阻隔,産量銳減。直到20世紀50年代,國家大力扶植邊銷茶生産,使老青茶生産恢複了生機,1977年産量達到8000多噸,1978-1982年由于邊銷市場需求發生變化,年産量下降至5000噸以下,1983年年産量又恢複到7000噸,年産量維持在5000噸以上。
近代,青磚茶移至蒲圻趙李橋茶廠集中加工壓制,依然是内蒙古等西北地區人民的日用消費品,屬國家應急儲備物資。主要銷往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西北地區和蒙古、格魯吉亞、俄羅斯、英國等國家。
茶人茶事:羊樓洞商人雷中萬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開辦“羊樓洞茶莊”,後又将“羊樓洞茶莊”更名為“洞莊茶号”。“公設茶莊于廟場,始制茶磚”(《中萬公傳》),茶号設在羊樓古鎮廟場街中段,廠房設在觀音泉下60米處,以羊樓洞茶為原料,引觀音泉水制作。因觀音菩薩座駕為蓮花,故所産磚茶“以蓮花為案,以洞莊二字為識”,至今,已有200餘年曆史,有“磚茶之源,百年洞莊”之說。
湖北省趙李橋茶廠有限責任公司生産的“川”字牌青磚茶,是黑茶行業中商務部首批認定的唯一的中華老字号,聲名久遠,至今依然是邊區人民的日常首選。一些不懂漢語的少數民族消費者,隻需用手在磚面上一摸,隻要有三條凹進去的印迹,他們就會徹底的放心。“三道道”(即“川”字)已成為邊疆人們心目中誠信的标志。
功效:飲用青磚茶,除生津解渴外,還具有清新提神,幫助消化,殺菌止瀉,降低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功效。
如果您有更多的茶葉知識需要咨詢,請添加南茗佳人茶藝師、評茶師紅傧私人微号:dydy280(長按複制)交流學習。
本文為愛說茶原創文章,作者:茶豆。部分圖片由南茗佳人茶業提供。關注愛說茶aishuocha(長按複制)茶葉的一切,你都能在這裡知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