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中的中藥世界(113)
特别說明,文中方藥僅供中醫醫師交流研究用,請勿自行使用。
經考古人員考證,漢代中藥半斤為八兩,一兩為15.625克,1方寸匕=2.74克 ,杏仁50枚15克,我們實際運用時,可根據患者病情緩急輕重,按一兩=3~16克進行換算。水一升為200毫升,一合為20毫升。
治療失眠有很多經典方劑,例如張仲景的酸棗仁湯,又例如張錫純的安魂湯,這些都是極好的方子,但無論酸棗仁湯,都隻能解決極少數人的問題,否則,将這兩個方子一批量生産,世界上就不會存在失眠了,而西藥例如舒樂安定,唑吡坦、紮來普隆、佐匹克隆等等,也就賣不出去了。
所以說,要想靠幾張經典方子治好失眠是艱難的,實際上,治療失眠是有一定難度的,若沒有難度,西藥早就滞銷了,所以我們治療失眠應該擺正心态,慎重對待,不可輕率許諾。
治療失眠,不能想到這是失眠,于是一股腦地把有安神效果的中藥,例如酸棗仁,柏子仁,首烏藤,遠志,甚至朱砂,磁石給通通砸上去,這樣效果不大,或者即使有效,一段時間也會出現耐藥,當然有時為了應急,用用亦無妨,隻是不是長久之道。
除了在舌象上患者可能出現舌尖紅,脈象上可能出現脈細數,這樣一些變化,患者更顯著的特征就是煩,心煩,微煩,難以入眠,心中懊侬,胸中窒。然後觸診呢,按下去患者心不硬,軟。
煩很好理解,懊侬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胸中無形的郁熱導緻的惡心感、胸中不快感,想吐又吐不出來,有點像“微暗的火”在胸中灼的感覺。胸中窒呢?就是胸中煩悶,痞塞不通之意。
這個時候的治法是輕宣郁熱,解郁除煩,當用栀子豉湯:
栀子十四個擘 香豉四合棉裹
以上兩味藥,用水800毫升,先煮栀子,待水降到400毫升後,再放棉裹的香豉,最後水剩300毫升,則去滓,分成兩次服用,每次150毫升。
下面說說常用劑量:栀子7~12克,豆豉12-20克。
栀子豉湯治療胸中熱邪是非常輕微的郁熱,其中栀子清心除煩,淡豆豉宣透散郁,栀子加辛、涼的薄荷,也可用起到同樣的效果。
程度更深的熱,及黃連的登場:躁的出現
煩是心情苦悶,不暢快;而躁是性急,不冷靜;煩躁并見,提示胸中熱的程度加深了。體現在外相就是舌頭更紅,可能并見苔黃,尿黃。當然,觸診後心下還是軟的。這是介于栀子豉湯證“胸中無形之熱”和小陷胸湯證的“胸中有形之熱”的一種狀态。
這個時候,就該使用黃連。黃連,味苦,寒,有清熱,下氣,涼血的作用。輕一些的,就用黃連15克,滾開水浸泡15分鐘左右。重一些的就用黃連6克煎熬。
還有一種辦法就将黃連和桂枝按照6:1的比例加上白蜜制作成小丸,每次服用3克,這就叫交泰丸。所謂胸中有熱,煩躁不得眠,有醫家認為是心火不得下降,腎水不得上升所緻的。于是用黃連清心火,下氣;用桂枝增強腎的氣化作用,使得腎水上升——于是水火交融,胸,膈,心下的升降恢複正常,胸熱得解。
胸中有熱,兼有腎陰不足:心中煩,不得眠,脈細數,舌紅少苔
很多時候,胸中有熱,還常伴有心、脾、腎陰虛,這是熱灼陰傷導緻的。傷及心陰,就會出現心血不足,出現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傷及胃陰,就會出現脾胃津傷,形體消瘦,面色不華,體倦乏力,口渴思飲;傷及腎陰,就會出現腎水不足,潮熱盜汗,顴紅,無心煩熱——其共同點就是,心中煩,不得眠,脈細數,舌紅少苔。
當然也有可能先有心腎陰虛,後出現胸中有熱。總之這種情況光用黃連清胸中熱邪是不夠的,需要在黃連的基礎上加上一些滋陰的藥物。
經方中的黃連阿膠湯,就很好地體現了這種治療思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卧,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兩
以上五味藥,用水1200毫升,先煮黃連,黃芩,芍藥,待水剩至800毫升後,去滓,再放烊化的阿膠。湯液溫後,再放二個雞蛋黃,攪拌即可。每次溫服三次,每次服用六合,也就是120毫升。
——傷寒論 第303條
在這個方子中,黃連有着清心火,除胸熱的作用;阿膠味甘,平,為血肉有情之品,可滋補全身之津液、陰血;雞子黃亦為血肉有情之品,味甘,性平,可養陰和血,除煩,可作用于心,心包,胃,血脈;芍藥不但能夠養血,補血,活血,滋補肝脾之陰,而且能夠使胃陰下沉以補腎陰,遏制陰虛陽亢的趨勢。
常規劑量是黃連12克,黃芩6克,芍藥6克,雞子黃2枚,阿膠9克。
當然,這個方子中阿膠,雞子黃都比較滋膩黏滞,脾虛濕阻的患者如果服用,會狀況頻出,可以稍稍配伍化濕,行氣,消食之藥,例如砂仁,陳皮,枳實,焦三仙,以助運化。
從清胸膈之熱,到滋心、脾、腎之陰,這個思路可以解決部分患者的失眠問題,但是,還有更多的患者需要用其他的思路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