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 望
王 績
東臯[1]薄暮[2]望,
徙倚[3]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4]。
【作者】
王績(585—644),字無功,自号東臯子,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隋末名儒王通之弟。隋炀帝大業年間,授秘書省正字,因不願做京官,出為六合縣丞。不理政事,不久天下大亂,于是辭官回鄉隐居。唐武德初,以原官待诏門下省,侍中陳叔達聞其嗜酒,特準日給一鬥,時稱"鬥酒學士"。後棄官歸隐東臯而終。工詩善文,作品多以田園、隐逸生活為題材,常以阮籍 、陶潛自況。詩風樸素自然,洗盡六朝鉛華,為初唐詩壇帶來生氣,且對五律的成熟,有所貢獻。王績與其兄王通均不熱衷仕途,王通為儒學宗師,著有《文中子》,王績則以詩名世,作品收錄《東臯集》。
【注釋】
[1] 東臯:王績的家鄉,隐居之所。臯是水邊地。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有"登東臯以舒嘯"。現江蘇南通市有如臯縣,意為"去水邊的高地"。
[2] 薄暮:傍晚。薄:迫近。《嶽陽樓記》:"薄暮冥冥,虎嘯猿啼"。成語"義薄雲天"的"薄"也為此意。
[3] 徙倚:徘徊。
[4] 采薇:周武王滅商後,伯夷、叔齊不願仕周,隐居首陽山,采薇而食。《詩經·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背景】
隋朝末年,朝政腐敗,義兵四起。國家動亂,風雨飄搖。明人唐汝洵《唐詩解》:"此感隋之将亡也"。詩人感喟時局,向往伯夷、叔齊那樣的隐居生活。
【賞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詩人登高遠眺,有感而發。在閑逸的基調中,透露出幾分憂郁和苦悶。"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時分,詩人登高遠望,徘徊不定,無所依靠。如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詩人感歎,在這兵荒馬亂的動蕩社會,何處才是安身之所?一種孤寂之感油然而生。"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這四句寫遠眺景色:舉目四望,層林盡染,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晖中越發山巒起伏。"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牧人與獵馬的出現,增加了幾分田園氣息與生活意趣,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仿佛剛剛孤獨寂寞的愁緒一掃而空,注意力也稍稍轉移,心情也稍稍輕松起來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村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态與動态,都水乳交融。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因而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既然在現實中難覓知音,隻好追懷古代的隐士,像伯夷、叔齊那樣寄懷《采薇》了。
這首詩語言上格調新清,樸素自然,意境優美,一掃六朝浮華。格律上是五言律詩,然而當時并沒有"律詩"的概念,因為在王績幾十年後,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律詩才逐步成型并廣泛使用,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所以稱為"五言四韻",是王績的一種創新。
【今譯】
黃昏時分,我向東登上水邊高高的山岡
孤獨、彷徨,黯然神傷
雖然身在故鄉,但我的心仍在流浪
看,那一樹一樹的憂愁,是秋日的新裝
看,那一山一山的溫柔,是夕陽的餘光
聽,那清脆的短笛,婉轉着村民的牧歌
聽,那哒哒的馬蹄,滿載着獵戶的希望
你瞧,他們是多麼自由自在啊
在這塵世中,誰能走進我的心房
轉身離去,偶然發現
路邊的野菜竟然如此地芬芳
那一刻,才恍然大悟
我心安處,即是故鄉
【英譯】
At dusk with eastern shore in view,
I stroll but know not where to go,
Tree on tree tinted with autumn hue,
Hill on hill steeped in sunset glow,
The shepherd drives his herd homebound,
The hunter loads his hores with game,
There is no connoisseur around,
I can but sing of hermits, name.
雖然腐朽的隋朝早已氣息奄奄,危在旦夕,但一個全新的詩國橫空出世,應運而生。此後三百年間,一支支生花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瑰麗的詩歌畫卷,将唐詩的記憶深深烙印在國人的心上。讓我們一起徜徉其中,開啟詩歌的旅程,體會詩歌之美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