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有一本書名叫《活着》,此書于1993年正式出版。
然而二十多年過去了,這本書依舊還是無比暢銷,銷量排在前幾的行列。
走進書店,總是會看到它被擺在最醒目的位置。
豆瓣上有63萬人評價這本書,近八成的人打了五星,可見其影響力有多大。
到底《活着》有什麼魅力,能讓這麼多人欣賞呢?
01
關于《活着》的創作故事
餘華當初之所以創作《活着》,是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
歌裡的老黑奴一生受盡磨難,家人都離他而去,但他最終還是友好地對待這世界,沒有絲毫抱怨。
老黑奴的經曆打動了餘華,也觸發了他先前的某種思考,應該如何向人們展示高尚?
“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直到聽完這首歌後,餘華才幡然醒悟,自己應該寫一本關于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态度的書。
于是就有了這本12萬字的小說《活着》。
餘華認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所以在這本小說裡,雖然悲劇貫穿了整個主題,但依然不乏明亮的色彩。希望和絕望總是一同前行,正如我們的生活那般變幻無常。
活着,本身就是一種恩賜!
餘華說:”活着”在我們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這本書能這麼受歡迎,很大部分是它揭示了底層人士苦熬的真相,以及時代人生活的艱辛。
具有現實因素的作品,總能帶給人很多思考。
02
《活着》為什麼如此暢銷?
《活着》出版了這麼多年,本應該被人遺忘了,結果餘華發現讀者變得越來越多。
從出版至今,《活着》的銷量已經突破兩千萬冊。
莫言都忍不住感慨:“餘華的書少我一半,但影響力大我一半。”
但到底為什麼,《活着》的銷量一直在增長,始終占據暢銷小說榜呢?
2019年5月,餘華在呂梁文學季回應了這個疑問,他笑着說:“這要感謝語文老師,偉大的語文老師。”
本來餘華也覺得很驚訝,本該被人遺忘的一本書,怎麼讀者越來越多?
結果前不久一個中學老師告訴他,在他90年代上中學時,他的語文老師曾讓他讀《活着》這本書。
後來這個人當了語文老師,也讓自己的學生去讀這本書。
然後這位中學教師告訴餘華,《活着》的語文老師已經進入第三代了。也就是說現在要求學生讀這本書的,變成了他的學生。
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讀《活着》,餘華感到震驚之時還有點欣喜,沒想到這書如此暢銷。
張藝謀曾經看中餘華的小說《河邊的錯誤》,想把它拍成驚悚片。
兩人談了差不多十幾天,一稿都出來了,結果餘華突然說自己新寫了一個故事,讓張藝謀看看。
張藝謀看了以後一發不可收,決定就拍這個。
這個故事,就是《活着》。
《活着》電影上映後便獲得了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引起無數人人共鳴,賺足了眼淚。
雖然出版這麼多年,《活着》也有過不少争議,但它如今屹立不倒的身影就證明了自身的可貴。
我第一次讀《活着》,剛開始是被故事情節吸引,讀到後面越發感覺個人命運的悲涼和對現實的無能為力。
每一個鮮活的人物,在書中都曾有過笑臉,悔恨和掙紮,他們是掩埋在時代下的一份子,有自己的希望和寄托。
可最終卻被時代裹挾而走,被身邊人牽扯命運,為每一個選擇付出代價。
他們不再鮮活,變成了灰蒙蒙的一片,成為了福貴口中的家人,活在他的精神世界裡。
福貴的一生經曆太多苦難,每一種都是能讓人崩潰的存在,痛苦來到跟前時,除了忍受别無他法。
人的精神是寬廣的,是宏偉的,能承載很多厚重的東西,也能瞬間傾垮。
《活着》是我們最後生存的底氣,也是對生命的敬畏!其實,不用思考太多所謂的意義,隻要好好活着就好。
餘華有一句話很好地概括了主題:外人看起來是悲劇,可當事人隻拿它當一段人生!
所謂高尚,就是有面對一切的勇氣,同時在心底保留着一份溫柔。
建議所有人都讀一下《活着》這本書,它能讓你明白生活,更珍視自己擁有的一切,愈加發現自己的渺小。
囤于現實困惑之際,也去看一下别人的人生,給自己一點深入思考的機會。
END
作者:七洲天,唯心不易創作者。圖片源于網絡,侵删;原創不易,轉載請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