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登鹳雀樓 王之渙

登鹳雀樓 王之渙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9 05:49:31

登鹳雀樓 王之渙(王之渙登鹳雀樓賞析)1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首先,講講作者的情況。

王之渙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可是,《舊唐書》與《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我們隻能從其他書中得知他的一些情況。比如,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并序》與元代文學家辛文房《唐才子傳》都寫到了王之渙。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早年遷居绛州(今山西新绛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由于與世俗不合,就辭官而去。後來他又當過文安縣尉,不久去世。據說,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異才”,為人豪放不羁,常擊劍悲歌;由于其詩韻調優美,朗朗上口,所以多被譜曲,廣為傳唱。

這裡講有關他的一個小故事。王之渙同當時著名詩人王昌齡、高适是好朋友。一次,他們三人在旗亭恰遇不少“梨園名伶”(就像今天的有名歌手),王昌齡就說:“我們三人都是著名詩人,但沒确定名次。現在就來确定一下:請這幾位樂人唱用我們的詩譜成的歌曲,誰的多誰就排在前面。”他的這個提法得到了3個人的同意。于是,樂人開始唱了起來。一人先唱了王昌齡的兩首絕句,另一人唱了高适的一首絕句。唱罷,王之渙說,這些詞都不甚高雅,能不能再唱唱高雅一點的。過了一會,一位著名的女樂人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接着,又唱了兩首絕句,都是王之渙所作。三人聽罷大笑。當諸樂人知道連着三首歌原來其作者都是王之渙時,便下拜道:“肉眼不識神仙!”

這裡要補充一句,有人考證說,這首詩的作者應該是唐代詩人朱斌。理由是《國秀集》裡就有朱斌的《登樓》詩一首,同《登鹳雀樓》一字不差,而《國秀集》為唐詩選本,三卷,由芮挺章編選;并且芮挺章就是唐代人。

其次,解釋部分詞語。

1.鹳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下臨黃河。傳說有鹳雀在這裡停留過。

2.白日:指太陽。

3.窮:盡。

4.欲窮千裡目:好多書上把“千裡目”單拿出來解釋為“眼界寬闊”。這使人無法理解。因為“欲窮”與“眼界寬闊”連起來,無論如何也說不通。其實,詩中的“千裡目”就是“千裡眼”。“欲窮千裡目”是“目欲窮千裡”的倒裝:眼睛要想窮盡千裡之遙。

5.更:再。

最後,賞析這首詩。

古今評論家,一緻認為這首詩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特别蘊藏着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但對這首詩用怎樣的藝術手法表現上述深邃的思想,卻是見仁見智了。下面所說的也隻是拙見而已。

1.寫景與議論絲絲入扣。

前兩句是寫景:“白日依山盡”是寫太陽和遠山相依,“黃河入海流”是寫黃河與大海相親。這兩句詩展現了詩人登樓所觀看到的雄偉壯美、氣勢磅礴的景象。試想,當我們置身于如此環境之中,總該用一些詞語來形容此時此刻的感受吧?比如用上“心曠神怡”或“爽心悅目”等詞語,來點抒情的句子。可是詩人卻不落窠臼,他沒用任何一個抒情的詞語,筆下出現的竟然是“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無人能想到的議論。開始,你也許感到有些驚詫,但隻要你稍加思索,便立刻會拍案叫絕:原來,詩人的胸懷是無限廣闊的,他不滿足于現在看到的雄偉壯美、氣勢磅礴的景象,他要放眼更加廣闊的千萬裡之外的天地,甚至想獲得宇宙的奧秘。

詩人的這個想象當然是由他前面所寫的景象引起的,而詩人的這個議論則又給所寫的景象平添了更加奇妙的色彩。這豈不是寫景與議論絲絲入扣?

2.對仗與煉字相得益彰。

這首詩是絕句,而絕句并不要求對仗。可這首詩卻兩聯都用了對仗,而且都對得很工整,屬于對仗藝術中的正對:“白日”和“黃河”是名詞對名詞,“千裡”與“一層”是數量詞對數量詞。而後兩句同時是對仗藝術中的流水對:“欲窮千裡目”與“更上一層樓”是假設關系。這在絕句的創作中是很少見的。

此外,這首詩在“煉字”方面也是下了功夫的,但給讀者的感覺卻是自然天成,毫無雕琢之嫌。你看,“白日”和“黃河”,用了兩個名詞就為讀者繪出傍晚時太陽與黃河的鮮明色彩;而“依”和“入”則又用兩個動詞,給我們展現了太陽與山巒難舍難離的戀情,以及黃河和大海相見恨晚的擁抱。你再想想,詩人所用“欲窮”與“更上”之間,其中是不是正蘊含着他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決心登上人生的高峰,實現“一覽衆山小”的雄心壯志呢?詩人的煉字藝術達到如此境界,如果用成語表達我們的心情,除了用“肅然起敬”之外,是不是還會想到“望塵莫及”呢?

對仗兼顧煉字,煉字不忘對仗,相輔相成,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3.情懷與哲理相互交融。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表面上是寫景,其實是抒發詩人的一種情懷:他熱愛大自然,他喜歡登高望遠,他執着于對宇宙與人生意義的思索。要否則,他登上鹳雀樓為何不欣賞上上下下和遠遠近近的其他人、事、物、景,卻去關注“白日”與“黃河”的命運呢?所以,這首詩,是寫王之渙的胸襟與志向的。

但是,寫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之後,如果接着再寫其他景緻,無論寫些什麼,也難以演奏他的心聲。這就決定了後兩句采取議論這一表達方式的合理性與必然性。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的議論不是離開寫景另起爐竈,而是繼續寫景。可是,後兩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究竟寫了什麼景物呢?誰也不知道,但誰都可以想象。這就是意境,這就是空白,這就是藝術。

而這一切,就是在抒發一種情懷的同時,暗示一種人生的哲理。所以,我說這首詩的最奇妙之藝術,是詩人不僅通過他所寫的景物表達他的情懷,而且在其情懷之中蘊藏着深邃的哲理,而且這哲理又不限于詩人一個人,而是為所有讀者的想象創造了展翅飛翔的空間。這豈不是“情懷與哲理相互交融”的奇妙藝術的貢獻?

古今評論這首詩的大家都認為,這首詩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特别蘊藏着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這是對的。但,對詩人是怎樣表達這種思想感情,并沒有限制後人的賞析。

拙文結束時,還要補充幾句話。有人對這首詩寫了不少文字,說“白日依山盡”,應該是寫西面的景物,而“黃河入海流”卻是寫東方的景色。這豈不矛盾?我卻認為,這個問題雖然可以讨論,但不要因此影響了對這首詩深邃意蘊與奇妙藝術的探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