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陶淵明為什麼要歸隐

陶淵明為什麼要歸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2 09:20:44

作者:胡秀紅

陶淵明為什麼要歸隐(那枝常開不敗的菊花)1

談到隐士高人,腦海裡總是會想起一位躬耕田園,東籬采菊之時忽然被南山的幽美邈遠的景色所吸引,心馳神往。陶淵明不禁脫口吟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此以後,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絕佳狀态,成了遷客騷人自我救贖的一劑良藥,成了他們苦苦追求的精神家園。東籬的菊花,成了他們心中一枝常開不敗的花朵。

為了理想,為了生活,陶淵明在官場混了13年。他忍受不了官場的黑暗,最終回到他的田園,種莊稼維持生活,也種下一株曆久彌香的菊花!

陶淵明為什麼回歸田園?觀照他的成長和為官的經曆,或許可以窺見真實的原因。

陶淵明為什麼要歸隐(那枝常開不敗的菊花)2

一、祖父建功立業積極進取的入世思想影響了他的前半生

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馬,曾經處于當時的權力中心。陶侃出身寒門,憑借軍功,走上仕途,深受皇帝器重,逐漸走進東晉的權力中心。陶侃死後,他的軍權被别人奪走,家道開始敗落。陶淵明的父親呢,史料記載較少,陶淵明《命子》詩中提到父親,“于皇仁考。淡焉虛止。寄際風雲。冥茲愠喜。”意思是說先父仁慈,恬淡寡欲不求功名。暫時托身仕途,得失不喜不怒。陶淵明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但是父親恬淡溫和的形象,卻令他記憶深刻,終生不忘。

功績赫赫的祖父,是陶淵明心中的榜樣,他也想像祖父那樣,有所作為。少年時立下大志,很想像祖父那樣當個大官。“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他29歲時就做官,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小官,都不能讓他施展抱負。尤其41歲之後,時局動蕩不安,官場腐敗,門閥制度森嚴,陶淵明對現實不滿,然而又無能為力。督郵劉雲的檢查,成了促使他棄官歸隐的導火索。

陶淵明為什麼要歸隐(那枝常開不敗的菊花)3

二、外祖父孟嘉清高儒雅超然潇灑的名士風流影響了他的後半生

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年就是聞名遐迩的才子,受到桓溫賞識,長期做他的幕僚。穆帝聽說他的美名,親自接見他。孟嘉借口腳有病不方便走路推辭,皇帝還是命人扶着他進宮。孟嘉溫文儒雅,襟懷淡泊,有清高的節操,憑着自己的正直待人接物。龍山落帽就是說的他的故事。

《晉書·孟嘉傳》:“有風到至,吹嘉帽堕落,嘉不知覺。溫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歎。” 孟嘉在聚會中帽落而依然風度翩翩,當人們嘲笑他時,又能從容應對使四座歎服。後遂用“孟嘉落帽、山頭吹帽、山頭落帽”等稱揚人的氣度寬宏,風流倜傥,潇灑儒雅。碰到有感觸的事,就駕車去龍山,顧影痛飲,就超然世外的仙人。

外祖父的名士風範和父親的恬淡平和,就是流在陶淵明血管裡的血,刻在骨子裡的本性———“性本愛丘山”。先天的遺傳,後天的影響,出世做官實現濟世的抱負和厭惡仕途黑暗想辭官出世的思想,時時在陶淵明的腦海中激烈交鋒。在29歲之後到41歲歸隐之時,他時仕時隐。這種人生狀态,就說明了這種出世入世兩種矛盾思想的激戰。

陶淵明為什麼要歸隐(那枝常開不敗的菊花)4

三、去世的妹妹直接成全了陶淵明回歸田園的夢想

陶淵明做彭澤令不久,遠嫁武昌的妹妹因病去世,妹妹的去世反倒是陶淵明辭官歸隐的最漂亮的借口。陶淵明兄妹情深,他奔喪情切,于是借口妹妹的喪事,辭去官職。此時的他已人到中年,仍然做着一個小小彭澤令,跟他的遠大志向相距甚遠。仕途的險惡,再加上社會動蕩不安,使得陶淵明身心俱疲。“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他把官場當作“塵網”“樊籠”,可見他是多麼受不了束縛,多麼想回歸田園。

陶淵明在彭澤做了80多天縣令,他再也無法忍受東晉官場那股老态腐朽之氣。貪污腐敗的督郵劉雲,憑什麼讓人們恭迎他?陶淵明大喊一聲:“我豈能為五鬥米向鄉裡小兒折腰”!胸中隐忍多年的一口悶氣,化成千古絕塵的《歸去來兮辭》,何其潇灑!

他引吭高歌“歸來吧歸來吆,浪迹天涯的遊子”。他反省了,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回,但未發生的事尚可補救。過去進入了迷途,但不算太遠,已覺悟如今的選擇是正确的。“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他歸心似箭,心情輕松愉快,恨不得一步到家,遺憾的是時間依然不緊不慢地,天亮的太慢了。“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恨晨光之熹微”。

終于看到家門了,他像個孩子似的跑起來,“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善解人意的妻子早就安排好了歡迎儀式,仆人和孩子站在門口,夾道歡迎。“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剛進院子,他看見了親自種的菊花長勢正好,帶着幼兒們進入屋室,早有美酒溢滿了酒樽,享受天倫之樂。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看看院子裡的樹木,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覺得住在簡陋的小屋裡也心滿意足。可以天天到院子裡散步,或者拄着拐杖出去溜達溜達,随時随地做下休息,擡頭望着遠方的雲氣從山裡冒出,倦飛的小鳥飛回巢中;夕陽西下,可是他還是看不夠,賞不足,手撫孤松久久地徘徊,流連忘返。“攜幼入室,有酒盈樽。”“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将入,撫孤松而盤桓。”

陶淵明終于過上了夢寐以求的田園生活。茶餘飯後,就和家人說說知心話,農閑時彈琴讀書。一年之計在于春啊,春天就在西邊田野裡開始耕種了。有時駕上一輛有帷的小車,有時劃一葉扁舟,有時經過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時走過高低不平的山路。春暖花開,草木茂盛,水流潺潺。萬物一到春天便生長茂盛,大自然生機勃勃,不由得感歎人的一生真是短暫,無法和大自然相提并論。“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人過四十天過午”,人到中年了為什麼不放下心來享受餘生?趁着春天大好的時光,外出踏青,或者拿起農具除草培土,登上高崗放聲長嘯,沿着清清的溪流吟誦詩篇。順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樂安天命的主意,還有什麼可猶疑的呢! “寓形宇内複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

陶淵明為什麼要歸隐(那枝常開不敗的菊花)5

四、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官場失意的陶淵明,不僅實現歸隐田園的夢想,并且開創山水田園詩派,成為一代宗師——-隐逸詩人之宗。在歸隐田園的二十年裡,他收獲了一生中最多的詩歌。在“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裡,他耕田讀書飲酒,過着與世無争的生活,逍遙如神仙,盡享人生樂趣。從此,陶淵明成了安貧樂道固守節操的符号,世外桃源成了無數雅士向往的精神家園,陶淵明種下的那棵菊花閃耀着璀璨的光芒,吸引着無數崇尚自由的靈魂!

歸隐之後十二年,東晉滅亡,陶淵明看着門閥制度森嚴官場腐敗的東晉,走向了毀滅。陶淵明此時雖然歸隐田園,但還是有很多感慨,唉,那個自己曾經想大展宏圖的國家,自己寄寓理想和希望的國家,卻因沉疴太重,走向消亡。他忍不住借着酒興寫下了有名的詩篇《飲酒》,在文化沃土上種下了一株永遠的菊花,盛開于古今文人墨客的心田,氤氲着千年的幽香,源遠流長: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為什麼要歸隐(那枝常開不敗的菊花)6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