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不斷攀高的滾滾熱浪,詩人腳步踏空式的失戀,電影《隐入煙塵》中細微但令人動容的真愛……沸騰之世,審美者仍有一方清涼世界。卓越的作品都不是孤島,它誕生于群體之中,以宛轉晶瑩的形式,對照現實人生。平心靜氣,讀一部氣息綿長的作品吧。
閱讀中,去遇見江南水鄉小兒女,領略近代百年嶺南史,感知大涼山深處的心跳,回望40年前一群北京青年在陝北山村裡追尋知識之光的動人場景。曆史裡被感知的生命,也是書寫素材和靈感迸發的富礦。北大教授羅新在一則墓志銘裡讀懂了一個1500年前普通宮女的一生,王朔像遊泳者一個猛子紮進時間長河,15年“露頭”出來,給我們講漢武帝的故事。不管是虛構,還是非虛構,也不論是什麼風格,怎樣的題材,一流的寫作者殊途同歸:緻力于抵達對生命的尊重、對真理和愛的頌贊。
讀幾本書,将來我們回望,這個八月,應該就不隻是高溫,還有認真耐心走進過的一個個深遠的心靈世界。
“這部作品才是我真正意義上的虛構小說”
《起初·紀年》
王朔 著
新經典&新星出版社
2007年出版《我的千歲寒》之後,王朔已經十五年沒有推出新作。沉寂的十五年,以王朔的自陳來看,皆是為《起初·紀年》系列作品做準備:“多年來,我一直盼着哪天把這本小說寫出來,我就踏實了。”《起初·紀年》取材自漢武帝故事,王朔以我們熟知的曆史為出發點,将自己的情感與思想安放其中,憑借豐富的想象力,講述了從漢武帝親政到去世為止五十多年的人生,以及生活在他的時代的衆多立體飽滿的人物,李廣、李陵、司馬遷、蘇武、張骞、司馬相如、陳阿嬌、衛青、霍去病、衛子夫等各自跌宕起伏又彼此交織的經曆,構成了本書群星閃耀的故事之網。對于這部新作,王朔則稱:“我以往的作品多少都在寫自己,可算作‘非虛構’,隻有這部作品,才是我真正意義上的虛構小說。”
孫犁忘年交花費30年編撰而成,國内首部
《孫犁年編》 段華 著 人民出版社
孫犁的創作生涯有兩個高峰,早年的《白洋澱紀事》純真質樸,晚年的《芸齋小說》老辣深沉,滋養了大量讀者,啟發了衆多作家。追尋孫犁的人生道路、探索孫犁的創作奧秘,是衆多作家、學人和孫犁作品愛好者的願望。孫犁在世時,與不少文學青年來往,成為忘年交。段華就是其中之一。他潛心于孫犁作品研讀,長期追蹤和搜集孫犁的相關資料。見到發表孫犁先生作品的報刊,随手記錄下來;見到評論孫犁先生作品的文章、專著,也盡量記錄、收集、保存。
30多年,段華念茲在茲,終于集腋成裘,寫成這本共計40多萬字的《孫犁年譜》,屬國内首部。2022年是孫犁逝世20周年,《孫犁年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段華16歲即與孫犁相識,孫犁晚年的很多作品的創作過程、素材原型和交往活動,他是親曆者也是見證人。書中全景展示了孫犁的文藝生涯,系統梳理了孫犁的創作脈絡。書中有些資料尚屬首次披露,此外還收錄了很多絕版資料,是一部孫犁研究的拓荒之作。
叙事魅力為學術作品插上飛翔的翅膀
《漫長的餘生:一個北魏宮女和她的時代》
羅新 著 理想國 &北京日報出版社
對魏晉南北朝史有精深研究的北大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羅新,閱讀曆史學家田餘慶《拓跋史探》時,對其中涉及的一篇王鐘兒墓志文,深受震撼。這個叫王鐘兒的女性,漫長的一生,所經曆的朝代更叠,穿越的時代風雨,深深吸引着他的探究興趣。為了更深了解這位女性的精神世界,他決定為她專門寫一本書,把她的故事講出去。這就是本書的由來。
羅新以王鐘兒漫長而又跌宕起伏一生為主線,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處其中的時代。全書采用25幕“舞台劇”生動展示出來。一般常見的曆史著作,依重點多是着眼于制度、人群、曆史問題,很少會特别着重講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叙事風格也多是看不出任何情感色彩的文獻式陳述。但《漫長的餘生》的表述非常自然,很有講故事的親切感。在保持嚴謹的史學規範基礎上,通過有文采的詞句,進行适當的、節制的情感抒發,則無疑會為學術作品插上飛翔的翅膀,帶領讀者更深體會曆史的韻味。
一個吳侬軟語裡的江南故事
《鵲橋仙》
蕭耳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才子佳人、煙雨水鄉,曆朝曆代文人的作品,尤其是古詩詞,培植了一個美麗、富饒的文化-地理概念“江南”。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江南更是孕育了數不清的卓越人物。不過,像《鵲橋仙》這樣一部讓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活生生的江南本地人現實生活樣态、精神風貌的小說,依然是罕見的、寶貴的。《鵲橋仙》追憶運河邊的大碼頭——江南古鎮“栖鎮”的紛纭往事,書寫了數位小鎮少年成長故事,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寫到新世紀,展現江南繁華兩代人,或留或走,半生戲夢,聚散離合的動人故事。
三十年間,從嗚嗚汽船到靜寂河床,幾個人和一座城市的悲歡離合,在石橋邊、在運河兩岸徐徐上演。男孩和女孩,在小鎮上長大,又紛紛離開故地遠遊,人到中年的回歸,一場場婚禮和葬禮的參加,一次次中年的相聚又分離,栖鎮見證了他們的紛纭往事。一個女性在中年回望她的少年時光,所有她所經曆的所思所想所感或者是生命體驗都融入其中。身為正宗江南女子的蕭耳,從小生活在運河邊的塘栖鎮,打小便說着一口地道的吳語。書中對方言進行适當的運用,也讓這部小說散發着獨特的語言魅力以及濃郁的江南水鄉人文氣息。
江南嶺南風日好,世道味道總關情
《燕食記》 葛亮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将情感寄托于飲食,是古已有之的中華文化共情之源。葛亮最新小說《燕食記》延續其既往的美學風格以榮贻生、陳五舉師徒二人的傳奇身世及薪火存續為線索,借關于美食之跌宕故事,細緻入微之文筆,生動描摹出中國近百年世态人情的變遷。衆生百态亦皆入書中:嶺南的氣候時令、菜蔬瓜果,漫長的海岸線與山林鄉村,天空四野的雲霞雨霧、日月星辰,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販夫走卒,街檐的旗幡、茶樓的招牌、亭台樓閣,還有戰争、流徙,有朱門的離散蕭索,亦有平民的溫存安好,林林總總方方面面,堪稱“嶺南夢華錄”。評論家楊慶祥認為,這部小說是“對中國文學地理創作版圖的一次推進。”
将學術成果變為公共知識
“中華經典通識”叢書第一輯
陳引馳 主編 中華書局
“中華經典通識”是一套專家學者為大衆解讀傳統經典的“大家小書”。叢書第一輯含五種:《〈資治通鑒〉通識》《〈老子〉通識》《〈莊子〉通識》《〈西遊記〉通識》《〈紅樓夢〉通識》。作者都是該領域卓有建樹的一線學者,分别是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張國剛、複旦大學教授郭永秉、複旦大學教授陳引馳、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竺洪波、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詹丹。作為這套叢書的主編,陳引馳教授提出的要求是,寫作者除了提供關于這部經典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知識,還要能傳遞學者對人生、對學術的思路與“智慧”。為保證整套叢書的品質和權威性,“通識”系列的寫作要求是言必有據,力求兼具學術嚴謹性與通俗易懂,将學術成果變為公共知識,為更多的人所接受所了解。
巧妙使用“十二時辰”講述12個脫貧故事
《中國十二時辰》
李舫 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稱為一個時辰。在最新散文集《中國十二時辰》裡,李舫巧妙地使用十二地支與12個地方相對應,寫出12篇文章。李舫給每篇文章賦予一個核心關鍵詞。比如與“子”對應的《壤塘,壤巴拉居住之所》,關鍵詞是“天堂”;與“醜”對應的文章《長纓——西海固,我的土地我的母親》,關鍵詞是“長纓”; 與“寅”對應的文章《高山之上的涼山彜族》,關鍵詞是“覺醒”;與“巳”對應的文章《來自十八洞村的答卷》,關鍵詞是“回響”……
每一篇文章,李舫都動用了她作為散文家的能力,對采訪對象進行深情細緻的描摹。回望過去幾年深度走訪的12個地方,李舫說:每一個地方給她留下的記憶都不同,但要說到印象最深刻的,她的回答是:“涼山彜族自治州,這個既有熱情奔放的火把節、仙境一般的螺髻山、美不勝收的邛海的地方,也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最令人牽挂的。為了寫好涼山的扶貧故事,我曾3次專門去涼山走訪,同時也閱讀了很多關于彜族曆史的書籍。”
一位50後計算機博士筆下的陝北少年往事
《椿樹峁》
謝侯之 著 中華書局
作家史鐵生在其自傳體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裡,寫出一位北京青年在陝北插隊生活時,所遇之當地民衆的樸實、忠厚、積極樂觀,以及當地獨特的人文地理風貌,風格清新,感人至深,已成為文學經典。這本叫《椿樹峁》的散文集,也是寫同時代的陝北生活——四十多年前,一群北京青年到陝北生活、勞動、學習的少年往事。謝侯之跟史鐵生,恰好也是同時期到陝北插隊的北京青年,兩人有着共同的難忘記憶。
1969年冬天,18歲的北京青年謝侯之與幾位中學同班同學一起,來到陝西延安萬莊大隊裡一個叫“椿樹峁”的小隊插隊。在那片黃土高原,他們掏的,開荒,修梯田,辦鄉學,給娃娃們講“古朝”;他們學會了炒洋芋,做酸湯,愛上了喝燒酒,吃臊子面;他們在雨裡讀巴爾紮克,在窯洞中研讨物理假說……有點類似《平凡的世界》,《椿樹茆》采用方言土語,民風淳樸,很接地氣,文筆自然、樸實、優美。作者和少年小夥伴們,在陝北與當地質樸人們的日常來往,勤奮自學、努力向上的生命經驗,卻超越時光,散發出馥郁的馨香,令人回味無窮。
翻譯《百年孤獨》的譯者動手寫起了幻想文學
《時間熊,鏡子虎和看不見的小貓》
範晔 著 顧湘 繪
世紀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有人說,這本小書是寫給小孩的大人書,也是寫給大人的小孩書。一部原創幻想文學作品附有治愈系插圖,加上畫家解讀和再創造之後,産生出不一樣趣味。自稱“貓科動物之友”的北大西語教師範晔,用文字創造了種種古怪可愛的小動物和它們的奇妙故事,作家同時也是畫家的顧湘,為全書配上插畫,讓書裡的幻想動物世界愈加豐富可觸。範晔最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北京大學教師、西語文學譯者,譯有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波拉尼奧的《未知大學》作品。在書中範晔按照現代動物學歸類方法,虛構了40多種動物,還煞有介事地為它們編了拉丁文名字。乍一看以為是科普書,再細看發現其實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散發出幻想文學的獨特魅力。
你是“社會型寫作人格”,還是“自我型寫作人格”?
《修煉好文筆:人人都能妙筆生花》
葉開 著 上海貝貝特&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錘煉文筆一度被認為是一心想當作家的人才幹的事兒。但如今信息時代,寫作早不再隻是作家的秘事。寫作幾乎成了很多人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但與此同時,除了極少數人,寫作能力基本都不是天然獲得的。很多人誤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似乎隻要讀書多,就會寫作。其實會讀,不一定就會寫。寫作是需要專門訓練學習的。談寫作、教寫作的書其實并不少見,但多是偏于理論,較為抽象。
葉開作為一名資深編輯、作家,一個對語文教育深有見地的人,他講寫作,不走純理論路線,而是以《紅樓夢》《複活》《呼蘭河傳》《百年孤獨》、金庸武俠小說系列等古今中外耳熟能詳的作品為例,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光易于理解,實際操作度也非常高。比如作者為躍躍欲試的寫作者,拆解出動手寫作的三個步驟。首先,寫作者要根據自己的個性和情況,找準方向。比如,你是“社會型寫作人格”,還是自我型寫作人格?自我型寫作人格,更适合在寫作中剖析自己,書寫人生中的複雜情緒和各種冒險,寫成長中的打“巨怪”過程;社會型寫作人格,會更關注外在世界,适合構思玄幻、武俠等類型文學,創造一個世界,在寫作中控制人物命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