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胰腺癌為什麼會出現黃疸的情況

胰腺癌為什麼會出現黃疸的情況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3:18:50

胰腺癌為什麼會出現黃疸的情況?56歲的羅先生近3個月來食欲不振,體弱無力,隐隐伴随上腹疼痛,按照胃炎服藥治療,症狀不僅未見好轉還越來越厲害,被折磨得消瘦不堪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胰頭有占位性病變,手術後證實該病變為胰腺癌61歲的楊女士因發熱、眼睛發黃、腰背部劇烈疼痛等症狀到醫院就診,醫生考慮為膽結石嵌頓,進行膽囊切除術過程中發現患有胰頭癌55歲的劉女士,近半年來出現消瘦、乏力,在門診常規檢查中發現血糖升高,就按糖尿病治療了幾個月,吃了降糖藥也不見好,還出現了腰背脹痛的症狀醫生建議她做個腹部CT,結果發現胰腺上竟然有個腫物,最終确診為胰腺癌,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胰腺癌為什麼會出現黃疸的情況?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胰腺癌為什麼會出現黃疸的情況(胰腺癌有四大典型症狀)1

胰腺癌為什麼會出現黃疸的情況

56歲的羅先生近3個月來食欲不振,體弱無力,隐隐伴随上腹疼痛,按照胃炎服藥治療,症狀不僅未見好轉還越來越厲害,被折磨得消瘦不堪。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胰頭有占位性病變,手術後證實該病變為胰腺癌。61歲的楊女士因發熱、眼睛發黃、腰背部劇烈疼痛等症狀到醫院就診,醫生考慮為膽結石嵌頓,進行膽囊切除術過程中發現患有胰頭癌。55歲的劉女士,近半年來出現消瘦、乏力,在門診常規檢查中發現血糖升高,就按糖尿病治療了幾個月,吃了降糖藥也不見好,還出現了腰背脹痛的症狀。醫生建議她做個腹部CT,結果發現胰腺上竟然有個腫物,最終确診為胰腺癌。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院長、著名胰腺癌專家郝繼輝教授日前在第一屆國際腫瘤前沿論壇上表示,胰腺癌診斷困難、治療效果差,是目前公認的惡性度最高的腫瘤,被稱為“癌王”,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10%。然而這個“奪命癌王”發病卻極為隐匿,往往“披着羊皮”出現,病人要麼腹部飽脹、黃疸去看消化科,要麼腰背疼痛去看骨科,要麼是高血糖去看内分泌科,當真面目顯現時,80%的患者已經失去了手術根治機會。要提高胰腺癌的生存率,早發現、早診斷、早開展規範化多學科治療非常關鍵。他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尤其具有胰腺癌家族史或既往有胰腺炎病史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在有胰腺癌治療能力的醫療機構做一次篩查,根據專業醫生建議進行腫瘤标志物、CT、核磁共振、超聲内鏡等相關檢查。

胰腺癌發病快速增長

四類人群需格外警惕

據了解,過去25年中,全球胰腺癌負擔增加了一倍。胰腺癌發病率持續上升,中國國家癌症中心2021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胰腺癌年發病率約為4.29/10萬,每年新發病例近9.5萬人、死亡人數達到8.5萬人,較15年前大幅升高。胰腺癌位居我國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7位,女性第11位,占惡性腫瘤相關死亡率的第6位。随着人口不斷增長、社會老齡化加重以及西方化生活方式的普及,胰腺癌發病率預計在未來幾年仍将持續升高。郝繼輝說,在日常診療中也發現,與十幾年前相比,胰腺癌病人在增加,女性患者、糖尿病患者較以往有所增多。

郝繼輝說,從生理功能角度來看,胰腺兼具外分泌和内分泌兩大主要功能。外分泌功能主要指分泌含有各種消化酶的胰液,内分泌功能則是通過分泌多種激素調節人體各項機能,這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分泌胰島素調節人體血糖變化。如果胰腺功能出現障礙,會導緻人體血糖增高。相反,糖尿病患者由于局部免疫功能異常,也會導緻胰腺出現進一步惡變的可能。因此,糖尿病患者也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他提醒市民,有四類人群需格外警惕胰腺癌,應及時咨詢醫生并接受腫瘤專科體檢:一是直系親屬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罹患過胰腺癌;二是吸煙、飲酒、長期胰腺炎、長期糖尿病或50歲以上非肥胖的新發2型糖尿病患者,應定期進行彩超檢查和腫瘤标志物抽血檢驗;三是近期内出現消瘦乏力、腹痛伴黃疸等;四是體檢發現血清腫瘤标記物CA-199持續升高,需要抓緊時間至專科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極早發現決定生存期

血糖控制不佳要排查

郝繼輝說,在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的情況下,盡早發現和診斷胰腺癌對患者的生存起了決定性作用。長期臨床經驗認為腹部飽脹、腰背疼痛、黃疸和高血糖是早期胰腺癌的四大病症,高危人群一定要提高警惕。

郝繼輝說,食物中富含的澱粉、蛋白質、脂肪等大分子營養物質,人體無法直接吸收,必須經過酶的切割,才能轉變成易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質。胰腺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分泌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胰腺組織中出現腫瘤,就會影響酶的制造和分泌,導緻人體出現上腹飽脹、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消化不良的症狀。他提醒市民,上腹部飽脹不适及隐痛是胰腺癌最常見的首發症狀,三至四成患者會出現該表現,若病變累及腹腔神經叢則腰背也會随之疼痛,易被誤認為胃痛或腰肌勞損而自行服藥治療。稍有區别的是,吃胃藥基本能控制胃痛,而胰腺癌的腹痛服藥沒有明顯緩解,且呈持續性。其疼痛還常與姿勢有關,當人在仰卧與脊柱伸展時,疼痛加劇,而采取蹲下、前傾坐位、蜷膝卧位,腹痛可減輕。此外,體重明顯減輕也是胰腺癌的一大标志。大多胰腺癌患者會出現該表現,1個月内體重可減輕10公斤或更多。胃病患者雖由于消化吸收障礙也會有體重減輕,但不會像胰腺癌這般明顯。

郝繼輝說,臨床上很多胰腺癌患者出現黃疸時,都以為是肝或膽出了問題而首先到肝、膽專科求治。其實除肝炎、膽囊炎、膽石症外,黃疸也是胰腺癌最常見症狀之一,約50%患者會伴發黃疸,特别是胰頭癌患者。當癌瘤壓迫膽總管,阻塞膽汁排出就會引起黃疸。對于鄰近總膽管的體積較小的胰頭癌,黃疸可能是其唯一的臨床表現,且有可能在疾病較早期出現。由于黃疸的出現,胰頭癌比其他位置的胰腺癌更有可能被較早發現。

糖尿病也是胰腺癌最常見的僞裝,特别是近年來糖尿病患者大幅增多,穿上“糖”裝的胰腺癌更容易被掩蓋。郝繼輝說,臨床上大約5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診前都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糖尿病治療,然而藥物治療收效甚微,體重直線下滑,血糖卻高居不下。目前建議三年内的新發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現内科治療難以控制的血糖變化,就應做胰腺癌篩查鑒别。

整體治療現狀差強人意

基礎轉化研究帶來新突破

“胰腺癌整體治療現狀差強人意,患者中位生存期通常隻有6個月左右。胰腺癌診治困難主要胰腺是藏于腹部深處的腺體,患者早期症狀不典型,起病隐匿,缺少特異性标志物,普通檢查也難以發現,多數患者确診時已處于疾病晚期,可行根治性手術的患者不足20%。”郝繼輝說。他認為改變胰腺癌的治療狀況一方面要提高早診率,使更多患者能夠早發現,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二要加強以外科為主力的個體化綜合治療體系的建設。外科是目前唯一可以使胰腺癌獲得根治的治療手段,綜合微創手術、機器人手術的綜合運用,使目前胰腺癌手術的根治度、規範度和保功能性有了進一步提高。另外,新輔助治療作為腫瘤治療的熱點,應用于局部進展期或交接可切除或有高危因素的胰腺癌病人,提高了手術率和治療效果。

三是要加強并推進基礎和轉化研究,以期盡快出現有針對性的藥物。“盡管免疫和靶向治療在很多癌種中效果顯著,但胰腺癌是一種高度纖維化的‘硬癌’,在腫瘤内部形成的重度乏氧微環境和免疫抑制微環境,激活了複雜的癌症分子調控網絡,從而導緻胰腺癌對目前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型療法及藥物極度耐受,治療效果并不顯著。”郝繼輝說。郝繼輝團隊多年來深耕胰腺癌的基礎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今年4月,國際權威消化病學術雜志《胃腸病學》發表了郝繼輝課題組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提出了胰腺癌的治療新靶點BZW1,為胰腺癌靶向治療提供了新方向。課題組還通過對胰腺癌組織的高通量測序分析,鑒定出調控胰腺癌幹性及免疫微環境的重要抑癌基因ESE3/EHF,針對上調ESE3/EHF的治療可能成為胰腺癌治療的突破點。研究團隊對臨床藥物庫的190餘種“老藥”進行篩選,發現PPARγ激動劑羅格列酮可有效誘導胰腺癌ESE3/EHF的表達。這一科學成果發表在今年2月的國際消化病學領域期刊Gut。今年郝繼輝教授作為首席科學家牽頭開展的“基于關鍵免疫靶點和新型遞送系統的納米工程化腫瘤治療”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将為推進我國胰腺癌的精準治療提供強大動力。(主持人趙津)

來源: 天津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