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發展最好的時期,但我們也要看到目前世界經濟仍主要靠不斷升級的擴張性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來支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8年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十周年,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經濟形勢正在發生複雜而深刻的變化。事實上,國際金融危機給各國帶來的重創并不能短期平複,目前仍留有經濟低增長、利率低水平、債務和赤字規模巨大等“後遺症”,财政、貨币等經濟政策的空間已被壓縮到最小,宏觀經濟和财政運行均具有較高的脆弱性。
因此,各國紛紛調整内外策略,對内,要鞏固經濟複蘇成果,不能長期依靠擴張性的經濟政策,而必須将着力點從宏觀轉向微觀,而發揮微觀經濟主體在經濟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迫切需要尋求優化營商環境之道;對外,要在新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在新一輪全球範圍内的資源配置中獲取更大的權益,盡可能地争取外部資源。
當前正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發展最好的時期,受到當年金融海嘯席卷的國家已經走出低谷,并開始着眼于未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正視,目前世界經濟仍主要靠不斷升級的擴張性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來支撐。因此,當前各國必須做三件事:
十年來,世界經濟走出危機的漩渦并形成了一種不可持續的相對平衡狀态,如果将世界經濟比喻成一座房子,現在支撐起房子的架構是受力已經接近極限的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在下一陣風雨來臨之前,必須對架構進行加固。
在架構轉換之前,先要對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加以評估。
目前,對世界經濟發展狀況最權威的判斷與評估來自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十周年之際,IMF發表了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認為目前正是一個全球國際關系框架和經濟政策“不确定性增加的時期”,與此同時,IMF普遍下調了全球和國别(地區)的經濟增長預測。
綜合分析,IMF做出這樣的判斷和評估,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原因。
第一,世界經濟在貿易、制造業和投資領域的加速複蘇遭遇瓶頸。
第二,世界經濟的脆弱性顯著增加。一是發達國家應對危機所使用的非常規貨币政策正在退出,使得全球資金流動性收緊,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受資本外流等影響;二是發達國家在收緊貨币政策的同時,進一步放松财政政策,以對沖貨币政策收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但事實上是順周期操作,其中蘊含着對自身和世界經濟的巨大風險。
新老架構轉換即便可行,但仍需慎重,需要全面了解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内在機理。從源頭梳理可知,為了應對危機,各國最大限度地放松貨币政策,為市場注入大量的流動性,相應地融資成本也較低,新興和發展中國家把握了這一時機,進行大規模債務融資。目前随着經濟複蘇,貨币政策開始收緊,各國經濟發展環境随之發生改變,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
首先,以美國加息為起點,一系列連鎖反應随之産生。從美國自身來看,随着國内利率升高、美元升值,投資、消費、出口構成總需求的各部分均受到影響。從對外界的影響來看,加息導緻市場流動性收縮,資本市場震蕩,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貨币貶值,資金迅速從這些國家流出,并大多流入利率高、币值升的美國,使得美債收益率曲線趨平,降低美國收緊貨币政策的效果,這可能阻礙美國經濟增長進程,甚至讓美國重新走入衰退。
其次,貿易領域的緊張空氣正向外擴散。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貨币貶值,對這些國家出口有利,而美元升值對美國出口不利,最終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大行其道。由于國際貿易是全球價值鍊的載體,貿易保護主義破壞了全球價值鍊,會對投資、制造業發展、創新産生一系列不利影響。
最後,架構轉換的落腳點是促進微觀經濟發展。宏觀經濟增長的最強有力的支撐實際是微觀經濟發展,而促進微觀經濟發展是内生式發展的核心要義,所以,将内生式發展機制作為經濟增長新架構的堅固性遠遠高于宏觀經濟政策。
要促進微觀經濟發展,需提高生産率和就業水平,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為微觀經濟主體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既要破除壟斷、鼓勵創新,又要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此前提下,需要向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借力,政策着力點從宏觀轉向微觀。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成為營商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國際金融危機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危機,走出危機是各國政策協調一緻共同努力的結果,目前鞏固複蘇成果、走向穩定增長仍需要各國目标一緻和步調協調,從總體上謀劃,避免單方面行動造成滿盤皆輸的後果。
以貨币政策調整為例,在危機中,各國紛紛實行非常規貨币政策,經曆了資産負債表的大規模“擴表”,經濟複蘇後,貨币政策正常化的過程也是資産負債表“縮表”的過程,這一過程要持續多年。為避免類似美國加息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動蕩,各國需公開自身的貨币政策調整計劃,在給市場明确預期的基礎上,加強溝通協調,把握好調整節奏和力度,即小幅漸進式調整。
從第三季度數據看,美國經濟表現仍然突出,但增長勢頭已經放緩;歐洲經濟進一步下滑;日本經濟複蘇進展緩慢;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面臨較大的外部風險。從國家和地區的層面看,經濟發展策略從宏觀向微觀的轉變是必要且緊迫的。
美國經濟在二季度展現出高增長、高就業的強勁擴張趨勢,經濟增速達4.2%,通貨膨脹壓力較大,三季度增速回落至3.5%,經濟過熱的隐憂有所平複但仍不能消除。美國财政政策取向是内松外緊,然而,對外趨緊的部分并不能抵消對内放松的部分,導緻出現了巨大的财政風險。由此可見,在美國,架構轉換的風險點較脆弱,風險較高。
2018年歐元區經濟增長逐季下降且不及預期。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率逐季下降0.4個百分點,目前已降至1.7%,低于預期0.1個百分點。
經濟持續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受貿易保護主義以及能源、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外部因素影響外,主要受多方面内部不利因素影響:一是财政形勢緊張;二是歐洲制造業的景氣程度不斷下滑;三是就業形勢雖然改善但也存在結構性問題,德法等國家技術勞動力相對短缺正在制約着經濟增長;四是貨币政策收緊,對銀行業和實體經濟産生比例影響。除此之外,德國政局和英國脫歐的不确定性、土耳其的貨币危機,均是歐洲經濟增長不利的内因。
繼一季度同比下滑0.6%、環比下滑0.2%,二季度同比增長1.9%、環比增長0.5%之後,三季度日本經濟又出現了下行壓力。但從長期看,日本經濟已具有複蘇的内在張力。三季度日本核心CPI保持逐月增長0.1個百分點的态勢,9月升至1%,但仍遠低于2%的通脹目标。因此,日本也開始了宏觀政策由松到緊的調整期。政策由松到緊的調整必然會減緩經濟增長步伐,迫于内外形勢壓力日本的架構轉換隻能走緩慢調整之路。
三季度,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仍然面臨較大的貨币貶值和資本外流風險。貨币貶值對這些國家經濟的沖擊巨大。在資本外流方面,國際金融協會(IIF)的監測顯示,自2016年第四季度以來,2018年第三季度新興市場資金首次淨流出。
為了降低發達國家收緊貨币政策所帶來的外部沖擊,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也紛紛收緊宏觀經濟政策,以減少貨币貶值和資本外流的損失。然而,這些措施均是緊縮性經濟政策,帶來的結果将是經濟增長速度放慢,而對于已經出現負增長的國家來說,結果将是經濟加速下滑。當前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仍較高,基礎較好,應把握時機盡快推動架構轉換,将經濟政策着力點由宏觀轉至微觀。
從當前現狀來看,由于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發達國家更注重把原有的宏觀經濟政策搭建的架構撤下來,而沒有意識到在撤的同時還要把新的内生式發展機制架構搭起來。
而新興和發展中國家面臨着外部沖擊,更加注重從内到外的加固,并且與發達國家的寬松宏觀經濟政策已用到極限不同,這些國家的經濟政策還有空間,這恰是危機十年這些國家獲得的新的發展機會。對于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來說,關鍵是要在宏觀經濟政策架構的支撐下,培育内生式發展機制,與宏觀經濟政策形成雙框架,共同發力,必将抵禦住更大的風險,支撐起更高質量的發展。
内生式發展機制的核心是推動微觀經濟主體的發展。因為微觀經濟主體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企業成長帶來投資繁榮,并推動供給增加;自然人的發展帶來消費擴張并引緻投資擴大,并帶動需求增加,這有助于實現宏觀與微觀經濟的相互促進、良性發展。
中國正處于這種形勢之中。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步入經濟新常态,要在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穩定經濟增長,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撐。與此同時,還要在國際資源配置中維護國家權益并盡可能地争取主動。當下必須優化營商環境,讓微觀經濟主體發展壯大,以夯實基礎,保證經濟穩定運行在合理區間,并保證各項改革取得預期成果。(作者: 闫坤、于樹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财經戰略研究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