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揚帆起航?牢記囑托 沿着指引的方向前進,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牢記囑托揚帆起航?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牢記囑托 沿着指引的方向前進
5月13日下午,首先來到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實地察看引水閘運行情況,随後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庫,聽取有關情況彙報,并察看現場取水水樣。強調,南水北調工程是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切實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吃水不忘挖井人,要繼續加大對庫區的支持幫扶。要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嚴格用水總量控制,統籌生産、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進農業、工業、城鎮等領域節水。要把水源區的生态環境保護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劃出硬杠杠,堅定不移做好各項工作,守好這一庫碧水。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屈曉妍
上善若水。
總幹渠綿延1432公裡,流經豫冀京津4個省市,惠及7900萬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奔流而上,從此,華北大地發展,藏蘊了如水般綿韌不絕的力量。
風光秀美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鄧放 王铮/攝
南陽市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5月13日,來到這裡考察。繼2020年11月13日在江蘇揚州考察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時隔半年又考察中線工程,對此的重視,可見一斑。
尋訪足迹、聆聽教誨,方知以渠首為源的,除了一渠清水,更有工程創新之力、綠色發展之光、節約用水之思。
工程創新之“源”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龍頭”與其說是陶岔渠首,不如說是橫亘于此的這座大壩。
5月13日下午,考察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他在引水閘前駐足,聽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管理運行等情況介紹。
走近細看引水閘閘體,閘門、軌道、鋼索,咬合傳動,無一不是科技與智慧的結晶。放眼北望,整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是在無數次穿江越河的攻堅克難中,誕生了一項項技術攻關的驚世奇迹。
丹江口水利樞紐大壩加高,是南水北調中線施工技術最具挑戰性的工程。要讓南水自流進京,需要對丹江口大壩加高14.6米。為此,工程人員切割出一道道鍵槽、植入一根根鋼筋,施工最高峰時3000人奮戰在一線,曆時近8年終于完成。
還有穿黃工程,黃河河底地質條件複雜特殊,給施工帶來極大困難。壓力亦是動力。于是,國内最深的調水豎井、國内穿越大江大河直徑最大的輸水隧洞、國内水利工程中最深的盾構始發等科技創新成果在這裡誕生,兩條長達4250米的輸水隧洞,從河底“穿黃”而過。
指出,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的實施,使我們積累了實施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的寶貴經驗。要深入分析南水北調工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續的重大水利工程論證原則,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科學推進工程規劃建設,提高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
昔日輝煌永載史冊,今日使命又有新召。這一超級工程,還将不舍晝夜,書寫新的曆史。
綠色發展之“源”
7年前,清冽的丹江水從這裡奔湧而出,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最重要的水源地,為守護好這一渠清水,淅川縣淘汰落後産業,向綠色發展轉型。7年來,經曆過轉型陣痛的淅川嘗到綠色發展的甜頭,更加堅定了前行步伐。
“要持續抓好輸水沿線區和受水區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環境保護工作。”的囑咐,讓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備受鼓舞。“一直以來,淅川縣都以‘兩山’理論為指導,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持續推進生态建設與産業發展,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富民增收的‘幸福靠山’。”
在距離渠首約6公裡的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遠遠望去,4000多畝連片的軟籽石榴樹像一片綠毯,護衛着南水北調中線幹渠。
這裡曾是十裡八鄉有名的蔬菜種植村,但種植蔬菜時間長了,化肥農藥污染的問題日益顯現,土壤出現闆結,農産品質量也明顯下降。
改變的契機出現在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幹渠從張河村穿村而過。為了保證水質安全,綠色轉型成為張河村必須做出的選擇。為了轉型發展,張河村6000畝崗坡地全部種植軟籽石榴,開啟了生态農業模式。
部分村民留在石榴林當工人,負責日常除草、施肥、澆水、剪枝等。“隻要不下雨,見天都有活,一年能幹10個月,加上地租和分紅,年收入近2萬元。”張河村村民王洪才說,收入比以前多,環境也變美了。鄉村采摘遊悄然興起,村裡開辦多家農家樂,引得遊客絡繹不絕。
聽說到了渠首,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十分激動:“指出,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良好生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如今親自來檢驗我們踐行的成效,我們發展石榴産業的勁頭更足了!”
抓住曆史機遇,倒逼産業綠色轉型,張河村乃至淅川縣隻是一個縮影。南水北調,調來的是水,又不止于水。綠色水路所到之處,綠色發展的實踐光彩奪目。
飲水更要思“源”
節水,是對南水北調的又一個殷殷囑托。
2020年11月,在江都水利樞紐,指出:“要把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同北方地區節水緊密結合起來,以水定城、以水定業,注意節約用水,不能一邊加大調水、一邊随意浪費水。”
5月14日,在河南省南陽市主持召開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要求,堅持節水優先,把節水作為受水區的根本出路。
“飲水思源”,曾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先後動遷30多萬的淅川人,對這四個字感受尤為強烈。背井離鄉、鄉愁無寄,依然是不少淅川人的共同記憶。“每次聽到說節約用水,俺都會抹眼淚。”九重鎮鄒莊村村民劉紅說,“守着恁大的水庫,到現在洗衣服都不願擰大水龍頭,對水還是愛惜得很。”
從鄒莊村出發,順着蜿蜒的水渠逆流而上,越過一個小山梁,刻着“中線渠首”四個大字的石碑巍然而立。聽說來了,在淅川旅遊的王全夫婦,特意趕到這裡。“節約用水的囑托實實在在,需要我們每個公民從自身做起。”王全說。
石碑下刻錄的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通水曆程,世紀工程,寥寥百字,昭示着南水北調不僅是一條簡單的調水線,更是一條踐行節水優先、诠釋生态文明的發展線。
千頃澄碧思永續,還需且用且珍惜。
“為一泓清水北上”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倩
351.71m3/s!5月13日上午8時,清澈的水流伴着激蕩起的白色水花,快速湧出陶岔渠首。當天,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滿負荷輸水2346天,位于淅川縣的陶岔渠首閘晝夜不停地運轉着。
護水員在水面工作。河南日報資料圖
5月13日下午,來到丹江口水庫考察,世人目光再次聚焦這條中華水脈。
“來的時候我們正在采集水樣。”黃進說。作為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生态環境監測中心(以下簡稱“渠首中心”)副主任,當時他正在進行水質監測的第一個步驟:采集水樣。
在丹江口水庫庫區,有20個水質手工監測點位和14個水質自動監測點位,分别在環庫區以及在丹江河、老灌河、淇河3條主要入河河流入庫口處。
一次完整的水質監測大緻需要經過四個步驟:采集水樣、實驗分析、編制報告、上報數據,全程需要十多天的時間。“說起來簡單,其實操作過程有嚴格的标準要求,一步都不能馬虎。”黃進說。
就拿采集水樣來說,一次“出船”采樣,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樣本,根據檢驗數據不同,就需要攜帶14到15個不同的瓶子。盛裝水樣的瓶子也不一樣,有250毫升、500毫升、1升等容量的具體要求,也有是否避光,玻璃或塑料等材質的區别。
“我向彙報,南水的水質一直穩定地保持在飲用水II類及以上标準。”黃進抑制不住興奮和激動,“沒想到會到一線來看望我們水質監測人員,我們深受鼓舞,一定會把水質監測工作做好。”
“這裡的水和其他地方的水不一樣,水質監測數據關系重大。”黃進說,為确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他把自己的工作看得格外重要,“這份工作是政治任務,自己手裡監測的數據更是民生數據。”
“能吃苦,這是水質監測員必備的素質。”在黃進看來,做好水質監測的第一件事,是必須吃得下苦,能坐得住冷闆凳。
打開地圖可以看到,陶岔渠首附近5公裡以内沒有村舍,連個小賣部都不好找,距離最近的陶岔村開車也要20分鐘以上。面對水庫面積大、氣候多變的特點,監測員經常吃住都在船上,日夜堅守着一望無際的湖面。
“最擔心的還是冬天遇到大雪封山,去入河河流點位采樣的路最難走,但監測工作一刻都不能停。”深一腳淺一腳地踏着厚厚的積雪,岸邊石頭上都結了冰,一不小心就會滑倒在水裡。黃進說,雖然有好幾次身上的衣服都濕透了,但還是要按時把水樣拿到。
一滴南水北上的“漂流之旅”,時間有多久?從淅川縣陶岔渠首出發,一路向北穿山越嶺,到北京團結湖調節池,時間大約需要15天;路程有多長?過長渠、鑽涵洞、穿黃河、到京津,宛如一條玉帶蜿蜒穿行,總行程是1432公裡。
從陶岔渠首大壩開閘放水至今2000多個日日夜夜,陪伴黃進的就是眼前這一庫清水。“感覺很艱辛,但是值得。多虧了家人的包容和理解,他們付出的更多。”黃進說。
讓黃進欣慰的是,幹這行雖苦,這兩年卻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前來應考。目前,渠首中心有41名水質監測人員,黨員32名,平均年齡僅33歲,35歲以下的青年人占總人數的83%,“為了南水北調,國家調劑了最年輕的力量,說明我們的工作職責非常神聖,年輕人也不怕苦累,而是把責任放在第一位。”
“我非常興奮,因為我們的工作被認可,感覺更有幹勁!”90後的嚴聃桢聲音洪亮。當天,來考察丹江口水庫時,他正拿着采樣器站在一樓的船艙取水。
嚴聃桢老家就在淅川,2013年他從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畢業,南水北調通水一周年時,嚴聃桢進入渠首中心工作。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送的水,大部分用作飲用水,水質安全特别重要。”嚴聃桢說,這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責任感。大學畢業前,嚴聃桢入了黨,“不怕吃苦、敢于擔當、甘于奉獻”,他說,這是他選擇這份工作的信念支撐,“确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我們一定扛牢這個政治責任。”
據統計,丹江口水庫水質常年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标準,出庫水質85%以上穩定保持在Ⅰ類标準。截至2021年5月13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幹渠累計調水380.06億立方米,按杭州西湖1400萬立方米的水容量計算,約等于北上輸送2600個西湖,直接受益人口超過7900萬人。
編輯:胡田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