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6歲的幼子,在皇太極身後脫穎而出,成為了大清皇位的繼承人。皇太極共十一子,為何幸運降臨到了福臨的身上?順治登基,究竟是誰在幕後操作?
•皇太極身後的皇位之争
皇太極死得突然,由于他生前未能指定皇位繼承人,按舊制應由八王共舉“賢 者”。宗室貴族,人人觊觎。于是,滿洲貴族内部圍繞帝位繼承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 的鬥争。
皇太極有11個兒子。肅親王豪格為長子,當時34歲,為皇太極繼妃所生。豪格早在 太祖、太宗時期就曾領兵南征北戰,頗有戰功,實力很強。其他皇子當時年齡都還小, 最大的也不過十六七歲,他們既沒有戰功,也沒有地位,毫無競争能力;另外,多爾衮 和其弟多铎,因戰功卓著,封為睿親王和豫親王,其兄阿濟格封為英親王,極具競争力 力。努爾哈赤死時,多爾衮因為年幼,母親被逼殉葬,皇位為皇太極所得。現在皇太極 死了,他正當盛年,如以兄終弟即的方式人承大統,從情理上是可以說得過的。資曆最 老大貝勒代善,因年老體弱,已沒有繼位之想,可他也有相當的實力。他在觀望着, 誰繼位對自己更有利,自己好坐收漁利。可以說,當時最有能力繼承皇位的,就是豪格 和多爾衮。
雙方實力如何呢?皇太極曾親自統率的正黃、鑲黃兩旗擁立豪格,豪格本人又統 正藍旗,在滿洲八旗中,他已擁有三旗的力量,索尼、鳌拜等大臣也支持他。多爾衮擁 有的力量是兩面白旗,他還得到了多铎、阿濟格的支持。雙方勢均力敵,為繼承皇位各不 相讓,和不可得,拼則兩傷。在此情況下,福臨又如何得到了皇位:是誰在幕後推波助 瀾?
•多爾衮的意見
按照清太祖努爾哈赤規定的皇位繼承《汗谕》,由滿洲八旗貴族共議嗣君。時親 王、郡王共有七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衮、肅親王豪格、武英 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铎和穎郡王阿達禮。
有學者認為福臨繼位之議出自多爾衮,其主要依據是朝鮮《沈陽狀啟》或《沈館 錄》中的一段記載:
十四日,諸王皆會于大衙門。大王發言曰:“虎口,帝之長子,當承大統雲。”則 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當! ”固辭退去。定策之議,未及歸一。帝之手下将領之 輩,佩劍而前,曰:“吾屬食于帝,衣于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甯 死從帝于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時朝政,老不預知,何可參于此議乎? ” 即起去。八王亦随而去。十王默無一言。九王應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讓退, 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三(應作九)子。而年歲幼稚,八高山軍兵,吾與右真王,分 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即歸政。誓天而罷雲。
上述文字,時間記為癸未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即大衙門秘密會議後的第 十二天。文中的“大王”為禮親王代善,“虎口”為肅親王豪格,“八王”為英郡王阿 濟格,“九王”為睿親王多爾衮,“十王”為豫郡王多铎,“右真王”為鄭親王濟爾哈
在上述引文中,有兩句重要的話,不應該被忽視。這就是“九王應之曰”和“汝等 之言是”十個字。在整段文字中,“九王應之曰”——此前為議論,此後為結論;“汝 等之言是”——承上而啟下,接前而轉後。
但反對者卻對其提出了三點疑問:
首先,“九王應之曰”,就是說在九王多爾衮發表當立帝之第九子福臨以前,諸王 們有一番議論,而被《秘密狀啟》的作者,或出于重點在啟報新君為誰而省略繁文,或 對當時秘議不甚了了而斷簡阙載。不管出于何種原因,其前都有一番争論。因是最高級 密集會議,外人不可得而知而詳。這段記載,十分可貴,有所遺漏,不必苛責。
其次,“汝等之言是”,就是說在九王多爾衮發表當立帝之第九子福臨以前,諸 王們有人提出立福臨,故多爾衮才“應之” “是之”,否則何應之有、何言之是!上述 《秘密狀啟》,記于當時盛京。《秘密狀啟》記載疏略,“汝等之言”斷簡,于是給人 一種信息誤導,似乎福臨繼位是由多爾衮提出的。睿親王多爾衮權勢傾朝,功勞歸于 己,罪禍嫁于人。這樣,多爾衮就把擁立福臨的功勞歸于自己。
最後,“九王應之曰”與“汝等之言是”,蕭一山《清代通史》在轉述上面引文 時,做了通俗節錄:“睿親王多爾衮曰:‘諸将之言是也。豪格既退讓無續繼意,則當 立帝之三子福臨,若以為年稚,則吾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分掌其半,以左右輔政,年長之 後,再當歸政。’因誓天而散,福臨方六歲雲。”這裡雖省略“九王應之曰”,卻将 “汝等之言是”诠釋為“諸将之言是也”。
由上可見,福臨繼位之議出自多爾衮的直接史料未見一條,而所據之《沈陽狀啟》 言辭含糊,且存疑點。
•濟爾哈朗的首倡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擁立福臨繼承皇位之議首先出自鄭親王濟爾哈朗,理由如下。
第一,四大親王态度。當時最有影響的四位和碩親王——禮親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态 度,以年老多病為由,不想卷進這場政治漩渦,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衮角力,互不 相讓,雙方僵持,所以隻有鄭親王濟爾哈朗比較超脫而能起協調作用。鄭親王濟爾哈朗 是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之子,在這場宮廷鬥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為:一則,濟 爾哈朗雖是舒爾哈齊之第六子,但自幼為伯父努爾哈赤養育宮中;二則,濟爾哈朗小皇 太極七歲,兩人情誼如同胞;三則,阿敏被奪旗後,濟爾哈朗成為鑲藍旗的旗主貝勒; 四則,濟爾哈朗屢經疆場,軍功顯赫;五則,濟爾哈朗年四十五,序齒僅亞于代善,比 多爾衮年長十三歲;六則,濟爾哈朗受清太宗信任依重,被封為和碩鄭親王;七則,濟 爾哈朗既是多爾衮的兄長,又是豪格的叔輩,便于兩方協調。八則,濟爾哈朗表面憨厚 而内心機敏,在關鍵時刻提出重要政議。所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在大衙門議商皇位繼承 而陷于僵局之時,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讓皇子福臨繼位。
其次,濟爾哈朗輔政。鄭親王濟爾哈朗因倡立福臨繼位之功,而得到擔任輔政王的 政治回報。輔政親王的政治地位,較和碩親王更高一層。當時為何不由代善、豪格,而 由濟爾哈朗輔政?
顯然,代善在這場嚴重而激烈的政治鬥争中,沒有作出有利于勝利一方的貢獻。 豪格則與多爾衮對立,如二人同時輔政,會出現兩虎相争的局面。至于濟爾哈朗之所以 為攝政王,主要原因是:他提出了福臨繼位這一折衷方案,侄子繼統,皇叔攝政,理所 當然,衆王接受。他私下曾表示擁立豪格,而為兩黃旗王大臣所接納。并且,他同代善 父子無惡,而為兩紅旗王大臣所認允。而且,他非帝統血胤,對多爾衮兄弟構不成政治 威脅,而為兩白旗王大臣所接受。但是,濟爾哈朗不久便被多爾衮撤其輔政王。這是多 爾衮對濟爾哈朗不擁立自己而擁戴福臨的一個政治報複,也是多爾衮獨攬朝綱的一項舉 措。
第三,睿親王權衡利弊。睿親王多爾衮在兩黃、兩紅和兩藍六旗不支持的情勢下, 若自己強行登極,隻有兩白旗支持,明顯不占優勢,還勢必引起兩白旗與兩黃旗的火 并,其後果可能是兩敗俱傷。解決皇位繼承難題的途徑不外三條:一是強自為君,得 不到兩紅、兩藍旗的贊同,還會引發兩黃旗的強烈反對;二是讓豪格登極,自己既不甘 心,還怕遭到豪格報複;三是讓年幼的皇子福臨繼位,而自己同濟爾哈朗攝政,可收一 石三鳥之利——打擊豪格,攝政掌權,避免内讧。顯然,在上述三種解決辦法中,以 第三種解決辦法比較切實可行,兩黃、兩白、兩紅、兩藍各方都可以接受。睿親王多爾 衮,能知時務,聰睿機智,權衡利弊後,才贊同立先帝第九子福臨。
第四點證據,順治帝的肯定。福臨當時尚在沖齡,不了解繼位政争内幕。後來逐漸 知道當年的故事。待多爾衮病死、自己親政之後,即對皇叔濟爾哈朗表彰其當年功績, 賜予其金冊金寶。《清世祖實錄》順治九年二月庚申記載:
我太祖武皇帝肇造鴻基,創業垂統,以贻子孫。太宗文皇帝繼統,混一蒙古,平定 朝鮮,疆圉式廓,勳業日隆。及龍馭上賓,宗室衆兄弟,乘國有喪,肆行作亂,窺竊大寶。 當時爾與兩旗大臣,堅持一心,翊戴朕躬,以定國難。……睿王心懷不軌,以爾同攝朝 政,難以行私,不令輔政,無故罷為和碩親王。及朕親政後,知爾持心忠義,不改初志, 故錫以金冊金寶,封為叔和碩鄭親王。
在此,順治帝福臨明确表明:濟爾哈朗在諸王議立自己為帝時,有首議之功。福 臨的這番話,說出了當時的内情。鄭親王之功,在擁立福臨。順治帝對其他的親王、郡 王,在決定自己繼位的功績上,都沒有進行過表彰,而隻有對濟爾哈朗表彰此事。這從 一個側面證明濟爾哈朗在大衙門諸王貝勒會議上有擁立福臨繼位的特殊功勳。
因此可以說,鄭親王濟爾哈朗在大衙門諸王貝勒皇位繼承會議上,鑒于豪格與多爾 衮争奪皇位陷于僵局,能從大局出發,平衡各旗利益,提出折衷方案,首議由福臨繼承 皇位,得到多爾衮的回應,也得到諸王貝勒公議。清太宗皇太極遺位争奪的結果,既不 是角立一方的肅親王豪格,也不是角立另一方的睿親王多爾衮,而是由第三者六歲的福 臨繼承。這個方案與結果,對禮親王代善無利無弊,睿親王多爾衮有利有弊,于肅親王 豪格無利大弊,于鄭親王濟爾哈朗則有利無弊。
所以,皇太極遺位由福臨繼承,得益最大的四個人是:福臨、孝莊太後、濟爾哈朗 和多爾衮。
•莊妃的推波助瀾
另有一種說法,是順治皇帝的生母莊妃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皇太極死後,莊妃在悲痛之餘,已感到争奪皇位的劍拔弩張之勢,聽到磨刀霍霍之 聲,她想,難道太祖、太宗創立的大清基業,就在這自相殘殺中毀掉嗎?
莊妃知道遲早會有這場鬥争的爆發,隻是沒想到會來得這樣快、這樣猛,她不能再 在沉默中等待了!在清甯宮的權力還沒有完全喪失之前,她要運用這個權力,為自己的 命運去搏鬥一番。她想到了福臨,自己的命運要靠兒子來改變。她冷靜了許多,一邊客 觀地分析着形勢,一邊精心籌劃着計策。
經過幾個晝夜仔細認真地思索,莊妃終于想好了一個折衷方案:她要把福臨推上皇 位。推出福臨,可以使雙方白熱化的矛盾降溫,再說福臨的背後,有忠于皇太極、忠于 後妃的兩黃旗,還有科爾沁的支持。莊妃的性格、才智、勇敢促使她去進行一次冒險的 嘗試。
這個冒險是以生命為賭注,如果福臨在争位之中失敗,勢必會為成功之人所殘殺, 莊妃自己,也會落得殊途同歸的結局;但這個冒險又是值得的,自己身為先皇身邊最寵 愛的妃子,又協助其處理政事,勢必會引來一些人的不滿與懷恨之心,不能成為太後, 隻作為先帝遺孀,無權無勢、無位無名,正給了這些居心叵測之人以可乘之機,性命難 免不保。兩相權衡,還莫不如铤而走險、險中求生呢!幸運的是,這個以母子性命為代 價的賭局,莊妃笑到了最後。
莊妃決定之後,立即找皇後商量,她要靠皇後這棵大樹的庇護。在向皇後分析了 目前的形勢以後,皇後深感害怕:不管豪格還是多爾衮誰繼位,都要發生一場血戰,結 果都是不堪設想的。再三思量之下,她決定支持莊妃,讓福臨繼位,以保住清甯宮的特 權,避免相互殘殺的悲慘局面的出現。再然後,皇後和莊妃一起勸說豪格支持這個方 案。豪格雖然明白這個道理,卻總覺得委屈。
豪格回到家中後,對侍候在身邊的愛妻心灰意冷地道:“我德小福薄,不堪繼位。 讓皇九子繼位還可以,如果讓多爾衮繼位,我決不允許。”
幾乎與此同時,急不可耐的多爾衮在三官司廟召大臣索尼詢問冊立之事。索尼道: “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不知道。”
“必立其一? ”除豪格外,還會是哪個皇子呢?多爾衮在沉思。
代善年高望重,又有實力,争取他的支持很重要。說通豪格後,莊妃和皇後立即召來 大貝勒代善人宮,争取代善的支持。代善害怕豪格與多爾衮反目為仇,自相殘殺。可當 皇後提出要立福臨時,他沉默了。他想,如果立福臨,莊妃不就聽政了嗎?大清國說什 麼也不能掌握在一個女流手中!莊妃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誠懇地對代善道:“大貝勒 素以國事為重,請放心,福臨繼位後,我退居後宮,深居簡出,決不參政。”代善終于 默認了。
抓住這個時機,莊妃決定面見多爾衮。當她來到睿親王府時,多爾衮吃了一驚,莊 妃微微一笑,開門見山,單刀直人地道:“我來睿親王府,是和你商議嗣君事宜的。論 功勞地位,你是有資格登大位的。但先帝有子,頭一個豪格就不會甘心。先帝其他年長 的兒子,以及代善一支,都會反對你。到那時,國中豈不就大亂了嗎? ”
“先皇在日,就有立我的說法。我整整等了 17年。”多爾衮無不憤慨地道。
莊妃為了平息多爾衮的火氣,語氣非常緩和,道理卻十分中肯,隻聽她緩緩地道: “王爺要以國家為重。大清基業初定,宏圖尚未成功,我怕兄弟反目,有愧兩代先王。 清甯宮決意不會擁立肅親王豪格。他雖然是太宗皇帝的長子,為人又忠厚直爽,但隻知 其武,不知其文。今後大清要叩關而人,問鼎中原,這副擔子他挑不起來。”多爾衮聽 到後宮不再擁立豪格,松了一口氣。
“我有一個主意,特來和王爺商量。”莊妃接着道。
莊妃以前雖然也見過,但沒有現在這麼近的距離,可謂咫尺之間看得這樣從容,這 樣清楚,多爾衮看她比自己妻子美麗多了。他對她有相當的好感,憋在心裡的氣也沒有 了,道:“皇嫂說出來聽聽。”
莊妃見時機已到,忙道:“我兒福臨,年方六歲,可以讓他繼承皇位,以王爺為攝 政王,全權負責軍國大事。這樣安排,諸王貝勒不好公開反對,而王爺又能控制實權。 國家不會發生内亂,王爺大權在握,也實同皇帝。不知王爺意下如何? ”
多爾衮見莊妃說得合乎情理,言語中不僅表現出對自己的關懷,更分配了自己的權 力。終于決定服從皇嫂的意見,不再争當皇帝,并表示全力協助其侄福臨登上皇位。
經過五天五夜緊張激烈的明争暗鬥,八月十四日,諸王貝勒大臣會議召開,讨論 嗣君問題。會議由大貝勒代善主持,他年長德高,理所當然。大臣索尼首先講話,強調 必須立皇子。代善則進一步說明,應當立豪格。而豪格的講話中則有些謙讓,他說自己 “德小福薄,非所堪當”,中間退出會場。
這時,阿濟格、多铎趁機提出讓多爾衮繼位。對此,兩黃旗大臣堅持反對,甚至 佩劍向前,表示若不立帝子,甯願跟從皇太極死于地下。而兩白旗大臣又堅決反對立豪 格。雙方劍拔弩張,弄不好會導緻一起流血沖突。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多爾衮提議擁 立皇太極的第九子六歲的福臨為帝,由他和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共同輔政,等福 臨長大後歸政。這一折衷方案,立即得到會議主持者代善的支持,很快被會議通過成為 決議。這是一個解決擇君危機的折衷方案,照顧了各方面的利益,維護了滿洲貴族的團 結,以求人主中原。多爾衮與豪格的主動退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這種共同利益的 認識。
崇德八年( 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在沈陽繼承帝位,第二年改元順治,是為 清世祖。
幾種說法各有理據,在究竟是誰把六歲的順治托到帝位上去的這個未解之謎上,還 有很長的研究之路要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