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钰沩(蘇州大學)
小張說:“如今社交媒體讓‘強迫症’的名字普及,但真正的患者反而産生了不被理解的孤獨感。”自初中小張與同學發生一次争吵後,他總是會控制不住自己出現重複性念頭和行為。然而小張的情況未得父母重視,還時常被同學嘲笑,病情日益加重。大學畢業後他一直感覺自己喉嚨有異物殘留,曾多次要求手術取出異物。今年年初,小張被診斷出強迫性障礙,即強迫症。在醫生的指導下,小張的病情得到明顯改善,如今已經能正常生活作息。(9月27日 《長沙晚報》)
“分分鐘逼死強迫症。”是網絡上經常出現的一句話。可能是因為幹淨的手機界面上出現了一個小紅圖标,一排碼得整整齊齊的東西卻有一個歪了,又或者是刷視頻時一個人關門關到一半不關了。現實生活中遇到這種情況或多或少我們可能會覺得有些難受,便戲稱自己多少有點強迫症。
然而,強迫症是一種精神心理疾病,通常是遺傳而來,表現為反複持久地出現強迫性觀念或刻闆行為,每天花在重複行為的時間為1-3小時,嚴重者可能更長。患者明知道這些行為沒有意義但卻不得不做,如和人說話前一定要摸頭發,而且必須是三次。患者會嘗試克制自己從而陷入痛苦之中,容易誘發情緒焦慮,影響其正常生活。
網絡上有關強迫症的言論大多為戲言,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強迫症作為一種心理疾病的嚴重性。将強迫症娛樂化一方面誤導大衆強迫症不是什麼值得就醫的疾病,對強迫症不加重視,造成即使有些患者處于病情較輕階段也難以被察覺,身邊的父母、朋友也許會一笑了之,從而耽誤了病情防治的最佳階段。另一方面,對強迫症病情的娛樂化也使得此類患者群體無法得到正視,當他們想向外訴求獲得幫助時,可能會被一句玩笑打入谷底,沒辦法獲得理解和支持,從而自我封閉,更不利于病症治療,甚至可能引發抽動症、抑郁症等并發症,加重患者的病情。
同時,媒體娛樂引導了社會公衆對強迫症的看法,也不利于社會組織或群體關注到強迫症的救治,對這方面的醫療研究相應也會遲緩,不利于診療手段的更新和改進。如果強迫症的患者增加,配備的醫療資源可能一時短缺,無助于患者治療取得高效,良好的結果。
因此,網絡媒體首先要摒棄對強迫症的娛樂化處理,在内容選擇上應正視強迫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承擔起社會責任為公衆提供更多正确的認識;相關的社會組織或機構也應對強迫症娛樂化現象引起重視,加大宣傳科普的力度;而個人也不能繼續輕視強迫症的嚴重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周圍的人出現強迫症狀,要給予更多的理解而不是以玩笑不了了之。
對強迫症的正确認識關乎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媒體或個人不應娛樂化“強迫症”這一名詞,淡化其對人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傷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