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的生存狀态以及情感、願望的反映,反過來又對人的生存、發展給予能動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即人。——孫家正
中國是一個講究血脈和親緣的國家,早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就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說,也有了“嫡長子繼承制”這一延續在封建社會千年的制度。
在這樣的制度之下,古代的許多大家族雖然有着血緣關系,卻也親疏分明,等級分明。
嫡系一脈往往會享受到更高的地位,繼承家裡的官職和更多的财産,而庶出的一脈在家中的待遇就要低上很多,不僅地位遠不及嫡系,前途也不如嫡系那麼輝煌。到了現在,即使那些封建的制度早就已經被廢除,但是我們仍然在講究遠近親疏,講究“直系”和“旁系”。
在這樣的觀念之下,有一個俗語始終伴随着我們,那就是: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到底什麼是“五服”,什麼是“親戚”,“出了五服不是親戚”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你知道嗎?看完漲知識了!
一、“五服”所指的喪服制度
在“五服”的官方解釋中,“五服”所指的是古代的喪服制度,倘若是與死者關系近的親人,那麼他們在死者去世的時候,便可以穿着喪服,而“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在“五服”的範圍内,這五種喪服則又代表了關系的親疏。
例如說:與死者關系最為親近的人所穿的是斬衰,這是喪服中樣式最為醜陋、布料也最為粗糙的一種,以此來表達對死者離世的悲痛之情。
一般情況下,能穿斬衰的都是與死者極為密切之人,比如說死者的嫡長子,以及失去丈夫的妻子等。
斬衰之後的下一個叫做齊衰,能夠穿齊衰的人,雖然與死者的關系不如斬衰,但也非常親近,比如說悼念原配的丈夫,已經出嫁的女兒悼念父母,以及孫子輩的悼念祖父母等等。
齊衰之後還有三個,分别依次為大功、小功和缌麻,在葬禮上,人們會根據關系的遠近,來穿不同等級的服飾。當然,倘若關系已經遠到出了五服,那便不需要再穿喪服了。
那麼,要如何來判斷有沒有出五服呢,五服的計算标準是什麼呢?和我們所想的一服就是一代不同,五服不是一代一代地數下來,恰好數出五代這樣的計算方法,而是從上往下數出五代,這五代人算是一服,也就是說,五服加在一起,是二十五代人。
當然,不同的地方留下來的傳統也不盡相同,或許有的地方是這樣的計算方式,有的地方又是另外一個方式,但是無論計算上有什麼差異,五服的起源總歸是相同的,其都是在古代的喪服制度中誕生出來的。
二、為什麼講究“出五服不是親戚”
現如今,婚喪制度和之前有了很大的變化,即便是親人去世,也不會如此興師動衆将所有人都喊來,因此也就不用再用五服來區分關系的遠近。
那麼,為什麼在喪服制度有所變化的情況下,“出五服不是親戚”這句話仍然如此流行呢?
五服的來源大家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那麼對于“親戚”一詞,又要如何解釋呢?
“親戚”分為“親”和“戚”這兩部分,“親”指的是父親那一脈,也同樣是适用“五服”的那一脈,“戚”則指的是母親那一脈,其聯系遠不如“親”那樣親厚。
當一個人家中的女兒去世時,這戶人家和女兒的夫家就沒有什麼聯系了。
由此可見,“親”之間的密切度遠遠比“戚”要高,而“出了五服不是親戚”這個說法也不夠準确,因為“戚”可以斷,而“親”卻不能,所以隻能說“出了五服不為親”。
那麼,為什麼這一說法的說法如此之廣,讓我們直到現在都還在沿用呢?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古代的制度。
早在西晉的時候,我國法律制度有了較大的完善,出現了“準五服以制罪”的規定,這一規定實際上是把禮與法相結合,對在五服之内的親人們的犯罪行為作出更為嚴厲的處罰,以此來鞏固封建的等級制度和家族觀念。
伴随着時間的發展,到了近代,即使法律有所完善,但是由于一個家族的人習慣于群居,經常生活居住在同一個村莊當中,所以對于親戚關系的劃分需要有一個大緻的标準。
這個時候“五服”就派上了用場,其可以幫助衡量人們之間的關系遠近,以此來決定打交道的程度,所以“五服”的概念就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始終沒有淡出人們的觀念。
三、五服到底是什麼?其實,對于五服,并沒有人能給出一個完全準确的概念。
因為即使是在其代表喪服等級的時候,其在不同的地區都有着不同的定義,而對于其每一服中包括幾代,怎樣才算是一服等,則更是衆說紛纭,一直未曾統一過。
老一輩常說的“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什麼意思?五服到底是什麼?即便這個問題直到現在都還沒有一個定論,我們仍然不能否認五服在我國曆史上的意義。在重視利益尊卑和家族觀念的中國,五服制度是梳理龐大的家族群體,衡量人們之間親疏遠近的一個重要概念。
因此,直到現在,五服這一說法都還在沿用着,并且在未來,其或許不再局限于定義“親”,而是衍生出更多的新的含義,誕生出更加新穎的運用方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