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15:00:58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他自幼聰明穎悟,記憶力超好,達到過目不忘的程度,并且他還酷愛讀書,這樣的天資加上那樣的勤奮,想學習成績不好都難啊。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1

二十二歲時,王安石參加科舉考試,以第四名的身份進士及第,進入了仕途。此後王安石紮根基層,無論是擔任知縣還是知州,他都勤政愛民,治理有方,政績斐然。宰相文彥博、大文學家歐陽修等多次舉薦王安石入朝為官,王安石都拒絕了,他目光遠大,他想要在地方上徹底了解國情、社情之後,才能入京做一番大事業。

1067年,宋神宗即位,這位二十歲的新皇帝耳聞目睹了國家積貧積弱的困境後,悟出了窮則思變的決心。于是,他召集享有盛譽的王安石入京,一番交談之後,二人志同道合,都有改革的決心和勇氣。随即,宋神宗拜五十歲的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強力實行變法,史稱“熙甯變法”或“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2

這次變法使王安石不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遭到了毀譽參半、褒貶不一的評價。

诋毀他的人如司馬光說道: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

程門弟子之一的楊時評論道:今日之禍(金人圍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實安石有以啟之。

贊譽他的人如黃庭堅評價到:餘嘗熟觀其(王安石)風度,真視富貴如浮雲,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

梁啟超高度贊揚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3

筆者不懂曆史,沒有資格和能力對王安石變法作出準确評價,但是,當筆者了解了五個王安石的小故事後,從内心深處對王安石充滿了敬佩之情。

俗話說,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這五則小故事都是記錄了王安石的尋常小事,卻反映出王安石堅韌不拔的意志、高情遠緻的品德、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布衣蔬食的生活作風。

這一切,無論如何是不能被抹殺的,也是值得今天的我們贊揚和學習的。好友,當您看完這五個小故事後,我相信您也會得出同樣的結論。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4

一、王安石的酒品

公元1054年,三十四歲的王安石在歐陽修的舉薦下,被宋仁宗任命為群牧判官,也就是負責管理國家馬匹的官員。

司馬光比王安石大了二歲,現在成了同事,兩人惺惺相惜,彼此欣賞對方的才華,成為了一對好朋友。他倆的上司就是大名鼎鼎的包拯、包青天,包拯比王安石大了二十二歲,差了一代人。

有這兩個年輕有為的下屬給他辦事,包大人很放心,也很舒心。那時候,朝廷官員還可以公款吃喝,包大人決定找機會請兩位得力幹将過來一起喝酒,進一步聯絡一下感情。

這一天,春光明媚,鳥語花香。辦完公務之後,包大人心情很舒暢,找日子不如撞日子,就今天中午吧,于是,包大人就安排了一桌酒席,邀請了兩位年輕人。

王安石和司馬光平常都不喝酒。不過,鐵面無私的包大人勸酒有方,在他的熱情洋溢地勸酒下,司馬光礙于情面,端起酒來,喝了一杯,辣得他臉紅脖子粗。

臨到王安石喝酒了,無論包大人怎麼勸說,即便是他黑着臉(哈哈,老包本來就黑)說出了給個面子這樣的話,王安石還是态度堅決,對不起,包大人,我滴酒不沾,sorry,包大叔,我不會喝酒。

最終,王安石也沒有喝下這杯酒。包大人尴尬得一張老臉黑紅黑紅的。不過,包大人心胸寬廣,他認為這小子敢于堅持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當年的影子,從此,包大人是越來越欣賞王安石。

很快,王安石連包大人敬酒都不喝的故事就傳遍了整個大宋官場,人們都稱呼王安石為拗相公。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5

作為一名主導改革的政治家,他高瞻遠矚,始終堅持自己的主見,從不失去自己的原則。人雲亦雲,随波逐流,這怎麼能行?僅在喝酒這一點上,王安石就值得我們深思與敬佩。

王安石有一首詩《商鞅》表明了王安石為人的誠實和執着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其他地方喝酒的習俗,筆者不是很清楚。但是,印象深的一次是在河北邯鄲喝酒,筆者坐在主賓的位置上。開場白之後,大家一起喝了一會兒,然後邯鄲的朋友們就開始端酒,小盅的白酒,他們不喝,就讓我喝,每個人一端就是三杯,筆者是青島人,實在,也不能給同去的人掉價,就不好意思不喝,結果那天晚上我是吐了個七葷八素,不知東西南北。第二天,邯鄲的朋友告訴我,這是他們那兒喝酒的習俗,以前窮,有酒自己不舍得喝,留着給客人,一定要讓客人喝好。天哪,這樣的習俗真該與時俱進。還是去南方好,不勸酒,随意喝。

不過在我們山東、在青島,勸酒之風還是很嚴重的。當敬酒之人說出給個面子,這樣帶有最後通牒意味的話時,一般人哪怕是傷身,也會喝了這杯酒。筆者對這種情況是深惡痛絕,從不這樣勸酒。好友們,您對勸酒之風怎麼看呢?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6

二、王安石拒妾

在古時候,納妾是很正常的行為,青樓妓院更是文人們的風流去處。唐朝大詩人杜牧年輕時就是青樓妓院的常客,後來他總結自己:“十年一覺揚州夢,赢得青樓薄幸名。”

但是,王安石是個例外。他品性高潔,用情專一,不好色,不納妾,終身隻愛他的吳夫人。吳夫人看到别人家都是三妻四妾的,自己的老公連一個小妾都沒有,很過意不去,就親自買來一個小妾,讓她侍奉王安石。

這天王安石下班回家,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前來伺候他,王安石不認識她啊,就奇怪地問她:“你是誰,為何在此?”

那個女子就告訴王安石,自己是“家欠官債、被迫賣身”,吳夫人花錢買她來做王安石的侍妾。

王安石聽完,很憐憫她,不僅沒有收她為妾,反而還送錢給她,幫助她還清了官債,使她們夫婦破鏡重圓。

在那個年代,一個男人有幾位侍妾是尋常不過的事情,何況王安石身居高位,更何況是夫人親自買來的。可是,王安石不僅拒絕留下小妾,還資助小妾夫婦破鏡重圓,僅就這一點,王安石人品之高潔怎能不讓人敬佩呢?怪不得王安石能寫出《梅花》這樣的詠梅第一詩呢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7

三、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出身于官宦之家,他飽讀詩書,深知“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在主政地方時,他了解了百姓的疾苦,深深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良好的家風、自身的修養和親身的體驗,使王安石養成了崇尚簡樸、杜絕奢華的生活作風。

蕭公子是王安石兒媳家裡的一位親屬,有一次他來京城辦事,順便去拜訪王安石。王安石就請蕭公子第二天到相府一起吃飯。

蕭公子滿心以為,堂堂的相府家一定是吃山珍海味,喝美酒香醇,自己一定要開開眼界,大飽口福。于是,這位公子特意連早晨飯都沒吃,打扮了一番之後,衣着光鮮、空着肚子前往相府,準備飽餐一頓。

午餐時刻,王安石請蕭公子入席。蕭公子一看,餐桌上隻有幾道簡單的小菜,一壺酒,兩個胡餅,四小塊豬肉。蕭公子大失所望,哪有什麼美酒佳肴,連我家吃得好都沒有。

蕭公子家境優渥,順便說一句,王安石的大女兒嫁給的是和王安石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吳充的兒子吳安持,吳充接的王安石宰相之職。二女兒嫁給了蔡汴,他是後來的奸相蔡京的弟弟。雖然我們不知道蕭公子是王安石哪位女兒的親屬,但可以肯定的是都是富貴人家。蕭公子吃飯很是挑剔,他喝了幾杯酒之後,拿起一塊胡餅,隻吃掉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剩下的都丢棄在餐桌上。

王安石見了,也不說話,他神态自若地将蕭公子丢棄的胡餅拿過來,全部吃進肚子。蕭公子看着這一幕,他驚呆了,堂堂的一朝宰相,吃飯居然這麼簡單、這麼節約,這使他面紅耳赤、羞愧不已,隻好匆忙告辭了。

堂堂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招待客人竟然如此儉樸,居然将客人吃剩的食物坦然地吃進腹中,試問,有幾人能做到?說實話,除了我兒子、媳婦吃剩下的東西筆者可以不嫌棄地吃掉之外,其他人的真是甯可浪費,也不會動。

想一想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唐朝著名詩人李坤吧,他年輕時心懷憫農的思想,可是,當他發達之後,日子過得窮奢極欲,完全沒有了一絲年輕時的憫農思想。

據說,宋朝有一大戶人家,聽說了蔡京家的包子做得特别好吃,在蔡京被貶之後,特意聘請了蔡京家的一位廚娘,讓她做包子。可是廚娘回答,她不會做包子,她隻是蔡京家一個專門負責切蔥花的廚娘。可見蔡京家的生活有多麼的奢華吧。

就沖着王安石始終表裡如一,簡約樸素這一點,就值得我頂禮膜拜啦,好友們,您怎麼認為呢?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8

四、王安石吃飯

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有的人活着是為了吃飯,有的人吃飯是為了活着。很簡明地說清了兩種人的生活态度。

王安石不講究吃穿,他吃飯隻是為了填飽肚子,好有能量、有精力去從事他的政務。他不在乎什麼山珍海味,吃菜時,隻吃放在他眼前的那盤菜。

有一次,有人告訴吳夫人說,王安石喜歡吃鹿肉絲。吳夫人笑了,心想,我老公啥情況,我還不知道他嗎?吳夫人就問那人:“你們把鹿肉絲擺在了什麼地方?”那人說道:“就擺在他正前面。”吳夫人立刻就明白了,吳夫人就告訴他,讓他把菜的位置調換了一下,鹿肉絲放得離王安石最遠。結果,那人發現,王安石隻吃離他最近的菜,桌子上雖然照常擺着鹿肉絲,他竟然一口沒吃。

有的人,吃飯是為了活着,因為他們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王安石就是屬于這一類的人吧。就沖王安石這一點,您是否佩服他呢?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9

五、王安石的退休生涯

熙甯九年(1076年),王安石的愛子王雱病故,人生悲劇之一就是老來喪子,喪子之痛深深地壓垮了王安石,同年十月,五十六歲的王安石辭去了宰相之職。他來到南京鐘山一個叫白塘的地方,自己修建了幾間簡陋的茅屋,在此安享晚年。

當時,白塘地處郊外,偏僻荒涼,周圍僅有幾戶人家。王安石自己動手,栽花種樹,修池築塘,将家園建成一處風景秀麗的花園,取名為“半山園”。

從此,王安石再不過問政事,一心一意緻力于追求詩歌藝術,寫下了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這些詩重煉意和修辭,含蓄深沉、從容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當時詩壇上自成一家,被稱為“王荊公體”。

楊德逢是他的一位鄰居,号湖陰先生,是一位隐士,王安石抛下退休高幹的身份,與楊德逢交往密切。在楊德逢家的牆上,王安石寫了著名的詩《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是這樣寫的:

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将綠繞,兩山排闼送青來。

這首詩既贊美了楊德逢的勤勞樸實、情趣高雅,又表達了王安石退休後閑居的恬淡心境,以及從田園山水和與平民交往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

在鐘山,王安石時常拄着拐杖,随心所欲地到附近的山野、林間賞景遊玩。《北山》這首詩就描繪了他的遊玩情況:

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滟滟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一位退休的老人,心情悠閑地在南京鐘山踏青遊玩。為了仔細地數着飄落的花瓣,他坐了很久。在回去的路上,他慢慢地尋覓芳草,到家已是很晚。

這首詩抒發了王安石對春光的喜愛之情,道出了他心無挂礙的超脫情懷。“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是該詩的名句,文筆淡雅,詩味濃郁,盡顯王安石退休之後的舒閑、從容之态,表達了他老年寄情山水的生活智慧。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10

1086年5月21日,一代偉人王安石履行完自己的人間使命,安然辭世,享年六十六歲。

王安石一生以儒家“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修行來約束自己,在政治上、學問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盡管人們對王安石變法的評論褒貶不一,但是,對于王安石人品的高尚,人們是有目共睹,人盡皆知,交口稱贊。以上這五個小故事就足以看出。

在我看來,王安石才是真正值得大書特書的儒者、智者,他身上能體現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國人積極進取的精神。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11

後來人看得更清楚: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顔元贊美王安石:荊公廉潔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及既出也,慨然欲堯舜三代其君。

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蔡上翔評論道:荊公之時,國家全盛,熙河之捷,擴地數千裡,開國百年以來所未有者。

司馬光上台後,全盤否定了王安石,那二千裡的土地,也大部歸還給了西夏。現在的普大帝說過:“國家雖大,沒有一寸土地是多餘的。”

司馬光砸缸,救了一人。司馬光砸國呢?嗚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