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很小的時候,小到我們還不知道李白是誰的時候,就一定聽說過這個勵志故事吧。
話說李白曾經很調皮不愛學習,丢開書本就跑出去玩兒了。路上,他遇到了一個正在磨鐵棒的老奶奶。
老奶奶說:“我想要把鐵棒磨成針。”
李白說:“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老奶奶說:“隻要我堅持下去,終有一天會成功的。”
李白大受啟發,自此努力學習,成了一代詩仙。
老實講,從小到大我都沒想過這個故事本身有什麼問題。直到前段時間,我竟然真的刷到一個人鐵棒磨針的視頻,背景闆上還标記着天數。
網上有人真的拿根鐵棒試圖磨成針
看着那根粗粗的鐵棒,我腦海裡不禁蹦出了一個問句:
“要不是為了賺流量,哪個傻* 會這麼磨針啊?”
這個故事最早的出處是南宋祝穆的《眉州磨針溪》一文:
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媪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那個時候,做針真的那麼難嗎?
我從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裡找到了針的制作方法。步驟很多,也較為複雜,可以簡單概括為:
第一步,把鐵片打成鐵條,再弄成鐵線;
第二步,把鐵線截成一節一節的,一端錘尖,另一端錘扁,扁的一端鑽出眼;
第三步,把針放入鍋裡炒;
第四步,加上各種調料,用火蒸;
第五步,在涼水中冷卻。
即便李白身處的唐朝更早,工藝更落後,也不至于落後到直接回歸石器時代,用磨的方式來得到一根針啊!
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我猜測那個奶奶的“磨針說”很可能是個誇張的笑話。但我覺得,這個故事大概率是假的,因為沒有證據顯示,李白小時候在眉州求過學。更大的可能是,作者出于好心,為了鼓勵後輩努力而編造的一個故事。
事實上,不光這個“鐵棒磨針”這個故事可能是假的,就連它所倡導的“有毅力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恐怕也隻是人們的一廂情願。
比毅力更重要的是智力,比智力更重要的是方法《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雜志去年刊登了一篇關于毅力和成功關系的論文。
在這篇論文裡,以色列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大規模調查,涉及了6748名參與者。分析數據後,他們發現了1個與“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完全相反的事實:
毅力與成功沒有顯著的、直接的關系,且智力、學位、責任心等對成功的影響力都比毅力大。
是不是有點意外?
那為什麼“有毅力就能成功”這樣的觀點如此深入人心呢?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這樣的解釋足夠誘人。
長期堅持做某件事就能獲得成功,這種說法确實可以省去很多麻煩,不用考慮智商、階層、家庭環境、貧富差距這些複雜的因素。隻要高喊一句“要堅持啊”,似乎沒有什麼能阻擋我們前行的腳步,人人都能達成心願。
但是,過分關注毅力恰恰可能造成另一種不平等,特别是對腦瓜不太靈光的孩子。不考慮他們的智商水平,一味要求“堅持下去”,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虐待。
我在上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時候,就曾在課上與我的導師Paul Harris教授有過這方面的讨論。我當時說,Growth Mindset(成長型心态)固然好,但是要注意不要走極端,如果走了極端,孩子認為隻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那反面就是隻要不成功就一定是自己的問題,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Harris教授對此深表認同。
我和哈佛大學教育學教授Paul Harris合影
比起毅力,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能夠得到科學驗證、數據支持的,真正能影響孩子未來的因素,比如最顯而易見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技巧。
圖賓根大學心理學教授Kou Murayama做過一個關于預測孩子數學成績的實驗。
他對3530名5到10年級,平均年齡為11.7歲的學生進行了研究。研究内容是考察5年内學習動機、學習技巧和智力等多個因素對孩子數學成績的影響。
最後,他發現智力在數學成績的初始階段貢獻很大。然而對于5年後的數學成績,學生的動機、學習技巧和習慣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有能力的學生會使用不同的學習技巧,例如總結、解釋和與其他材料建立聯系,以獲得良好的成績。
無獨有偶,類似的發現在其他學習領域也被證實了。2020年美國的一項研究測試了422對雙胞胎從13歲到15歲時閱讀能力的變化,研究人員發現:
思維方式和毅力對提升閱讀能力的作用,是不如在閱讀方法上直接對孩子進行幹涉的(也就是教授他們提高閱讀能力的技巧,或者克服閱讀障礙的技巧)。
結合上述幾大研究,我想跟大家分享兩點心得:
01
不是所有的事情隻要堅持就會成功,還包括大環境、機遇、人脈等一系列因素。一味鼓勵孩子堅持而無視其他因素,就是在虐待孩子。最典型的就是,很多父母花不少錢讓孩子上早教班,想把孩子培養成“神童”。但天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強行按照天才路數培養普通孩子,隻會讓孩子壓力山大過早地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所以,不要過于強調某種因素,而應該把孩子放在大環境裡,綜合看待和評估孩子的狀況。
02
我們的人生理想不止于某時某刻,而是長達幾十年的長期奮鬥目标。對普通孩子來說,父母要做的是幫孩子找到感興趣、擅長的學習方向,鼓勵孩子持續保持學習熱情,幫助他們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
有毅力當然是好事,但想要獲得成功,還需要保持熱情、找準方向、找對方法。尤其是在學習上,勤能補拙,但帶不來質的飛躍。
低效的努力不會成就你,隻會拖垮你這些話對我來說,不是什麼心靈雞湯,而是實實在在的經驗總結——從小到大,我從“高效學習法”中獲益良多。
當年我被三星公派保送到韓國首爾大學後,面臨的第一個關口就是語言關。雖然英語可以應付絕大部分課程,但在生活裡,不懂得韓語依舊寸步難行。
但是那麼多韓語詞彙,怎麼能在短時間内記住呢?
我找了很多韓語詞典,發現他們幾乎都是按照韓語字母排序的。但是,這種毫無關聯的排序方法,絲毫無助于記憶。
後來,我就對韓語詞彙進行了細緻地歸納和總結,并查閱了一些文獻,發現韓語原來也是有字根的。
于是,我召集了幾個精通韓語的中國人和精通中文的韓國人,按照漢字詞根、韓語詞根、分類詞彙三種方式來組織詞彙,并編撰了一本韓語詞彙書。
這本書在當時被很多人譽為“最高效的韓語詞彙書”,光看封面上“中國第一本關于韓語詞彙記憶法的工具書”這句話,就知道這種記憶方法在當時有多超前了。
現在已經出到第三版、重印十次,在當當上長期排在韓語詞彙書的前幾名。直到現在,很多人看到這本書時還感歎——
“原來還可以這樣記單詞!”
“舉一反三,效率很高。”
“沒想到會這麼管用!”
“花更少的時間,學習更多的東西”。我正是憑借着強大的學習力,從一個三線小城市走向了全球頂級投行,又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到現在已經6年有餘。
常爸深知,對于沒有傘的普通孩子來說,學習力就是最好的靠山。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正因如此,我在雙減政策之後特别開設了《哈佛學霸養成計劃-培養孩子超強學習力》這門課(戳鍊接了解更多 雙減後家長最應該上的一門課!常爸開講“學習力”,與孩子共同成長!),就是希望把學習力的奧義傳遞給更多家長,讓更多的孩子從中獲益,擁有自立于世的學習力。
實際上,這門課程不僅孩子用得上,大人也完全适合。在信息快速更新換代的今天,終生學習已經成為每個人都要堅持的事情。
但别把低效勤奮當成努力,那不過是另一種偷懶。在上學的過程中,不乏看到很努力但成績依舊不好的孩子,排除智力缺陷的因素,絕大部分都是因為缺乏學習技巧,不願意動腦子,隻是做機械重複的訓練。
對成年人來說,一味地“瞎忙”沒有出路;對孩子來說,低效的努力沒有前景。
千言萬語一句話:别輕易把“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話挂在嘴邊。
想鼓勵孩子堅持下去前,不妨先回答這幾個問題:
任何一個回答“否”的話,都歡迎你來聽我精心準備的《學習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