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說了“心電圖“窦性心律不齊”是怎麼回事兒?”,馬上就有人問窦性心動過緩了。
“窦性心動過緩”實際上是心電圖的一個診斷名詞。判斷窦性心律,是要看心電圖的。如果就是心跳慢,可不敢就說是窦性心動過緩,要做個心電圖看看是哪種類型的緩慢,判斷一下有什麼問題。
那心電圖明确的“窦性心動過緩”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窦性心動過緩,顧名思義,心律(心跳的節律)是窦性的(窦性心律是什麼心律?),心跳慢了點。也就是說,指揮心跳的起搏點正常,是從窦房結發出的指令領導的,隻是頻率慢了些。
窦性心律時,正常的心率(心跳的頻率)也是有标準的。目前我國窦性心律的頻率(心率)标準是每分鐘60~100次。低于60次/分,是為窦性心動過緩;高于100次/分,是為窦性心動過速。在心電圖紙上看,窦性心動過緩時兩次心跳的間隔超過了5個中格(1秒鐘。每個中格有5個小格,每個小格等于40毫秒心電圖“窦性心律不齊”是怎麼回事兒?)
關于這個心率正常值的标準,也是有一些不同意見的。我國一些心電工作者研究發現,很多健康人的心率實際是低于60次/分的,而100次/分的上限又顯得過快。因此也有學者提出,應該把窦性心律時的心率标準定為50~90次/分。但是目前這個标準還沒有更改。所以,窦性心律時心率低于60次/分的,心電圖還是診斷窦性心動過緩。可是在臨床,一般健康成人每分鐘50多次的心率,活動時也可以正常增快,雖然診斷窦性心動過緩,也算是正常的。
我們說過,窦性心律時的心跳指令都是窦房結發出的。因此,如果窦房結受到某種因素制約、限制,或者說有了病變,不能按照正常的頻率發出指令,心率就會減慢。所以,窦性心動過緩可以由多種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有病。
窦性心動過緩,一般來說有這麼幾種情況。
第一種,就是正常人,正常的生理狀況。
正常人群中,不少人的心率是低于60次/分的。窦性心動過緩中,也是生理性的居多。
有些是家族遺傳,家裡人都是窦性心動過緩,可以慢到每分50次左右,但是生活活動一概正常。
更多見的是經常進行耐力運動的人,比如經常長跑、遊泳的運動員、飛行員或體育愛好者們。這些耐力運動,會提高身體裡迷走神經的張力,而迷走神經興奮是會減慢心率的。這樣的人,平時常常是窦性心動過緩,但活動起來心率是會增加的。如果窦性心動過緩的人活動時心跳能增加到每分鐘80次以上,說明心髒窦房結的功能還是正常的。
還有就是夜間睡眠的時候。夜間睡眠時,身體裡也是迷走神經興奮,全身代謝又減低,因此心跳是減慢的,這也符合生理需求。所以,做動态心電圖時夜間最低心率的标準是33次/分。臨床上甚至可以見到因為迷走神經張力過高,夜間最慢心率在30次/分以下的健康人(這是要經過檢查确定的)。
第二種情況,一些藥物的影響。
我們平時吃的很多藥物,也會減慢心率的。有治療心髒病的藥物,也有治療其他疾病的藥物。像高血壓患者常用的β受體阻滞劑、也就是“洛爾”類降壓藥如美托洛爾、比索洛爾,或者鈣拮抗劑中的地爾硫卓(合心爽、恬爾心)、維拉帕米(異博定)等,都會減慢心率、引起窦性心動過緩的。還有一些抗心律失常藥像普羅帕酮(心律平)、胺碘酮(可達龍),還有強心的洋地黃類(地高辛),也會通過不同的機制抑制心髒的窦房結,減慢心率。其他減慢心率的藥物也很多。所以,出現窦性心動過緩時,還要注意吃了什麼藥。平時就算是降壓治療用藥,也注意不要把心率降得太低,一般不要低于50次/分。
第三種情況,就是疾病的影響了。
可以是心髒窦房結本身的病變,也可以是其他疾病影響心髒。這種情況,除了心跳慢,還會伴有其他症狀或者疾病表現。這樣的病人,心動過緩特别明顯,活動時也快不起來,不能滿足人體活動增快心率的需要,會出現全身乏力、頭暈,甚至血壓偏低,出現灰視、黑視、甚至暈厥。這些情況在心肌炎、心肌缺血損傷、心肌梗死或者窦房結病變時都可以出現,或者有其他疾病如甲狀腺機能減退,或者血液中電解質紊亂時也可以出現。這種窦性心動過緩,是會伴有其他臨床表現的。
如果原來心跳正常,突然變得緩慢時要警惕;或者心跳明顯減慢的同時還有有其他不适更要重視。冠心病、心髒的下壁心肌缺血、梗死時,常常可以表現出很明顯的窦性心動過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