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自己的思維過于單純,還是真的孤陋寡聞,很多從小就認定的東西,現在往往被颠覆三觀。
記得在初中的時候,便可以背誦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因此始終認為,陶淵明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不為五鬥米折腰”,其含義就是比喻一個人有骨氣和清高:彭澤縣令的他,原本可以活得非常舒适,至少衣食不愁,但他卻不願意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隐田園。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
可是,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卻說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這句話,其内涵竟然是說自己不相信道教,不為道教所折腰,也是不參加道教的公開聲明。
是的,陶淵明那個年代,道教已經産生,而從他的一些作品中,也貌似展示出他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
據說當時,在陶淵明的家鄉盛傳“五鬥米教”,也就是道教最早期的一派,因為入道者必須先繳納五鬥米,方可入道,所以取名五鬥米道。
陶淵明是一個無神論者,因此根本不信任何教派,因此對加入五鬥米教的人,完全是不屑一顧,于是毅然寫下“不為五鬥米折腰”這句明确拒絕和鄙視的表态。
據權威資料顯示,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的工資是每年:秩米九百斛,俸帛四十五匹。按照十鬥為一斛來計算,五鬥米就是陶淵明每年工資中的小菜一碟,根本談不上折腰不折腰話題。
俗話說,越學越糊塗,本來隻是認為不為五鬥米折腰這句話,是對一個文人的清高的傳統贊美用語,沒有想到,現在又成為陶淵明含沙射影,反對和蔑視道教的狂妄。
這就是世界,這就是一理七十二說!可是,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誰能說的清楚,誰能說得明白。
(作者:張勝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