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壺事,茶中解,感謝你收看《紫砂手記》第15期。
大家好,我是江小壺,是宜興丁山老街上一枚陶器店掌櫃。閑來無事做一檔玩壺弄砂的佛系紫砂節目。
“紫砂為什麼被稱為紫砂”,典型的中國式提問,前面紫砂作為大衆刻闆印象的詞彙,後者則從字面去解釋紫砂的砂礫。說大白話就是,紫砂為什麼定義為紫色的砂礫。有人會疑惑紫砂被稱為“五色土”,卻稱為紫砂,而且紫砂市場最受青睐不是傳統的紫泥壺,而是朱泥、大紅袍。這類紅豔、光潤質感更受大衆歡迎。
我總結了幾種說法,都有一定的依據,比如“紫砂存量說;民間印象說;文人參與說”
“紫砂存量說”,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從紫砂礦總量上看,原礦泥料主要分為三類紫泥、團泥(段泥)、紅泥。紫泥的無疑存世量是最大的,而段泥不過是紫泥與其他泥料的夾層,紅泥更是難以天然形成。所以早期開采的人把紫色的礦料稱之為紫砂,由于當時紫砂需求量小,開采也少,制作紫砂壺的匠人并沒有把紫砂作為單獨的陶瓷材料進行區分,基本也隻是歸為陶土器皿。後來做的多了,也隻是給了一個“紫砂”加以區分,而其他的泥料在後續的開采與篩選中加以區分,在後期才漸漸形成了五色土的說法,雖然加以區分了,但是早期的紫砂器已經被定義,所以把宜興丁蜀這片區域的礦料制作材料,稱之為紫砂。
“民間印象說”,和存量說有相同的觀點,它們都是以早期紫砂的開發情況作為依據,區别在于存量說以挖掘人發明、發現、傳播為依據;但民間印象說是以大衆使用者的認知、使用、推薦為依據,紫砂作為泡茶實用器,具有茶湯隔夜不馊,不串味的特點,很快就普及了當地喝茶人群。但限于當時紫砂泥料制作工藝、紫砂制壺工藝無法駕馭團泥、朱泥、大紅袍這類特殊泥料。導緻了早期紫砂壺都是以紫泥為主,而且表面粗糙,砂礫感強。當時也沒有單獨紫砂窯,燒出來的紫砂壺與其他陶瓷器擺放在一起,流入市場後發現這類材料制作的泡茶器特别出衆,漸漸的就被大衆區分并以“紫砂”命名。
“文人參與說”,我個人覺得這個說法,更具有參考意義。我們從紫砂最早年代說起“明清時期”,是古代皇權政治形态最嚴酷的時期,當時民間是禁止使用黃色、金色的制品的,早期黃色的段泥紫砂就很難被制作出來。而朱泥、大紅袍這類如今制作都無法保證成品率的器物更是少之又少,到了晚清才一些家族世代制作(思婷壺、君德壺、梨形壺)。而那些黝黑、發紫、褐色的泥料被普遍制作成紫砂壺,民間印象說最大的問題在于,明清時期中國還是農耕文明,大部分老百姓喝茶、品茶并不常見,當時茶産區也較少,哪像如今。真正能接觸到茶,并且具備社會話語權的大都是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紫砂”二字,砂是代表紫砂的表現形式,紫則不同,不僅代表顔色,更代表一種高級的顔色,比如:“心境要稱為紫氣東來、京城要叫紫禁城、飯店要叫紫來順”等等,更重要一點,當時官服領子多為紫色的。而顯示地位、階級的顔色、名字,不像是早期民間疾苦老百姓或者制作陶瓷的老匠人能駕馭并傳播開來的。但也不能否認,民間巧匠打造的紫砂壺,被作為進貢達官顯貴時,特意起的名字,以迎合市場的需求。
三種觀點作為紫砂名字起源的分析,可以說各有依據,誰也無法說服誰,但我覺得紫砂作為一段文化,承載了幾十代人的傳承,我在這裡讨論這些“沒有答案的話題”就想和大家能夠了解深入紫砂文化,而不是被膚淺的市場表象所迷惑。
本講就到這裡,工作室接受私人定制紫砂壺,歡迎關注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