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十大最毒的毒蛇排行榜?說起蛇類,我們身邊很多人都是談蛇色變,根據《The Reotile Database》的收錄,目前全世界蛇類約有3400餘種,其中毒蛇約650餘種,能緻人死亡的約有200餘種今天随小編來看看世界上最毒的幾種蛇,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全世界十大最毒的毒蛇排行榜?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說起蛇類,我們身邊很多人都是談蛇色變,根據《The Reotile Database》的收錄,目前全世界蛇類約有3400餘種,其中毒蛇約650餘種,能緻人死亡的約有200餘種。今天随小編來看看世界上最毒的幾種蛇。
在閱讀本文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半數緻死量(簡稱LD50)。在毒理學中,半數緻死量(LD50)是描述有毒物質或輻射的毒性的常用指标。半數緻死量(LD50)表示在規定時間内,通過指定感染途徑,使一定體重或年齡的某種動物半數死亡所需最小細菌數或毒素量。LD50數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學物的毒性越強;反之LD50數值越大,則毒性越低 。一般測試LD50數值是用老鼠做實驗,方法有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靜脈注射等,不同注射方式毒性也就不一樣。
内陸太攀蛇又名細鱗太攀蛇,是陸地上毒性最強的蛇類,被美國《世界野生生物》雜志評為世界最毒的十種動物之一,主要分布于澳洲中部。内陸太攀蛇毒液的半數緻死量(LD50)為0.025mg/kg,毒性是響尾蛇的300倍,眼鏡王蛇的20倍。内陸太攀蛇單次排毒量為125mg~400mg,一次排出的毒液能殺死20萬隻老鼠,1mg的毒液就足以殺死兩名成年人。内陸太攀蛇的毒液中含有劇烈的神經毒素,被咬傷後會造成溶血及凝血障礙,神經毒素作用于神經和肌肉結合點,阻斷肌肉與神經之間的聯系,導緻被咬者呼吸麻痹,窒息死亡。
東部拟眼鏡蛇是世界毒性第二強的陸栖蛇類,僅次于内陸太攀蛇,其毒液的半數緻死量(LD50)為0.053mg/kg,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東部、北部和新幾内亞。東部拟眼鏡蛇被激怒後,極具攻擊性,而且會連續攻擊,是澳大利亞殺人最多的一種蛇。東部拟眼鏡蛇毒液中含有的凝血劑,會引起血液凝結,被咬傷後會因腎衰竭而死。
太攀蛇又名海岸太攀蛇,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毒蛇,成體平均長度可達1.5至2.0米,體重在3千克左右,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東部及北部一帶。太攀蛇的毒性在所有陸栖毒蛇中位列第三,根據相關毒液與毒素報告數據顯示,太攀蛇毒液的半數緻死量(LD50)為0.106mg/kg(皮下注射)、0.013 mg/kg(靜脈注射)和0.009mg/kg(腹膜注射)。太攀蛇的毒液含有神經毒素、肌肉毒素及凝血因子,被咬傷後會造成傷者大出血、肌肉嚴重損傷及腎衰竭,最後因麻痹及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該蛇曾造成過100%的緻死率。
銀環蛇毒性極強,是陸地第四大毒蛇,毒液的半數緻死量(LD50)為0.108mg/kg,主要分布于中國華南、海南、台灣及中南半島北部。銀環蛇毒液中含有兩種神經毒素,被銀環蛇咬傷時不會感到疼痛,反而想睡,毒素作用于神經肌肉交接處,阻斷神經傳到路線,導緻橫紋肌無法正常收縮和呼吸麻痹。由于銀環蛇生性膽小、性情溫和,不主動攻擊人,因此為其所傷的案例并不多。
黑曼巴蛇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是速度最快及攻擊性最強的蛇類,也是僅次于亞洲眼鏡王蛇的世界第二長毒蛇,成體平均長度2.0-3.0米。黑曼巴蛇是非洲最緻命的蛇之一,毒性與黃金眼鏡蛇不相上下,根據相關毒液與毒素報告數據顯示,黑曼巴蛇毒液的半數緻死量(LD50)為0.32mg/kg(皮下注射)、0.25 mg/kg(靜脈注射)和0.941mg/kg(腹膜注射)。黑曼巴蛇的毒液含有神經毒素,被咬傷後身體會徹底癱瘓,傷者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最終死亡,未用抗毒血清的被咬傷者死亡率接近100%。
眼鏡王蛇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毒蛇,體長可達5.6米,主要分布于印度、中國華南及東南亞一帶。根據相關毒液與毒素報告數據顯示,眼鏡王蛇毒液的半數緻死量(LD50)為1.7mg/kg(皮下注射)、1.31mg/kg(靜脈注射)和1.644mg/kg(腹膜注射)。眼鏡王蛇的毒液裡主要含有神經毒素和心髒毒素,被眼鏡王蛇咬傷後毒素會迅速進入傷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視力障礙、暈眩、嗜睡及麻痹等症狀;心髒血管系統崩潰;最後會因呼吸衰竭、心跳減弱而死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