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三北”,其實說的就是中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要知道三北地區集中了全國85%左右的風沙化土地,其中就包括四大沙地和八大沙漠。萬裡風沙線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這也是三北工程規劃期會長達73年的根本原因。
三北工程規模浩大,560公裡到1460公裡的南北寬度,4480公裡的東西長度,計算一下就知道總面積超過四百萬平方公裡,準确來說就是406.9萬。
也就是說,中國約42.4%的國土面積,都被納入到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其中就包括黑龍江、陝西、甯夏、新疆、甘肅、青海、山西、天津、北京、河北、遼甯、内蒙古和吉林。
在搞三北防護林工程以前,三北地區不僅會頻發發生沙塵暴,而且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的趨勢!
調查數據顯示,上個世紀70~80年代初土地沙漠化的速度,遠比50~60年代更快,從1560平方千米/年的速度增加到2100平方千米/年!
以上個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這段時間為例,也就20年左右的時間,沙漠化土地面積就高達667萬公頃,風沙危害導緻牧草退化、糧食産量變少,甚至讓水庫直接變成了沙庫!
這些地方自然災害相對更為多發,尤其是幹旱,要知道三北地區的不少地方,一年降水量可能還達不到400毫米水平,像黃土高原的降水又集中在汛期,水土流失就表現的更加嚴重,黃河下遊的那些地上懸河,就是這樣長年累月形成的。
可以這麼說,三北地區的生态災難主要有三大誘因,一是幹旱,二是風沙危害,三是水土流失,說到底根本之一就是這些區域的植被太少,雖有人類活動影響的部分,但主要是地質和大氣條件決定的,所以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就會發現:人為修複沙地生态,要比把自然形成的沙漠變成綠洲更容易實現一些!
如果要對比兩個工程的經濟投入成本,那三北工程的确沒有南水北調工程那麼大,因為一個工程的投資大小,本來也不是簡單從時間和面積兩個維度來決定的。
從林業局公布的數據來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一共有八期工程,然後又分為三個大的階段,規劃是要造出3508.3萬公頃森林。在三北工程啟動以前,這些地方的森林覆蓋率隻有5.05%,預計等到工程建設完成的時候要達到14.95%。
經過三北地區人民四十多年的努力,已經完成了3014萬公頃的造林保存面積,工程區内的森林覆蓋率也已經提升到了13.57%。從這個數據變化就能看出來,雖然三北工程的建設時間已經過半,但區域森林覆蓋率也大幅提高了,而投資卻不是一個看上去很龐大的數字,并沒有動辄千億,實際完成的投資563.3億(截止2021年),其中有338.6億是由國家投資的。
南水北調工程的意義重大,它能改善自然因素導緻的水資源南北分配不均勻問題,知道的人南水北調工程其實也很多,原因當然不是投資成本已經超過5000億,要知道僅僅是建成通水的部分工程,就已經往北方輸送了518億立方米“南水”,像生活在北京主城區的居民,每消耗20杯自來水,其中就有15杯的樣子是南水北調的水。
而且,南水北調工程的曆時同樣很長,而且還不确定到底哪一年能全面建成,尤其是南水北調的西線工程,這涉及到負責的地質考察和研究論證。目前,南水北調通水的是中線工程和東線工程一期,受益人口有1.4億,一些和南水北調有關的後續工程也會陸續動工,比如引江補漢工程預計就會在2022年動工,它的作用就是引水到漢江,讓南水被調中線工程的輸水能力更強大!
不過,話說回來,不管是南水北調工程,還是三北工程,它們都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别說三北地區依然有沙塵暴,因為防護林雖能固沙,但擋不住從蒙古國形成的沙塵暴,也無法擋住風!另外,我國專家也多次出面解釋了三北防工程的作用巨大,當我們的固沙工作做得越來越好,那沿途能補充的沙塵物質就會減少,這意味着即便我們控制不了境外有沙塵暴形成,但卻可以減弱我國城市的沙塵強度。
簡而言之,隻要是讓人民生活過得越來越好,不管它的投入成本有多大,需要多久時間才能完成,一切都是值得的。正如三北工程讓北京的沙塵天氣影響減小,南水北調讓北京市民有更充足的水資源,兩者都很重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