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身體不自覺的突然顫抖

身體不自覺的突然顫抖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07 00:32:14

身體任何部位産生姿勢或動作,都需要兩組肌群協調運動來完成。當這兩組肌群不能協調地同步運動時,它們所支配的部位就會出現不受控制的有節律的抖動或顫抖,這就是震顫。

靜止或活動時均可出現震顫,一般在情緒緊張時震顫加重,睡眠時消失。各年齡段均有發病,老年人居多。

身體不自覺的突然顫抖(身體不受控制地顫抖)1

所有顫抖都是病嗎?

不是所有的顫抖都是病。有一種顫抖見于正常人稱之為生理性震顫。

這種震顫可以累及任何肌群,在清醒時持續存在,甚至在睡眠某些階段也存在。此種震顫非常微弱,肉眼幾乎難以辨别,隻有在手指用力平伸并借助于某些工具才可顯現。

震顫有幾種?

根據臨床表現,震顫可分為兩個主要類型:靜止性震顫和動作性震顫。

靜止性震顫是指受累肢體部位的重量得到充分支撐且處于放松狀态下出現的震顫,如坐位時,将手放在大腿上出現的手顫,活動時震顫減輕或消失。

動作性震顫在肌肉收縮時發生,即:活動中、平舉時等都會發生肌肉收縮,均為動作性震顫。動作性震顫又包括姿勢性震顫、運動性震顫、意向性震顫等。姿勢性震顫在維持一個抵抗重力的姿勢時明顯,如将手臂在身前平舉時,需要抵抗手臂的重量,此時出現的手顫則是姿勢性震顫。運動性震顫可見于運動起始階段、運動過程中,或者一隻手接近目标時,後者又稱為終末性震顫或者意向性震顫,例如指鼻試驗時,當手指接近鼻尖時出現的手顫即是意向性震顫。

身體不自覺的突然顫抖(身體不受控制地顫抖)2

哪些病可以出現震顫?

依據病因可将震顫分為多種類型,如:原發性震顫、帕金森病震顫、小腦性震顫、周圍神經病性震顫等。

震顫

典型的原發性震顫為姿勢性震顫,震顫往往是病人的唯一異常表現,相當部分病人有家族史。

帕金森病震顫主要表現為靜止性震顫,同時還伴有動作遲緩、肌肉僵直、姿勢和步态異常等,由于腦内缺乏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引起。

小腦性震顫是由于小腦病變引起的意向性震顫,在随意動作開始時震顫并不明顯,随着運動肢體接近目标時震顫變得越來越明顯。

周圍神經病性震顫由于周圍神經受累引起的姿勢性或運動性震顫。另外還有某些内科疾病引起的震顫,常見的如甲亢、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低血糖等。

病理性震顫發生在身體哪些部位?

生理性震顫可以累及任何肌群,但病理性震顫常常累及特定的肌群,例如病理性震顫最常見的部位是肢體的遠端(特别是手指和手),其次是肢體近端、頭、舌、下颌及聲帶,軀幹很少受累。

身體不自覺的突然顫抖(身體不受控制地顫抖)3

誘發或加重震顫的因素都有哪些?

以下因素均可加重震顫:

① 應用藥物(β 受體激動劑,腎上腺素,锂劑,糖皮質激素等);

② 代謝紊亂(甲亢、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低血糖等);

③ 突然戒酒;

④ 停用鎮靜劑;

⑤ 飲用富含黃嘌呤類似物的飲料(茶、咖啡)等。

另外,精神緊張、睡眠不佳、疲勞、饑餓、天氣過冷過熱等均可加重震顫。

為什麼有時喝酒反而會減輕震顫?

酒精作用于大腦中樞,可以影響腦内多個物質的分泌,減少腦内興奮性,因為興奮性過高往往會加重震顫,這樣可以理解酒精是通過減少腦内興奮性而減輕震顫的。

震顫如何進行治療?

對震顫可以采取以下的治療:

1. 對因治療:首先應明确病因,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如帕金森病震顫,是由于腦内缺乏多巴胺物質,給予補充多巴胺能藥物後部分病人的震顫可以得到控制。再如藥物引起的震顫,減量或停用引起震顫的藥物可以緩解震顫。

2. 物理療法:手部震顫明顯的病人,可以使手腕承擔的重量增加而達到減輕震顫的目的,如佩戴厚重的護腕或首飾,使用重量大的餐具等。

3. 肉毒素治療:肉毒素注射在肌張力障礙性震顫病人中應用較多,效果顯著。近來發現這種方法還可應用于其他類型的震顫,如難治性原發性震顫、腦外傷後震顫、帕金森病震顫等,特别是對那些局竈性的頭部、手部、聲音震顫有一定的療效,但肉毒素注射一般隻可維持半年,需要反複注射,有時可能引起短暫性肌無力等不适。

4. 腦深部電刺激術:對于震顫嚴重影響肢體功能的難治性震顫,可考慮腦深部電刺激術。該手術是将電極植入腦内,通過體外調節電極的各項參數控制震顫。手術相對安全,對部分難治性震顫具有很好的效果。

震顫會發展嗎?

震顫是否會發展主要取決于引起震顫的病因。

概括來說,神經系統變性病如帕金森病、多系統萎縮等引起的震顫會不斷發展。中樞或周圍神經系統局竈性損害引起的震顫通常為身體局限性震顫,這種震顫很少發展。

震顫會遺傳嗎?

盡管部分病人有家族史,但不是所有的震顫都會遺傳。以臨床上常見的引起震顫的帕金森病和原發性震顫為例,雖然這兩種疾病都有家族遺傳性(分别占各疾病的10%和60%),但并不是父親或母親有帕金森病或原發性震顫或其他遺傳性震顫,子女就一定有震顫。

内容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走出就醫的誤區:神經内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