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莊 鵬 眼的曆史
蘇轼(1037-1101,字子瞻,号東坡)與黃庭堅(1045-1105)、米芾(1051-1107)、蔡襄(1012-1067)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合稱為“宋四家”。
存世墨迹中作于熙甯三年(1070)的行書《治平帖》一直被視為蘇轼(32歲)早期書風的代表作,字體端莊,筆畫明确,布白清晰,符合書法的要求。
1070年《治平帖》後有趙孟頫題跋
自熙甯五年(1072)起始見蘇轼文集中出現對眼疾的記錄,至元豐二年(1079)烏台詩案發生以前,現存墨迹暫未見到眼疾影響蘇轼書寫。随着眼疾的加劇,蘇轼書作中單個字的布白趨向随意,直至筆畫粘連,部分字的布白出現了堵塞,筆畫間甚至沒有空隙,粘連成了一個團塊,不合行書、草書筆意,形成了書法上的“堵塞布白”。
書于元豐五年(1082)或稍晚的《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轼存世作品中最為精彩的代表作,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當時蘇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台詩案”受排斥,貶谪黃州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
蘇轼45歲做《黃州寒食詩帖》,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寒食帖中尤以“寒”“黃”“重”“海”四字最具有“堵塞布白”代表性
黃州寒食詩帖後有黃庭堅寫的跋,被蘇轼戲稱為“樹梢挂蛇”體,而黃庭堅則調侃蘇轼字為“石壓蛤蟆體” 體,認為蘇轼書法用墨過豐。
元豐八年(1085年),蘇轼48歲寫的《屏事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中“計”字中左下“口”字的粘連團塊。
所以有些人對蘇轼書法的第一觀感不好,宋末元初書法家、畫家、詩人趙孟頫評價蘇轼的書法如“黑熊當道,森然可怖”;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更是笑話東坡先生用墨太飽,字像“墨豬”。蘇轼的字後期在用筆、結構上的毛病反映了他眼病造成的視力障礙。
元豐八年(1085)三月,蘇轼曾經贈詩給原副宰相張方平門下的眼科醫生王彥若,生動細緻地描寫了眼科手術過程,有一說是王醫生為蘇轼施行眼科手術成功。
書于元祐二年(1087)眼科術後2年的楷書墨迹《祭黃幾道文》字迹清晰,布白均勻,粘連減少,單字字徑整體小于手術前所寫,筆畫交代清楚,空隙整體較大,整體顯得恢複到早期較為工整的面貌。
但是,再過五年,宋神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蘇轼56歲時的行書墨迹《太白仙詩卷》又出現了“堵塞布白”的現象。
元 趙孟頫《蘇東坡小像》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1093年《太白仙詩卷》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收藏
昆侖”和“遺香”中筆畫間沒有空隙,“堵塞布白”
《中山松醪賦》為宋神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蘇轼56歲時所作,蘇轼被貶往嶺南,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述懷。自題雲:“紹聖元年(1094)閏四月廿一日将适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
1093年蘇轼做《中山松醪賦》,現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館,有“堵塞布白”現象
書寫于生命最後一年(1100年)的渡海帖,現收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堵塞布白”
蘇轼盡管經過眼部手術,視力一度有所恢複,但後來晚年視力還是受到損害,也許是原有眼病(翼狀胬肉)術後複發或其他如白内障或眼底疾病所緻,影響了書法的書寫。
蘇轼畫《枯木怪石圖》(日本私人收藏),上有米芾題跋
北京故宮收藏的明人所作的蘇東坡畫像
張大千筆下的老鄉東坡先生
你的眼健康,我們來守護
有陽光 有未來 防控近視科普常識”已經以口袋書、宣傳海報等多種形式開始發放給廣大兒童青少年、家長及教師,希望廣大家長、教師朋友共同參與,助力科學防控近視,讓孩子們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同時我們也聯合“北京眼視光學會”共同創立了科普抖音号,為廣大的家長、教師朋友提供移動信息科普,讓大家可以随時獲得最新的眼健康常識,在這裡我們也會不定期的邀請王凱醫生等知名眼科專家為大家共同科普
敬請期待下期資訊,關注今日頭條【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視光中心】,為您解決心裡的煩惱,歡迎留言、評論,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