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義論語句子?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有情有義論語句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嘗”的本義是用口舌辨别滋味,引申為吃、食用、試探。還由吃、食用的意思引申為經曆、經受,由此虛化為時間副詞,表示曾經。
夫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用來專心思考,但沒有獲益,還不如求學。”
孔門弟子三千,成就七十二賢,可以說,一入孔門,很多人通過學習和思考,基本上都能“進德修業”的。對于每個弟子,孔子盡管是“因人施教”,但他也有自己解不開的小疙瘩。想着想着,有些時候,孔子一天都不講吃飯的事兒。年輕的門人端了一次飯,涼了再熱,熱了再涼……孔子老師一天沒有進食!驚奇的是,老師第二天做什麼,還是力量十足,沒有一點饑餓的表現。弟子們紛紛驚歎;要是我們一天不吃飯,估計都餓蔫了,老師真是神了!
有個弟子,也許是宰我吧,這個大白天睡覺的家夥,對老師的精力可以說是最佩服的,因為他看到老師一整夜都沒合眼,但第二天還是精神抖擻!忍不住地贊歎;老師真是神人啊!
……
聽到了弟子們私下的議論,孔子不愧是“萬世師表”,他必須得解疑釋惑啊?
在一次曲阜國學大講堂上,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句話到底該如何解釋,我們接着說。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
“終日”這個詞的重點在“終”字上,“日”在這裡隻是強調時間點,“終日”是一天的終結,整天整日的意思。
“終日”在《論語》中出現四次,“吾與回言終日”(《論語•為政篇》)(我和顔回談話一整天。)“群居終日”(《論語•衛靈公篇》)(整天聚在一塊。)本章句以及“飽食終日”(《論語•陽貨篇》)順着理解,“終夜”就是通宵,徹夜的意思。
“寝”的本義是睡覺的地方,卧室。引申指卧、就寝。在古代,在床上睡覺叫“寝”,不論睡着還是睡不着。《論語•公冶長篇》記載:“宰予晝寝。”(宰予白天睡覺)睡着了叫“寐”。如歸寝不寐。(回家睡覺可是睡不着覺。)
這句《論語》的意思是說;孔子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在這裡,需要提醒的是;孔子是聖人,可以如此的,如果我們普通人,“終日不食,終夜不寝。”用小日本的話說,那一定是死啦死啦的幹活!其實,到現在,我還不明白小日本的話,人已經死了,還得幹活!咋幹活啊?想不明白的。所以就不需要想了,等遇到專業的人士或者日語的專家,再去請教吧。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是什麼樣的事情,讓孔子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這說明這件事關注。譬如;在春秋末年,諸侯王都忙着稱王争霸,社會沒有秩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會現狀讓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得不認真思索,這個社會的出路在哪裡?在這樣的境況下,推行周公之道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即使再艱難的事情,隻要是“利己利他利天下”的事情,孔子還是義無反顧。尤其是在諸侯王不接受儒家思想的時候,孔子開始從事教化工作,通過教育三千弟子,傳承聖賢之道,讓聖賢之道“薪火相傳”。
南宋嶽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拜陝西名師周侗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嶽飛可以說是“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寝。”寒暑冬夏,苦練不綴,終于練成了嶽家槍。後來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他的嶽家軍讓金軍聞風喪膽——“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子曰:“以思,無益。”孔子說:“用來專心思考,但是沒有獲益。”
“思”是一個會意字,從字型上看,是一個“心”字加一個“田”字,從字面意思來看,表示記挂谷物收成、考慮吃飯問題。本義是考慮吃飯的問題。由此引申出深想、考慮,懷念、悲傷、意念、創作的構想等。
《論語》中有“思”的句子有12句。“思無邪”(《論語•為政篇》)的“思”是一個語助詞;“原思為之宰”(《論語•雍也篇》)的“思”是原憲的名字,這兩條除外,其餘的“思”是表示“思”與做人做事的關系。如,“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夏曰:“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的“思”,強調的是一個人要有思考力。
在人生中,孔子也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對于遇到的問題,孔子是“以思”,他一個人蹲在房間裡,靜心思考,可想了一個整日整夜,也沒有想出個門道來。光這樣思考,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孔子就向身邊人學習,通過周遊列國,向天下人學習,有道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孔子明白了這一點,一些人不在道上,完全是被名和利遮住了雙眼,如何引導這些人呢?需要進行教化,而教化最基礎的就是引導他們學習!
孔子教化弟子,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孔子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在這裡,需要理解的是,孔子“思”的内容是什麼?孔子是聖人,他一心向善,做事是“利己利他利天下”,但這個社會恰恰還有一些違背禮制現象的事兒發生!這似乎與他所謂的“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提法有些不一緻。對照着“寝”的解釋,我覺得,這裡的“思”,如果解釋成一個人獨自在房間中靜思,甚至是靜坐,也是可以的。但這樣人為地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系,既不和其他人聯系讨論,也不查閱曆史文獻和各種典籍,你說說,能想出個啥來?也不是說拔你的氣門芯,聖人都說“無益”,你還能折騰出什麼花樣來嗎?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說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隻有經過了“百回讀”之後,你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這就是“思”。如果有“思”再轉化成你的行動,那才真的叫做“學”與“思”的結合,用一句俗語叫做“知行合一。”
“無益”是沒有獲益。“益”是一個會意字。本義是“溢”的本字。水漫出。《說文》給出的解釋是“益,饒也。”意思是好處,對什麼有益。益還有增加、更加、漸漸地等意思,可作動詞、形容詞、名詞、副詞。這裡是受益的意思。
在當今社會中,一些知識分子特别喜歡思考,總是一個人在自己的小圈子裡轉來轉去,就是出不了圈兒,原因何在啊?因為他覺得自己是知識分子啊,自己是中級職稱、高級職稱了。在單位,都是牛氣哄哄的,自已小小一思考,就比很多人的境界高得多。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一葉障目啦,咋見泰山啊?最讓人可笑的是他的“我執”,是聖人最需要放棄的東西,這就是一些知識分子的悲哀!
子曰:“不如學也。”夫子說:“還不如讀書求學好。”
“學”是一個會意字,本義是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使之覺悟,表示“進行教導”的意思。《說文》給出的解釋是:“學,覺悟也。”讀音是jiào;《學記》記載:“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不足所謂覺悟也。”對照着“思”來說,“學”就是覺悟,學了就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而“思”則是融會貫通的意思,總之,“學”與“思”聯合在一起,就成了一步步深入,并逐漸覺悟的過程。
“學”讀作xué時,原本專用于表示接受教育,由此引申出互相讨論、模仿、注釋、講述、知識等含義。
《論語》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置于全書之首,可見對于一個人來說;“學”和“好學”的重要性。《論語》中,有三個人被孔子贊許為好學,孔子自己、弟子顔回,還有一個是孔文子。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篇》)可見,忠信加好學,是孔子的成聖之法。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篇》)顔回是最好的學生,但他學習的目的是修己成德,進而為社會服務。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篇》)孔文子是衛國的大夫孔圉,孔子說孔圉所谥号為“文”,是因為他做到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中的“學”句子有43處,“學”的意思主要是學的原則、學的内容、學的方法、好學的典範,還有是孔子就學的問題對學生的一些評價等。
關于學習,孔子論述最多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向經典學習。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後人尊稱為經典。古今中外,各個知識領域中那些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就是經典。比如儒家的《四書五經》、道家的《道德經》,佛家的《金剛經》等。經典可以教會我們為人之道,處世的哲理,懂得人生的真谛。
蜀國的諸葛亮雖高居相位,卻一生儉樸,他希望子孫後代成為擁有遠大理想、勤學儉樸的有為之人。在《誡子書》中,諸葛亮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甯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教育子女“儉以養德。”可見,學習不單純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更是修身養性的一個重要方法,一個人要想成為君子,在為人處事方面做到恰如其分,隻有通過學習才能做到。
“學”的另一方面是向社會學習,向身邊人學習。尤其是一些哲人總結出來的經驗,我們需要虛心求教的。
三國時期,曹操教育孩子學習很有一套的。他教育孩子目标明确。他要培養的是治國平天下之才。在他的心目中,江東的孫權是他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史有“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一說。通過立志,再加上教育方法得當,曹操的兒子們個個都是比較厲害的,如曹丕“博聞強識,才藝兼備”;曹植才高八鬥,七步成詩;曹彰武藝超群,是三國時期的名将;早夭的曹沖五六歲的時候就達到成人的智力……
古人教孩子讀書的方法很簡單,孩子小的時候記憶力好,就是讓孩子先一遍一遍地讀,懂不懂意思先不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的遍數多了,文章的意思自然就會顯現出來,再結合日後的實踐,感悟會更深。
從2015年到現在,我一般情況下是六點二十左右起床,洗漱之後開始誦讀《論語》,四十五分鐘左右讀完,這其中,一個人基本上是沉溺在經典之中,沒有所謂的名利得失,隻是誦讀經典而已。以前,讀經典的時候,一會兒,想起來這,想起來那的,雖然口中在讀經典,就是降服不了自己那一顆妄心!時間長了,能慢慢排除一些雜念,靜心誦讀了。讀過之後,渾身清爽,思考問題也覺得腦子利索多了。
一個人隻顧學習而不進行思考,人就會變得迷惘起來,最終一無所得。《論語•子路篇》記載,“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你讀詩經三百篇,結果不會處理政事,這是啥,這是典型的“書呆子”。儒家是培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才!反過來說;一個人不學習,光思考,想來想去,想破了腦袋,最終的結果隻能是人神經!這兩種結果都是十分危險的。
“學”是将書本上、社會上的有關知識記在心中的過程;而“思”是自己對學習的知識進行梳理的過程。隻有“學”和“思”緊密結合,才能“學以緻用”。“學”與“思”能夠兼顧當然更好,退而求其次,與其冥思苦想,不如讀書學習。這才是讓人逐步提升的關鍵處。說到這裡,真的佩服孔子的思想深度,看問題的敏銳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