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過類似經曆——三天前一場兩分鐘的談話占據心頭,紛雜思緒盤旋不去。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在頭腦中上演這段場景(比如:我不該對父親發火。在我成長過程中,他總是那麼耐心),我們被這些情緒困住,腦海中的聲音從盟友變成了喋喋不休的惡魔,讓我們在同一件事上徒勞地兜圈子。
伊森·克羅斯(Ethan Kross)是密歇根大學的實驗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他想教我們如何掌控頭腦中的聲音。要提醒你的是,這些聲音并非是心理疾病層面上的,而是我們都會産生的那種微弱聲音,在日常中輕快述說(或唠叨)着我們的生活。
克羅斯表示,如果我們能控制頭腦中的聲音,那麼這會是我們最大的優勢之一。這些聲音可以引領我們去往另一個世界,想象另一種過去或精彩未來,但也能讓我們作繭自縛。
克羅斯為大家提供了一些技巧以控制碎碎念,一個重要技巧是“遠距離自我對話”,即用語言建構與自我的心理距離。解決僵局的最好方法是跳脫出來審視它,而跳脫出來的方法就是把頭腦中的聲音當成别人。(你永遠也不能确定你父親在想什麼,莉茲,他可能很欣慰你回嘴了。)
我和克羅斯讨論如何定義碎碎念,被它糾纏時我們的大腦裡又在上演着什麼,當然,還有如何掌控那個喋喋不休、無休無止的聲音。
——什麼是碎碎念?
我們遭遇難題時,通常将注意力轉向内心以理清頭緒,但卻常常身陷于此。我們思來想去,擔憂焦慮。人們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會産生負面思想并無止境循環,這就是碎碎念。它可以是對過去的糾纏,即不斷回想,也可以是對未來的執着,即焦慮不安。
——如何區分正常的意識流和即将陷入碎碎念的精神狀态?
通常來說,如果你發現自己反複排演同樣的事,而非想出一個更清晰客觀的解決方法時,那麼你可能開始陷入碎碎念。而且你會發現那些負面想法開始阻礙你做成其他事情。
它可能讓我們難以順利思考和行動。一大原因是,你的注意力在任何時候都是有限的,因此一旦将心力分給碎碎念,事情能否做成就看運氣了。
碎碎念也可能對社交造成影響,通常會從多個方面導緻人際關系更加緊張。比如,我們跟别人吐槽問題,不停地大倒苦水;又或者,我們經曆糟糕的負面情緒時常常會打擊别人,往他們身上發洩情緒。
或将我們推入緊張情緒的沼澤。緊張本身無所謂好壞,但緊張過久就不太好了。
——怎麼消退碎碎念?
若場景和個體不同,适用的技巧也會不同,最有效的是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當陷入碎碎念時,我會進行遠距離自我對話、暫時的自我隔離,一些咨詢師會幫我提供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同時,我還會去大自然中散步,打掃我周圍的辦公間。
——在《碎碎念》一書中,你談到你通過喊自己的名字,防止陷入了一次尤為可怕的碎碎念。在頭腦中喊自己的名字具有顯著效果,這一點我覺得很有意思。
我們知道給别人提供建議總是很容易,但自己接受建議卻很難。語言是一種解決自身問題的輔助工具,比如我們可以把自己當作别人來對話,這種遠距離自我對話要用到自己的名字或是非第一人稱代詞,如“你”“他”“她”等。實驗證據表明它可以給你一些心理空間,拉開和所面臨問題的心理距離,這能幫助自己想出更有用的建議以解決問題。
——為什麼認為語言會有效?
這一技巧在于,用名字稱呼自己近乎于一種自動的視角轉換,因為你已經極為習慣用名字稱呼他人。
——用不同的名字稱呼自己會有差别嗎?比如名,姓,昵稱?
我們還沒系統地探究這之間的差别,比如【沒關系,Ethan,你可以做到的】、【沒關系,E-man】和其他說法之間的差别。我們認為,姓名和非第一人稱代詞有效的原因是,人們幾乎隻在想到或指代他人時才會使用這些詞語。讓孩子想象自己是超級英雄會産生好的效果,這叫作蝙蝠俠效應(the Batman effect),如果孩子面對的問題較為棘手,你可以說:“這種情況下蝙蝠俠會怎麼做呢?想象你就是蝙蝠俠,來引導自己解決問題吧。”
當你被别人拒絕并不知所措時,我們發現以一類人的視角而非第一人稱視角去描述這段個人經曆會有助益,這是一種幫助人們從負面經曆中獲取意義的語言策略。它将這段經曆從“你”這個個體上抽離,因為不隻你一人經曆過,世界上很多人都經曆過,這會讓你産生距離感,也有助于将自己的經曆正常化。
——在書中,你談到大自然,甚至是虛拟狀态下的大自然,都能對我們頭腦中的聲音産生積極影響。
為什麼大自然能起作用,因為它讓我們的注意力從碎碎念中解脫出來,将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感興趣的事物上,且無需耗費大量精力。虛拟的大自然同樣具有積極影響,但這似乎和劑量-效應關系有關。
因此,和大自然有關的經曆帶來的感情越強烈,浸入感更強,則效果越好。能解釋大自然有作用的另一機制是敬畏感的增強,你在面對無法解釋的廣袤或巨大的事物時會産生這種感覺,這會讓你産生一種透視感,讓你覺得自己煩惱的事情更加微不足道。
——為什麼頭腦中會有碎碎念?
當我們經曆負面情緒、試圖分析自身感受時,常常将自己的視線禁锢在這段經曆上,而忽略了其他能讓我們感覺更好的事物。這會導緻我們不斷地進行“内省”和“複盤”,執著于從消極角度思考和感受問題,這種心理體驗對應着大腦中自我參照加工和情緒處理水平的升高。至于為什麼會有碎碎念,這是某種自适應響應機制——通過自省來解決問題——隻是在某種境況中偏離正軌。
——大腦上演碎碎念時是什麼樣的?
我們将自己和他人做比較時,某個腦區的活動水平有所提高。因此,這一自我參照加工系統在經曆碎碎念的人群中較為活躍,而在經曆臨床焦慮和抑郁的人群中更為活躍。
——什麼是自我參照加工系統?
這是皮質中線附近的一組區域,包含背側前扣帶回和後扣帶回。當你讓一個人做大腦掃描,讓他們随心所欲思考時,這個區域就會亮起,他們會自然而然想到和自我相關的經曆,所以這個區域和思考自我相關,當碎碎念在頭腦中嗡嗡不止時,這裡相比平時更為活躍。
——你做了哪些實驗支撐你的觀點?
我們研究了進行遠距離自我對話時,大腦中自我參照加工區和情感處理區的狀态。有趣的是,在大腦成像中,這兩個區域的活動水平更低,認知控制區也沒有産生額外負荷,而我們在努力控制自己時,這一區域常會被激活。這表示我們很難控制情緒,不過語言上的轉換似乎更容易實現,視角可以輕而易舉地被轉換,我們認為部分原因在于,名字十分容易令我們聯想到他人。
——我們可以從碎碎念中受益嗎?
頭腦中的聲音通常令人震驚,它是種超級力量,可以幫助我們做很多不同的事。至于碎碎念,我将它視為一種不産生益處的頭腦中的聲音。
因此,我認為一旦你陷入碎碎念的死胡同,就無需談是否有益,而是要談是否有弊。但這并不是說,我們應該消滅這個聲音或停止自我對話,這不好,關鍵在于搞懂如何自我對話,如何用合适的語言解決問題,而不會讓自己陷入碎碎念。
來源:科普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