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新春雷打吉、二月驚蟄雨滴滴、三月清明泡谷種、八月十五收進倉、家中有個巧大姐,辦得粑粑幾大雙……”這首極具地方色彩的抛梁調,反映了甕安人民遵守時節,勤于勞作,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操。當下,正逢清明時節,清明粑是甕安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時令美食,受到一代代人的喜愛。
制作清明粑必不可少的原料是清明菜。清明菜是一種春天常見的“野菜”,也是一種具有藥效的食材,具有祛風解表,化痰止咳之功效。當前正值清明菜漸漸成熟發出嫩芽的時節,此時采摘的清明菜最為鮮嫩可口。
每年的清明節,鄧榮娟夫婦都會回到永和鎮洗馬村的老家,采上一些清明菜,制作清明粑解饞。今年鄧榮娟叫上了親戚,邀請了朋友一同前往,大家步行于田野之間,尋覓着時隔一年的味道。
清明菜喜歡生長在旱地或越冬之後的稻田裡,憑着小時候家裡老人口傳心授的“土”經驗,鄧榮娟和親戚們在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尋找後,在一塊楊梅地裡發現了成片的清明菜。
在采摘的快樂中,時間不覺已過半小時,采摘的清明菜已經将鄧榮娟帶去的不鏽鋼盆裝得滿滿當當。
清明時節的清明菜十分鮮嫩,必須及時處理烹饪,不然會失去新鮮的口感。帶着豐收的喜悅,鄧榮娟加快了回家的步伐,此時深山蕩漾着悠揚的山歌旋律。
将清明菜洗淨,搗碎,加入事先準備好的糯米面裡,揉成面團,這就是制作清明粑的主材。
制作清明粑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講究,餡選用白糖、酥麻、核桃、花生等食材制成,按照需要将它們分别搗碎成不同粗細的粉或粒攪拌均勻。最後,将面團按清明粑的大小做成餅狀,攤薄後包上餡,再放到鐵鍋上烙。
鄧榮娟在烙清明粑時講述着技巧:“烙清明粑的時候,火不能大,要用文火慢慢烙……”
時間讓烹饪中的食物發生性質上的變化,短短的幾分鐘,一個個清明粑發生了質的飛躍,變得香甜軟糯,香飄四溢。
辣子雞、炒雞蛋、涼拌折耳根、煮蕨菜等也不能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桌以清明粑為主食的農家菜相序上桌,再配上一碗當地的苞谷燒,宴席大功告成。
勞動結束後,大家開始享受勞動的果實,鄧榮娟滿足地說:“吃清明粑是甕安清明時節的一種習俗,自己動手做的清明粑,好吃。”
“每一年的清明節,我們為都會回到老家,用當地的食材,做一桌豐盛的飯菜,味道安逸得很。”鄧榮娟的丈夫王永紅說。
盡管如今生活富足,什麼都不缺,但甕安人對清明粑依然情有獨鐘。
勤勞的婦女看準了商機,一爐炭火、一根扁擔,把清明粑當作自己春季的主打美食品種售賣。不管是在縣城還是在農村集鎮,賣清明粑的攤點都會有顧客前來光顧。
“這次回來就吃了清明粑,還是小時候的味道,好吃。”剛外出回來的張娟對清明粑贊不絕口。
小朋友瞿銀辰在家人的帶領下邊吃,邊帶着稚嫩的語氣說:“清明粑好吃得很,很甜。”
來源: 甕安縣融媒體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