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蠶病及危害
蠶病是指蠶體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寄生蟲的侵害、理化因素刺激及其他不良飼養環境影響,使其生理失常,表現種種異常狀态,甚至殘廢的現象。
各蠶區因自然環境條件、養蠶技術、防病消毒水平及飼養的蠶品種等有所不同。就季節而言:春蠶發病一般較輕,夏秋蠶發病較重。少數蠶區早秋和晚秋蠶發病更重。在蠶病重,為害最終的病毒病,其中春季以血液型膿病為主,夏秋季則多發中腸型膿病和膿核病。蠅蛆病夏秋蠶比春蠶多發生,南方比北方為害重。
二、蠶病的分類
蠶病的種類很多,通常按照蠶病是否傳染,分傳染性蠶病和非傳染性蠶病。
1、傳染性蠶病
(1)病毒病。包括血液型膿病、中腸型膿病、膿核病、病毒性軟化病。
(2)細菌病。包括細菌性腸胃病、細菌性敗血病、細菌性中毒病、猝倒病。
(3)真菌病。包括白僵、黃僵、曲黴、綠僵等。
(4)原蟲病。包括微粒子病、其他原蟲病。
三、蠶病的發生及傳染
1、蠶病發生的條件
蠶病發生取決于三個條件,即緻病因子的存在、環境條件影響和蠶體本身的生理情況,三者之間相互聯系,互相影響,又互相制約。
(1)緻病因子的存在是蠶病發生的首要條件,包括生物因子、化學因子和物理因子等。這些因子破壞了蠶與外界環境的協調,妨礙蠶的正常生理,導緻蠶病發生。
(2)環境條件(溫度、濕度、光線與氣流)。不但影響蠶的生長發育過程,影響蠶對病原物侵染的抵抗力,而且還影響病原物的生存及緻病能力。
(3)蠶本身的生理狀況。表現為蠶品種不同、性别不同、發育階段不同、發育狀況不同對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不同。
2、蠶病發生的緻病因素
(1)生物因素。微生物寄生蠶體、天敵昆蟲侵害蠶體引起發病。
(2)化學因素。農藥、有毒氣體、有害植物、有害化學元素物質。
(3)物理因素。機械性創傷、極高極低溫、強光、日曬、電流。
(4)營養因素。極端饑餓、葉質不良、營養不良等。
3、病原體的來源和傳播
(1)病原體的來源。病蠶的屍體;病蠶的排洩物(胃液、糞便、蛾尿);病蠶的脫皮物(舊殼、鱗毛、蠶殼);病蛾産下的卵;病蠶接觸過的蠶室、蠶具及周圍環境。
(2)病原體的傳播。分三個階段:病原體從染病蠶脫出;病原體停留在外界環境中;病原體侵入健康蠶體。
4、病原體傳染路徑
(1)經口傳染。是傳染性蠶病最主要的傳染途徑。病毒病、猝倒病、微粒子病等的病原體都可以被蠶經口食下而傳染緻病。
(2)創傷感染。蠶相互抓破體皮或飼養過程中操作不當造成蠶體創傷,病原物即可從傷口侵入蠶體,導緻蠶病發生。如遊離态病毒、真菌孢子和細菌等,都能經過傷口侵入蠶體而緻病。
(3)接觸傳染。病原微生物直接穿過體皮侵入蠶體内寄生。真菌孢子附着在蠶體上,當溫度濕度适宜時,即可發芽傳入體内緻病。
(4)胚種傳染。微粒子孢子可以通過患病的母蛾所産的卵傳到下一代幼蟲,使其發病,即為胚種傳染。
四、蠶病的早期預測
1、看蠶
(1)看蠶發育情況。同一批收蟻的蠶,如果群體發育大小顯著不齊,小蠶體無光澤,體皮松軟的是病蠶的先兆。
(2)看蠶體色。一般健康蠶體色青白而有光澤,如發黃無光澤,甚至皮膚出現病斑點的為體弱或已在發病。
(3)看蠶體态。蠶體勻整,尾角翹起為健康蠶,如蠶體環節腫脹或胸部透明發黃,尾部縮小,尾角下垂為病蠶。
(4)看動态。用口輕吹蠶體,個個頭胸擡起,反應靈敏,為健康蠶;如反應遲鈍或若無其事的表明蠶體不強健。如蠶匍伏不動或隐伏蠶座中,或向蠶座四周卵亂爬的多為體弱蠶或病蠶。
(5)看蠶糞。健康蠶的蠶糞為六角柱狀,墨綠色,有一定硬度(在蠶座上滑動沙沙作響),如排軟糞,形狀不規則(除上簇前)粘于尾部有水泌出,多屬體弱病蠶。
(6)看蠶眠、起姿态。眠蠶、起蠶胸部昂起的為健康蠶,如頭胸部平伏,尾部細小的為體弱蠶,尾部污染的為體質虛弱蠶。
2、摸蠶
大蠶期以手背平觸蠶體,涼且結實為健康蠶。
3、聽蠶
三齡以上健康蠶食桑急,能聽到蠶食桑沙沙聲。如盛食期食桑不旺,蠶座内殘桑較多,食聲小,表示蠶體弱或有病。
4、聞
蠶室内聞到空氣清新,有桑葉清香味一般為蠶健康,若聞到臭腐、渾濁味,表示蠶已有發病,要及時處理。
五、蠶病預防措施
(1)蠶室、蠶具要專用。
(2)蠶室、蠶具及周圍環境要進行消毒。
(3)養蠶批次安排要做到批批清,不能大小蠶同室混養。
(4)推廣小蠶共育,精心護理小蠶。
(5)堅持衛生防病制度,入蠶室要洗手、更衣、換鞋,堅持用防病一号或新鮮石灰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
(6)注意微氣候調節,大蠶防高溫多濕,加強通風。
(7)适當添食氯黴素或其他抗生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