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四時養生,早在《黃帝内經》中就有過論述,如《内經·靈樞·五癃津液别》篇裡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意思是說,在春夏之季,氣血容易趨向于表,表現為皮膚松弛、疏洩多汗等:而秋冬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于裡,表現為皮膚緻密、少汗多溺等,以維持和調節人與自然的統一。
連皮膚都在随着季節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調整,身體的其他部分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我們一年的養生戰略也應随着四季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調整,簡言之,就是要法時。
法時養生,就是養生要和天時氣候同步。說具體一點,就是熱天有熱天的養生原則,冷天有冷天的養生道理。總的原則就是要順應天時養生,也就是要按照大自然的陰陽變化來調養我們的身體。
法時養生的精髓是四季養生,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寒、熱、溫、涼的變化來養生。
那麼,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又是如何影響人體的呢?
四時對人體精神活動的影響。
在醫學名着《黃帝内經》裡專門有一篇是讨論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精神活動影響的,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對于此篇,《黃帝内經直解》指出:“四氣調神氣,随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髒之神态也。”着名醫學家吳鶴臯也說“言順于四時之氣,調攝精神,亦上醫治未病也”,所以篇名為“四氣調神”。這裡的“四氣”,即春、夏、秋、冬四時氣候;“神”,指人們的精神意志。四時氣候變化,是外在環境的一個主要方面;精神活動,則是人體内在髒氣活動的主宰,内在髒氣與外在環境間取得統一協調,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四時對人體氣血活動的影響。
祖國醫學認為外界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的影響也是顯着的,如《素問·八正神明論》裡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位而衛氣沉。”意思是說,在天熱時則氣血暢通易行,天寒時則氣血凝滞沉澀。
中醫認為,氣血行于經脈之中,故氣候對氣血運行的變化會進一步引起脈象的變化,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裡說:四時的脈象,春脈浮而滑利,好像魚兒遊在水波之中,夏脈則在皮膚之上,脈象盛滿如同萬物茂盛繁榮;秋脈則在皮膚之下,好像蟄蟲将要伏藏的樣子:冬脈則沉浮在骨,猶如蟄蟲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們避寒深居室内。
以上充分說明了自然界氣候的變化對人體氣血經脈的影響是顯着的。若氣候的變化超出了人體适應的範圍,則會使氣血的運行發生障礙,如《黃帝内經》裡說:“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幹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猝然而痛。”這裡的“泣而不行”,就是寒邪侵襲于脈外,使血脈流行不暢;若寒邪侵入脈中,則血病影響及氣,脈氣不能暢通,就會突然發生疼痛。
四時對五髒的影響。
《素問·金匮真言論》明确提出“五髒應四時,各有收應”的問題,即五髒和自然界四時陰陽相應,各有影響。
事實上,四時氣候對五髒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就拿夏季來說,夏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尤其是室外活動特别多,而且活動量也相對增大,再加上夏天晝長夜短、天氣特别炎熱,故睡眠時間也較其他季節少一些。這樣就使得體内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環加快,出汗亦多。因此,在夏季,心髒的負擔特别重,如果不注意加強對心髒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損害。由此可見,中醫提出“心主夏”的觀點是正确的。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我國古代,對一年中季節的劃分,有四季和五季兩種方法,因人體有五髒,故常用五髒與五季相配合來說明人體五髒的季節變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