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輝
戊戌年是屬狗的家人的本命年。家人問:為何我的本命年生肖為狗,戊、戌二字《說文解字》是如何說的?
資料圖
戊、戌二字很相似,區别僅是其中的一橫,音義亦各不相同。不過,要說戊、戌二字,還得先從戈字說起。
戈的甲骨文字形,像是一把木頭長柄上裝有鋒利長刃的兵器(圖1),那可是遠古時的一種兵器。從商代到戰國時代,戈在中國戰場上十分常用,拼打厮殺中總是離不開戈,直到秦朝後,由于矛的出現戈才逐漸消失。戈主要由青銅澆鑄而成,其刃橫出,可勾可擊。在今天表現古戰場的影視劇中,我們仍可看到氣勢磅礴的軍隊,在獵獵旌幟下,手持戈矛的将士在沖鋒陷陣時的壯觀場面,那戈顯得格外的威武,不可戰勝。戈在中國古代武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荀子·議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就是說:古代的兵器,也不過是戈、矛、弓、箭罷了。在《說文解字》中,戈還是540個部首中的一個,凡由“戈”字所組成的字大都與兵器有關。戊、戌,就是由戈組成的。
戊(wù,音骛)字,從戈,可是左邊的丿(piě,音撇,漢字筆畫之一,即撇的意思),其義說法不一。有的認為,從丿從戈,是個會意字。丿為“不”的意思。“丿”與“戈”,作為部件,組成了“戊”,表示“不動之戈”,也就是不用動武了的意思。古時戊字與武字同音通義(武,從止,從戈,就是将戈舉起來,停止戰事的意思)。有的則認為,戊與戉相似,戉是钺(yuè,音越)的異體字,“戊像斧钺之形,為戚(戚為古代兵器,形同斧)之古文”。《說文解字》曰:“钺,大斧也,一名天戉。”我認為,此說在理。戊是一把像斧,卻比斧大,圓刃可砍劈的武器。此為戊之本義。
《說文解字》(資料圖)
但是,許慎《說文解字》曰:“戊,中宮也。”意思是說,戊在中央。即宮殿中央的意思,且用五行來解釋,顯然不是本義。因為許慎(約58—約147年)生活在東漢,在撰寫《說文解字》時,并未見過甲骨文。甲骨文比《說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甲骨文的重新發現、被認識的曆史又僅短短的150多年前。再加上許慎是根據秦朝的小篆訓诂的,其錯斷就在所難免了。由于甲骨文的深埋,時光的流逝,戊的本義也随之消失了,逐漸假借成了天幹的第五位,即甲、乙、丙、丁、戊的中文序數“第五”的代稱。
戌(xū,音須)也從戈。甲骨文字形也是長柄斧钺類古兵器的樣子,與戊的甲骨文字形很像,隻是“戊”的頭部沒有戌那麼大,仿佛是一條線似的,而“戌”的頭部則像是斧頭,粗大多了,且用弧線表示寬度,更為形象了。“戌”字比“戊”字還多了一橫。是否可以這樣理解,這一橫,是兵器大小區别的标志。戊是小的斧頭模樣的兵器,戌是大的斧頭模樣的兵器。不過,“戌”作為本義的使用并不常見,主要用于地支和人名。也許因為戊與戌太相似了,難以區别,便被用于地支的同音假借了,成了地支的第十一位。這是我的猜想,未知與否。
但《說文解字》又錯了,是肯定的。《說文解字》曰:“戌,滅也。九月,陽氣微,萬物畢成,陽下入地也。五行,土生于戊,盛于戌。從戊含一。”這仍是根據小篆字形,解釋造成的錯誤。其依據仍然是天幹地支,并非本義。
天幹地支,是遠古時代中國古人對天象的觀測。至于為何戊戌年是狗年,那是天幹地支的編排。戊為天幹的第五位,戌為地支的第十一位。狗是中國十二生肖排行第十一的動物,對應地支為“戌”。民間俗稱狗年。
與戊和戌字形相似的還有戍(shù,音庶)。戍的甲骨文字形(圖4),那點是個人的意思,好像是人在持戈,守護邊疆。《說文解字》:“戍,守邊也。”是對的。
曆史上的戊戌年曾經發生過“戊戌維新”,是指1898年(農曆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變法活動,亦稱百日維新,戊戌變法。(來源:光明日報 )
行書篇
顔真卿
趙孟頫
董其昌
啟功
楷書篇
顔真卿
啟功
草書篇
文征明
隸書篇
《曹全碑》
篆書篇
殷墟甲骨文
《裘衛簋》
簡牍篇
《虎溪山前漢簡》
《孔家坡前漢簡》
《額濟納居延前漢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