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流行病學和醫學統計基本知識
1、流行病學基本知識
1)流行病學概念:是研究疾病、健康狀态和事件在人群中的分布、影響和決定因素,用以預防和控制疾病,促進健康的科學。
2)流行病學的任務: 第一階段(揭示現象)健康信息收集;第二階段(找出原因)健康風險評估;第三階段(提供措施)健康指導和健康危險因素幹預
3)流行病學方法:(1)觀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橫斷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學研究);分析性研究(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 (2)實驗性研究:臨床試驗、現場試驗、社區幹預試驗和整群随機試驗(3)理論性研究:理論流行病學、流行病學方法研究。
2、比例(構成比):是表示同一事物局部與總體之間數量上的比值。P=a/(a b) 構成比的特點是各組成部分的構成比之和為100%
3、比:也稱相對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所得的值,說明兩者的相對水平。 相對比=甲指标/乙指标(或*100%)
4、率:表示在一定條件下某現象實際發生的例數與可能發生該現象的總例數之比,來說明單位時間内某現象發生的頻率或強度。
率=(某現象實際發生的例數/可能發生該現象的總例數)*k
5、發病率:是指一定時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現的頻率。
發病率=(一定時期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數/同期暴露人口數)*k
用途:對于死亡率極低或不緻死的疾病尤為重要,反映得該病的風險。常用來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發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設和評價防治措施。
暴露人口必須符合的條件(1)必須是觀察時間内、觀察地區内的人群(2)必須具備可能罹患所要觀察疾病的可能
6、患病率:也稱現患率、流行率。指在特定時間點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和舊病例的人數總共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時間點某人群中某病新舊病例數/同期觀察人口數)*k
影響因素:主要受發病率和病程的影響。
用途:對于病程長的一些慢性病的流行狀況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可反映某地區人群對某疾病的負擔程度。可依據患病率來合理地計劃衛生設施、人力物力及衛生資源的需要,研究疾病流行因素,監測慢性病的控制效果。
7、患病率與發病率的區别
1)患病率的分子為特定時間點所調查人群中某病新舊病例數,而不管這些病例的發病時間;發病率分子為一定時期暴露人群中新發生的病例數
2)患病率是由橫斷面調查獲得的疾病頻率,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況,是一種靜态指标,其本質上是一種比例,不是一種真正的率。而發病率是由發病報告或隊列研究獲得的單位時間内的疾病頻率和強度,為動态指标,是一種真正的率。
8、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單位時間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數在該人群中所占所比例。死亡率=(某人群某年總死亡人數/該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數)*k
9、病死率:一定時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該病而死亡的比例。
病死率=(一定時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數/同期确認某病病例數)*k
10、生存率:又稱存活率,是指患某病種的人(或接受某種治療措施的患者)經n年的随訪,到随訪結束時仍存活的病例數占觀察病例的比例。
n年生存率=(随訪滿n年的某病存活病例數/随訪滿n年的該病病例數)*k
11、相對危險度(RR)或率比:指暴露組發病率(Ie)與非露組發病率(I0)之比,它反映了暴露與疾病的關聯強度。RR= I0/ Ie
12、比值比(OR):又稱優勢比、交叉乘積比。指病例組中暴露人數與非暴露人數的比值除以對照組中暴露人數與非暴露人數的比值。反映暴露者患 某病的危險性較無暴露者高的程度。
13、歸因危險度(AR):又稱率差,是指暴露組發病率與非暴露組發病率之差,反映發病歸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公共衛生學意義:完全控制該暴露人群中某病發病(或死亡)率可能下降的程度。
歸因危險度百分比(AR%):指暴露人群中有暴露因素引起的發病在所有發病中所占的百分比。
AR%= (Ie-I0)/Ie×100%數值越高越是健康幹預的重點
人群歸因危險度百分比(PAR%):全人群中由暴露引起的發病在全部發病中的比例
14、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現況調查
1)概念:是指在某一人群中應用普查或抽樣調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時間内有關變量、疾病或健康狀況的資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狀況的分布及某因素與疾病的關聯。又稱橫斷面研究。
2)目的:(1)描述疾病或健康狀況的分布(2)發現病因線索(3)适用于疾病的二級預防(4)評價疾病的防治效果5)疾病監測(6)其他:衡量衛生水平和健康狀況、衛生服務需求、社區衛生規劃的制定和評估等
3)種類:普查、抽樣調查、
抽樣調查:非随機和随機抽樣
(1)優點:研究結果有較強的推廣意義;可形成同期對照;是病因探索中的基礎性工作
(2)缺點局限性:難以确定先因後果不能獲得發病率資料;有可能低估患病水平
15、)分析性研究-隊列研究
1)概念:也稱群組研究。是将特定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為n個群組或隊列,追蹤觀察一定時間,比較兩組或各組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差異,以檢驗該因素與某疾病有無因果聯系及聯系強度大小的一種觀察研究方法。用于檢驗病因假設、評價預防效果和研究疾病自然史。
2)隊列研究研究類型:曆史性隊列研究、 研究開始、 前瞻性隊列研究、雙向性
3)隊列研究特點: 時序是有時序上是由前向後的,在疾病發生前開始進行,前瞻性研究;觀察性對比研究; 暴露與否分組;研究方向由“因”到“果”;追蹤觀察的兩組間的發病率或死亡率差異。RR=[a/(a b)/[c/(c d)]
原理:調查方向——現在————将來
4)隊列研究優缺點
1)優點: 研究對象在疾病發生前按暴露情況分組且進行随訪,所獲資料完整可靠,無回憶偏倚
可直接計算發病率或死亡率,因而能計算相對危險度和特異危險度等指标,直接估計暴露于疾病的聯系強度大小可同時研究一種因素與多個疾病的關系,有助于了解疾病自然史 暴露因素與疾病的時間先後順序清晰,因此論證因果關系的能力強
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級,便于計算劑量-效應關系樣本量大,結果較穩定在有完整資料記錄的條件下,可做回顧性曆史隊列研究。
(2)局限性:觀察時間長,費人力、費錢,不能在較短時間内得到結果; 準備工作繁重,設計的科學性要求高,實施難度大 ,暴露人年計算工作量較為繁重 不适于研究發病率很低的疾病, 由于随訪時間長,所以容易産生失訪偏倚
16、病例對照研究
概念:選擇一組患所研究疾病的患者與一組無此病的對照組,調查其發病前對某個因素的暴露狀況,比較兩組中暴露和暴露水平的差異,以研究該疾病與這個因素的關系。
特點:1)在疾病發生後進行,研究開始時已有一批可供選擇的病例2)研究對象按發病與否分成病例組和對照組3)被研究因素的暴露狀況是通過回顧獲得的4)若按因果關系進行分析,結果已發生,是由果及因的推理順序5)經兩組暴露或暴露水平的比較,分析暴露與疾病的聯系。
原理:過去—現在—調查方向
.優缺點
優點: 組織實施較容易,省力、省錢、省時間所需研究對象較少,特别适用于罕見病的,研究可同時研究一種疾病與多個因素的關系用途較廣泛,可用于病因探索、初步檢驗假設、幹預措施效果考核等。缺點: 暴露因素與疾病的時間先後順序常難以判斷,因此不能确定因果關系,
不能計算發病率或死亡率等,不能直接計算分析相對危險度,選擇研究對象時容易産生選擇偏倚,回顧性調查時易産生信息偏倚(回憶偏倚)
17、實驗性研究
概念:又稱幹預研究。是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實驗的條件,主動給予研究對象某種幹預措施。
類型:臨床試驗、現場試驗、社區試驗、和類實驗
特點:1)屬于前瞻性研究2)随機分組3)設立對照組4)有幹預措施他
18、臨床試驗
概念:是臨床上評價新藥、新療法的一種試驗,是運用随機分配的原則将試驗對象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給前者某種治療措施,不給後者這種措施或給予安慰劑,經過一段時間後評價該措施的效果與價值的一種前瞻性研究。
目的:觀察和論證某個或某些研究因素對研究對象産生的效應或影響。
19、社區試驗
概念:又稱生活方式幹預試驗,是以尚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為整體進行試驗觀察,常用于對某種預防措施或方法進行考核或評價。
20、 診斷試驗的評價指标
1.真實性/有效性:是指篩檢試驗或診斷試驗所獲得的測量值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靈敏度、特異度、假陰性率、假陽性率、似然比、正确診斷指數
靈敏度又稱真陽性率,特異度又稱真陰性率
2.可靠性/信度:變異系數、符合率、一緻性分析、
可靠性又稱信度,指相同條件下同一實驗對相同人群重複試驗獲得相同結果的穩定程度。
3.收益: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
診斷試驗是對疾病進行診斷的實驗性方法
診斷指标:客觀指标、主觀指标、半客觀指标。确定診斷标準的方法有:生物統計學方法、臨床判斷法和ROC曲線法
診斷試驗的評價标準:
1、 同金标準診斷方法進行同步盲法比較。
2、 研究對象的代表性
3、 要有足夠的樣本量
4、 診斷界值的确定要合理
5、 不僅評價真實性也評價可靠性
6、 試驗方法和步驟要具體,有操作性
21.提高診斷質量的方法
1、聯合試驗:
1)平行(并聯)試驗:幾個試驗中隻要有一個試驗呈陽性即診斷為陽性。
優點:提高靈敏度、降低誤診率
缺點:降低特異度、增高漏診率
2) 系列(串聯)試驗:幾個試驗中隻要有一個試驗呈陰性即診斷為陰性,全部陽性才能判為陽性
優點:提高特異度、降低誤診率
缺點:降低靈敏度、增加漏診率
2、選擇患病率高的人群
22、篩檢試驗
概念:通過快速的檢驗、檢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無病的人區分開來。
用途:1)早期發現處于臨床前期或臨床初期的可疑患者,以進行早診斷早治療,提高治愈率或延緩疾病的發展,改善愈後。2)發現某些疾病的高危個體3)流行病學監測4)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篩檢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超重和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宮頸癌、乳腺癌大腸癌、肝癌、鼻咽癌
篩查分類:群體篩查、選擇性篩查
篩查方法:單項篩查、多項篩查
22、醫學統計學
1)醫學統計概念:根據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醫學數據收集、表達和分析的一門應用學科。
2)醫學統計研究對象:具有不确定性的醫學數據
3)醫學統計内容:統計設計(調查設計、實驗設計)、統計描述、統計推斷
23、醫學統計資料的類型
計量資料、計數資料、等級資料
24、醫學統計基本步驟
研究設計、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
統計資料的來源:經常性資料、一時性資料
統計資料的要求:
資料必須完整、正确和及時
要有足夠的數量
注意資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25、總體:是根據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質觀察單位的全體,是同質的所有觀察單位某種變量值的集合。
26、樣本:從總體中随機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觀察單位,其測量值的集合。
27、參數:指總體指标,如總體均數、總體率等
29、 統計量:指樣本指标,如樣本均數、樣本率
29、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差,包括系統誤差和随機測量誤差、抽樣誤差
30、概率與頻率:概率是對總體而言。是某随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數值,常用符号P表示。取值範圍0~1。
頻率是對樣本而言。指一次實驗結果計算得到的樣本率。
小概率事件:P≤0.05或P≤0.01的事件
31、描述集中趨勢的指标:算數均數、中位數、幾何均數
描述離散趨勢的指标:方差與标準差、極差、百分位數、變異系數
32、算數平均數:又稱均數,用表示總體均數,用表示樣本均數。
33、中位數:指一組由小到大排列的觀測值中位次居中的那個觀測值。
34、幾何均數:是描述偏态分布資料的集中趨勢的指标。适用于等比資料和對數正态分布資料。
35、方差及标準差用途:描述對稱分布資料離散趨勢的指标。
36、百分位數的用途: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資料在某百分位置上的水平及确定偏态分布資料醫學參考值範圍。
37、統計表
統計表結構:标題、标目、線條、數字組成。 備注
制表要求:1)标題:概括說明表的内容2)2)标目:用以指明表内數字含義,橫标目為主語,表示被研究對象;縱标目為謂語,表示被研究事物的各項統計指标3)線條:除必需的頂線、底線、标目線以外,應盡量減少其他不必要的線條,不使用豎線、斜線4)數字:阿拉伯數字,準确無誤;同一指标的數字的小數位應一緻,位次對齊。
描述集中趨勢的指标:算數均數、中位數、幾何均數
描述離散趨勢的指标:方差與标準差、極差、百分位數、變異系數
38、統計圖制圖要求
1)根據資料的性質和分析目的,選擇合适的圖形。2)要有标題,位于圖形下方的中央位置3)繪制有坐标軸的圖形,縱、橫要有标目,标注原點、尺度、單位等。縱橫軸的比例以5:7為宜
39、統計推斷:是用樣本信息推斷總體,包括總參數的估計和假設檢驗,它是統計學的核心内容。
40、假設檢驗
概念原理:又稱顯著性檢驗,是統計推斷的核心。通常把需要判斷的總體特征叫做“統計假設”,利用樣本信息判斷假設是否成立的統計方法。
基本步驟:1)建立檢驗假設,确定檢驗水準2)選定檢驗方法,計算檢驗統計量3)确定p值,做出推斷結論。
注意事項:1)檢驗方法的正确選擇:定量資料,兩個獨立樣本均數比較用t檢驗;多個獨立樣本均數用方差分析;配對設計用配對t檢驗;随機區組資料用随機區組設計方差分析。2)結果解釋:差别有統計學意義與無實際意義的關系。p≤0.05稱為差别有統計學意義,p≤0.01稱為差别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七、健康教育學基礎
1、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幹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願采納有利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過程,其目的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2、健康促進
1)概念:是指個人與其家庭、社區和國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勵健康的行為,增強人們改進和處理自身問題的能力。
2)健康促進涉及5個主要活動領域:1)建立促進健康的公共政策2)創造健康支持環境3)增強社區的能力4)發展個人技能5)調整衛生服務方向
3、健康教育與健康管理的區别和聯系
健康教育
健康促進
内涵
有計劃有組織有評價的教育活動和過程
健康監測健康維護以及生活方式管理疾病管理的過程
側重點
知識、信念和行為改變,提高人們的健康素養
健康風險評估、健康危險因素管理、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和素質
對象
個體和群體,側重群體
個體和群體,側重個體
基本步驟
需求評估-計劃制定-幹預實施-評價
信息收集-風險評估-幹預咨詢指導-效果評估
幹預方法
信息傳播、行為幹預
行為幹預、健康和疾病的咨詢與指導、生活方式管理、疾病管理
評價
活動實施、人群參與情況;知識、信念、行為的變化;健康指标的改善
健康相關行為、生活方式的改變;健康指标的改變;健康狀況的提高、病情的改善;疾病或死亡風險的改變
4、知、信、行模式:是知識、信念和行為的簡稱,是認知理論在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衛生保健知識和信息是建立積極、正确的信念與态度,進而改變健康相關行為的基礎,而信念和态度則是行為改變的動力。隻有了解了有關的健康知識,建立起積極、正确的信念與态度,才有可能主動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為,改變危害健康的行為。
5、健康信念模式:1)概念認為信念是人們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基礎,人們如果具有與疾病、健康相關的信念,就會采納健康行為,改變危險行為。2)健康信念模式認為是否采納有利于健康行為與下列因素有關:感知疾病的威脅、感知健康行為的益處和障礙、自我效能、提示因素、社會人口學因素
6、自我效能的概念:指個體對自己組織、執行特定行為并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的主觀判斷。自我效能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來的。自我效能可以通過以下4種途徑産生和提高:自己成功完成過某行為、他人間接的經驗、口頭勸說、情感激發。
7、行為改變的5各階段:行為改變的階段理論,把行為轉變分為5各階段,對于成瘾行為來說,還有第6個階段及終止階段。(1)沒有打算階段;(2)打算階段;(3)準備階段;(4)行動階段;(5)維持階段;(6)終止階段。
8、人際傳播概念:人際傳播也成人際交流,是指人與人之間進行直接信息溝通的以淚交流活動。這類交流主要是通過語言來完成,但也可以通過非語言的方式來進行,如動作、手勢、表情、信号(包括文字和符号)等。人際傳播可以分成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三種形式。
9、人際交流的特點:(1)直接的人際傳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2)就傳播活動中信息的發出者和接受者而言,在同一次人際傳播活動中交流的雙方可以互為傳播者和受傳者;(3)由于人際傳播中的反饋及時,所以雙方的交流也就容易充分;(4)相對大衆而言,人際傳播的信息量比較少;覆蓋的範圍比較小;傳播的速度也比較慢。在一定時限内,人際傳播的信息覆蓋的人群遠不及大衆傳播。(5)在人際傳播活動中,特别是在多級的人際出傳播活動中,信息容易走樣。
10、健康教育設計計劃步驟:1)需求評估2)确定健康教育目标3)制定幹預策略4)制定實施和評價方案
11、健康教育需求評估的主要内容:又稱為健康教育診斷。根據PRECEDE-PROCEED模式,健康教育診斷包括如下内容:(1)社會診斷;(2)流行病學診斷;(3)行為與環境診斷;(4)教育與組織診斷;(5)管理與政策診斷;(6)确定優先項目。
12、行為診斷應遵循的主要程序:(1)區分引起健康問題的行為與非行為因素;(2)區别重要行為與不重要行為;(3)區别高可變性行為一地可變性行為。
13、影響健康相關行為的三個因素:影響健康相關行為的因素分為三大類(1)傾向因素;(2)促成因素;(3)強化因素。
14、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具體目标應遵循的原則:又稱計劃的目标,是對總體目标更加具體的描述用以解釋和說明計劃總目标的具體内涵。包含具體的、量化的、可測量的指标,能夠回答以下問題
1、Who—對誰?
2、What—實現什麼變化(知識、信念、行為、發病率等)?
3、When—在多長時間内實現這種變化?
4、Where—在什麼範圍内實現這種變化?
5、How much—變化程度多大?
根據預期的健康教育項目效果,又可以将集體目标分為健康目标、行為目标、環境與政策目标,以及認知目标四類。
15、健康教育幹預策略的主要方面:(1)教育策略;(2)環境政策;(3)政策策略
16、實施健康教育計劃的主要工作:(1)制定實施的工作時間表;(2)實施的質量控制;(3)組織機構建設;(4)實施人員培訓;(5)設施設備與健康教育材料。
17、健康教育計劃評價的的主要内容:(1)過程評價;(2)效應評價;(3)結局評價。
18、健康教育常見的效果評價方案:5種(1)不設對照組的前後測試(幹預組自身前後比較);(2)非等同比較組設計;(3)随機對照試驗;(4)簡單時間系列設計(無對照組);(5)複核時間系列設計(有對照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