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網友發文感慨道:
“毀掉一個孩子,就不斷地去滿足他,讓他不勞而獲”。
然後,這位網友說了件朋友家孩子的事。
他說道,從初中起,朋友家孩子開始向父母不斷提要求,最開始想要一部手機。
雖然學校不讓帶,但因為同伴們都有,他也想要,于是,父母給孩子買了一部當時最頂配的蘋果手機。
買完手機沒多久,孩子又說要買個u盤,因為初中複習資料多,手機不夠存儲。父母一聽是學習上的事,立馬就買了u盤。
後來上了高中,孩子說要配置一台電腦好查找資料,因為高中有許多問題都要網上查閱資料才行。自然的,父母很快就買了電腦,在家裡牽起了網線。
但結果卻是,孩子晚上睡不着覺,偷偷半夜起來玩遊戲。不經意間父母發現了,孩子卻裝模作樣地看起書來,一看電腦屏幕,遊戲界面都還開着。
如此做法所得到的結果是,孩子連三本都沒有考上,最後走了個專科,在本校升了個本。
好不容易玩到畢業了,孩子工作不到半年說适應不了工作氛圍,竟抑郁了,回家一躺就是一年。
沒有辦法,父母托關系給孩子找了個街道辦事處的臨時工作,家人讓孩子趁着這份工作考個公務員之類的,可考兩年了還沒考上。
最近孩子又喊着讓父母給他買車了……。
唉!這孩子真是什麼都不想做,還什麼都想要。
不過,說來也正常,一個過慣了要啥有啥,不用自己動手就豐衣足食的人,他還需要努力什麼呢?反正一切都有父母幫忙張羅不是?
歸根結底,孩子如今的模樣還是父母造成的。
看到過許多與這位網友類似的家庭教育問題。
父母為了孩子的學習,家務活從不讓孩子沾邊,飯菜做好了端上桌,孩子直接坐下吃就可。
如果孩子的學習上有什麼需要買的,二話不說,說買就買。
孩子若是覺得很多同齡人或者同學都有某一件東西,就他沒有,為了不虧待孩子,父母也會讓孩子如願以償。
父母覺得,隻要孩子好好學習,一切都沒有問題。
可事實會如父母想要的那樣發展嗎?
其實并不會。恰恰與之相反,越是讓孩子一心隻搞好學習,别的什麼都不用關心時,孩子在學習與個性品格方面反倒越是差。
有一位家長就抱怨自己養廢了孩子。
整個暑假裡,每天就是玩遊戲,一玩就到淩晨兩三點,第二天睡到十一二點才起床。
家長說也說不得,罵也罵不得。家務活更是從來不幹,更别說出去打工了。
平時一句話沒有,隻有要錢了才會跟父母說上一聲,不給就抱怨父母太摳門。
可實際情況是什麼?
家裡每個月有房貸車貸要還,父母自己節衣縮食,卻給孩子買蘋果手機,還一個手機買許多個殼。
真的,孩子的問題,很多時候并不是孩子的錯,而是父母做錯了。
孩子也是一個人,有着人性中那些最普遍的本性。
比如,懶惰、好逸惡勞,虛榮心等等,孩子也是有的。
當父母将孩子所有的物質需求都一一滿足,并不用孩子去努力的時候,孩子自然不會懂得父母的辛苦與不容易。
由此,“白眼狼”也常常成了無所事事的孩子的代名詞。
對父母養廢孩子的一點思考身為父母,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其實前人都已遇到過了。
看他人的故事,并從中汲取有益的經驗與教訓。
★父母要有原則和底線
養育孩子,凡事都應該有原則和底線,既不過度寵溺孩子,也不随意放任孩子。
當孩子向父母提出要求,父母需要思考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和必要?如果是非必要的,堅決拒絕。
如果是合理的、必要的,也要讓孩子付出點什麼,通過自己的努力想辦法去達成,切不可常常讓孩子不勞而獲。
★父母要非常了解孩子
《孫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養育孩子和打仗有些類似,此起彼伏。如果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就很容易被孩子牽着走。
孩子随便一個理由,一個說辭,父母極有可能就當真了,然後按照孩子說的去做,特别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
一定要知道,在孩子18歲之前,父母是占主導作用的,萬不可站錯位置。
★學習不是唯一,孩子也要幹活
養育孩子十多年,我認為,讓孩子學會自立才是第一重要的,其次才是學習。
正所謂,先成人,再成才。
成人的第一步就是自立,即生存。自立需要從小培養,首先體現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然後是幫忙幹家務。
孩子為家裡為他人有付出有花心思,就會有成就感、責任感。
隻有這樣,孩子才不至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懂父母辛苦,到最後直接養廢了。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在《愛彌兒》中說道:
“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是的,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不斷地去滿足孩子,讓他不勞而獲,隻會害了孩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