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天地裡,
無拘無束”
點開@張同學 的抖音,絕大多數都和吃有關。比如自己掰苞米做窩頭、煮玉米糊糊吃;或者拿石磨磨出來的豆面做清明烙餅,再洗把小蔥蘸醬吃;又或是叫上二濤、大叔上村子旁邊的山上挖野菜,就着溪水洗幹淨,回到祖輩留下來的老宅一塊包包子,喝點小酒,聊聊下一個視頻咱們再拍點啥。
“現在都不愛去飯店吃飯了,不是不好吃,覺得吃不飽,哪有在家吃得舒服。”張同學說,每隔一兩天,他就和二濤、大叔商量着搓一頓,不管去誰家,三個東北老爺們兒都喜歡自己動手做飯,“我們三個各有所長,二濤主要負責涼菜,大叔是各類炖菜手拿把掐,我專攻炒菜。”
尖椒土豆片、攤雞蛋、醬茄條,是張同學的拿手菜。雖然聽起來簡單、家常,但他自認為還是要下點功夫的:“像攤雞蛋的油得找好七分熱,筷子一夾翻面,不能散,指定是個技術活。”
樸實無華又暗藏玄機的烹饪,某種程度上也是張同學的生活哲學。作為早早當家的農村孩子,他十幾歲就自己學着劈柴、生火、做飯。外出打工以後,雖然吃過天南海北的美食佳肴,但心裡頭始終想着家鄉的點點滴滴。他說:“我最愛吃的是石磨磨出來的豆腐腦、小豆腐,味道和早餐店裡的是天差地别,我一個人能吃一盆。”
在農村,烹饪如同一場不拼時間,不求速成的“修行”。依靠人力的石磨、長在山間林野的野菜、清澈的溪水,當記憶中的味道讓張同學回到家鄉,他又以烹饪的方式将農村記錄得有滋有味,把溫暖帶給更多人。
每逢朋友生日,有人做客這類“重大節日”,張同學就叫上朋友來到老宅。有人帶酒,有人帶菜,有人掌勺。既不用考慮父母老婆孩子,也不想有的沒的,就是盤腿上炕,唠唠閑嗑,一口酒一口菜,幾個人吃得舒坦極了。
無憂無慮,無拘無束。這是外出打拼一圈之後,張同學如今最大的享受。盡管有“翻車”的時候,也不妨礙他們吃得盡興。“比如清明節的烙餅,我其實烙失敗了。好幾個人跟我說要加幾勺白面,其中一個阿姨特别自信,我就聽了她的‘谏言’。結果一下鍋,眼瞅着面發粘,一點也不脆。當時就給我整不會了。”
另一次,張同學和二濤拍磨豆面蒸饅頭的視頻,他倆直到出鍋前才發現:堿放多了,饅頭都是苦哈哈的黃色,但張同學說:“但我看二濤也沒少吃,咣咣一頓造。”
張同學私底下特别實誠跟我們說:“不怪二濤,堿的确大了。”
大半年前,有人說張同學是某大學導演系畢業的研究生,拍過多部影視劇,也有人認為他是靠強大的包裝團隊走紅,然而在無數個普通、真實的視頻裡,張同學隻是用樸實的食材,真誠的烹饪傳遞自己對生活全方位的熱愛。一有機會,他們也希望将農村的風土人情展現給更多人。前兩天,他們就在一場烹饪大賽上帶來了一頓地地道道的酸菜炖血腸。張同學說,不論在哪,能和朋友聚在一起吃點飯、喝點酒就是他最享受的事情。
參加烹饪大賽,張同學和大叔、二濤也秀了一把東北家常料理:酸菜白肉
“用心的烹饪,
才能給人以愉悅”
看過@cici888 的家宴 ,才見識到家宴的“天花闆”是什麼樣。一邊是堪稱頂級食材的澳龍、特大帝王蟹,一邊是社會名流、老牌港星出席。或許對于很多人來說,光是處理這樣的食材就感到壓力滿滿,更不用提還要面對諸多明星好友,對于cici而言,家宴就意味着最頂級的招待規格,必須用心對待每種食材,才能讓每個朋友感到滿足、愉悅。
當然,烹饪沒有捷徑,每個大廚都是從小白走來的。cici也不是天生就精通烹饪,她回憶起自己的第一頓飯是煮湯圓,她說:“當時年紀很小,沒有把心思都放在煮鍋上,結果湯圓外面煮糊,裡面的餡也沒熟,做第二鍋的時候又忘記換水,記得母親把我罵得好慘。”
這之後,cici花了不少時間精進烹饪技術,不過把飯菜做熟隻是第一步。那段時期,她常常把烹饪當成完成任務,以為隻要把菜煮熟,飯蒸好就可以了,但她越來越意識到:烹饪不僅是口味上的滿足,更是一次時光上的陪伴。
cici的朋友來她家吃大餐
以家宴為紐帶,cici與朋友們聚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多,關系也變得越來越近。cici說:“迄今為止,參加過我的家宴的朋友都覺得特别愉悅,因為我每次都很用心。”比如她會提前問清楚食客的喜好,有沒有過敏,能不能吃辣,以此安排烹饪的順序,像焖菜就在電飯鍋裡焖好、切好需要爆炒的食材,這樣在招待的過程中每道菜既能熱熱乎乎地端到客人面前,也不會打斷用餐的節奏。
烹饪,就是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體現在每餐飯上。即便是常來吃飯的朋友,cici也盡量做到每一道菜不重樣,每一次家宴都能帶來新意。烹饪之外,她也會專門設計擺盤、裝飾,讓自己的家宴既能達到米其林星級餐廳的舒适,也能擁有家的溫馨。
最近舉辦的一場中國烹饪達人邀請賽上,cici也别出心裁地用黑金鮑呈現了一道“福祿雙全”
烹饪,就像充滿創造力的魔術表演,在廚房的舞台上,演繹着屬于cici自己的故事,也帶給她和朋友們意想不到的生活樂趣。得益于各類智能廚電的出現,cici與朋友們會用蒸烤一體機互相“切磋”,交流各自的使用心得,更讓家宴變得充滿趣味。cici告訴我們:看到客人吃得開心,自己也會開心,烹饪的樂趣也許是無窮的。
烹饪,
是每個人都能創造的樂趣
酸甜苦辣,煎炒烹炸,中國人不僅尊重食物的來之不易,更懂得用美食慰藉心靈的道理,兩者相互呼應,讓烹饪賦予生活滋味。
世上或許沒有一個能令所有人滿意的美食,也不存在兩道完全相同的菜。面對同一種食材,同一批調料,每個人也會根據自己固有的口味、習慣烹調出不同的料理。雖然風格不同,口味有别,但帶給食客的樂趣卻不少。
5月10日,老闆電器就邀請九位烹饪達人和以評委身份出席的“舅舅”王耀慶,一同參與第一屆“中國烹饪達人邀請賽”,在一個小時的時間内根據家鄉的顔色做出一道代表性的美食。随着一聲令下,現場各路好手紛紛出手,在各自的“舞台”上比劃起來。
烹饪達人帶來的作品裡,每一道菜都是一個故事。除了前面提到的張同學和cici,還有各路烹饪好手參與其中。山西小夥@安秋金 用一道驚豔四座的九香脆皮牛征服了全場評委,@肥豬豬的日常 、@真探唐仁傑 、@九月(江尋千) 則分别用油爆海螺、腐乳燒肉、黑松露煎帶子表現家鄉的風味,沒有按常理出牌的@噗噗叽叽 和@小宇菇菇 則帶來了焗生蚝和蘇州米糕,當然也有一不小心帶錯腌料,現場“翻車”的@廚房曆險記 。
他們有的一路攜帶家鄉的味道,有的用“中西合璧”的技藝揮灑創意,也有人把獨屬于自己的故事埋藏在菜肴裡,等着被品味、被發現。各異的食材,不同的溫度,缤紛的色彩,卻都融彙成一道道口味獨特、治愈人心的美食。
中國烹饪達人邀請賽現場上,@安秋金 的烹饪瞬間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身處後疫情時代的我們不會不懂得這個道理。面對不确定性激增的背景、焦慮與壓力并存的環境,烹饪或許是人們減輕壓力,撫慰自己的絕佳方式。在網上,在朋友圈裡,越來越多人開始下廚,用美食記錄生活,收獲來之不易的甯靜與溫暖。
過去幾年,老闆電器一直在通過種種手段探索烹饪背後的價值。一部微電影《家宴》以春節團圓飯為背景,用熟悉的家常菜,串聯起父子兩代人的親情,讓誤解、代溝、隔閡、分歧全部消融于烹饪的溫度之中;在速食、外賣盛行的當下,老闆電器還以“守護瀕危失傳菜”為主題,尋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下,與萬千網友一起找回記憶中的味道;老闆電器在研究烹饪的過程中還發現,烹饪的知識與經驗,與下一代的教育密不可分,圍繞中小學生展開食育教育,不僅能将科學的食育觀念傳遞給更多中國家庭,也能讓中國烹饪文化在傳承中不斷發展。
老闆電器賀歲微電影《家宴》海報
從古至今,烹饪在文化傳承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一道菜經由數代人的改良、完善,既保留精華的風味,也不斷融入新的元素。特别是數字化、智能化科技的運用,更讓博大精深的中式烹饪變得更加“平易近人”。
在老闆電器看來,“現代人不愛做飯”原本就是一個僞命題,從這次烹饪大賽的選手與網友身上,對烹饪的熱愛已經成為年輕一代的重要标簽。
不願意下廚的人不是不想做飯,而是不知道怎麼做,不知道從何學起。為了讓更多人喜歡烹饪、愛上烹饪,老闆電器選擇用數字化、智能化的科技廚電産品降低烹饪的門檻,比如可以用烹饪曲線還原每道菜的制作過程,也能随時随地記錄烹饪瞬間,讓廚房“小白”也能擁有走進廚房的底氣。
時至今日,烹饪創造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昔日的炒鍋竈台,到今天的數字化烹饪,烹饪成為一場最貼近生活的創造;烹饪似乎又始終沒有變,彌漫的煙火氣下,是人與自己,與家人,與生活達成的“和解”,它無關金錢與地位,卻能在一蔬一飯間給予身心的治愈;它無關贊美與承諾,卻将千言萬語都濃縮在熟悉的味道中,與家人、愛人、朋友一起分享,它不分食材與技術的高下,能讓食客感到愉悅的便是成功,不論張同學的“粗犷”還是cici的“奢華”,抑或是第一次下廚的新手,烹饪是每個人都能創造的樂趣,它可以增加生活的溫度,也能抹平生活的不易。
也許沒有人可以左右未來的生活,也無法預測以後的坎坷,但不論遇到喜事還是難題,經曆了悲傷還是興奮,你永遠可以選擇走進廚房,用烹饪與自己和解。
策劃丨三聯.CREATIVE
微信編輯丨王昊天
設計排版丨王昕
作者丨王鐵砣
圖片來源丨 老闆電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