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直是後世人景仰的對象,他常常被後人供奉于廟堂之上,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是聖人 ,是高呼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一生摯友;是”一箪食,一瓢飲,不改其樂“的鶴發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遜學者。他是平 凡人,又是如此偉大。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 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孫,畏懼宋大夫華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魯國。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于諸侯。纥 于顔氏女野合生孔子。”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身處亂世卻能夠堅持踐行自己的主張,孔子的精神和勇氣實在是令人佩服。古來聖賢皆寂寞,他 們異于常人之處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悶,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窮途末路,也要堅持把“仁”推行到底。
趣曆史官方qulilshi_v5
孔子生于禮崩樂壞的年代,他為了讓更多的窮人孩子能夠讀書,在年輕的時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學,廣招學徒,一時之間竟也譽滿鄉裡,成為德高望 重的萬世之師。春秋戰國時期,國家間戰亂連連國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生存的第一條件是食物,糧食對于戰亂中的人民 是極其珍貴的,連飯都吃不起何談國家政治。因此,肉對孔子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學生,學費就是“束修”,也就是肉幹。要知 道在物質極度匮乏的春秋戰國,能吃到粗茶淡飯已經很不錯了,能吃到魚、肉更是難上加難。既然如此,又是什麼原因讓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
據《論語》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齊國,聽到舜的音樂“韶” ,三月不知肉味。這裡并不是說,孔子失去了味覺和嗅覺 ,更不是他三個月不知道肉放在哪裡,找不到肉吃,以緻不知道肉的味道。而是說孔子他聽到舜的這首音樂以後,他的思想就定在無邪這個境界, 他在這個境界定了多久呢?三個月。整個身體,很長一段時間都被韶樂所帶來的愉悅和回味所占據萦繞,他可能會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聯翩, 也可能就是發呆,什麼想不起來,但身心是舒坦的、甯靜的、甜美的,感到極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所以當時的齊國人 都非常敬佩孔子,有如此之高的音樂修養,後人常用“盡善盡美”和“三月不知肉味”來評論孔子向苌弘請教和癡迷于韶樂的這段佳話。
《戰國策》中甘羅一句項橐“七歲為孔子師”,語焉不詳,為後世人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間。據說他和孔子之間發生了“車讓城”與“城讓車”之辯 、“落鋤之數”與“落蹄之數”之辯、“沉浮”之辯,都以孔子失敗告終。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項橐(前494—482)是春秋時莒國人。現在的山東省日照市,據說就是項橐的家鄉。關于項橐的身世,一般有兩種說法。據說項氏家族的老祖宗叫 姬叔度,其封地在項。姬叔度後代項超生項橐等兒子,這是富家子弟出身的項橐。還有一個說法,父親和母親魏氏都是普通農民,他的母親在上山 砍柴的路上生下了他。不管哪種說法都不能确定項橐的身世,他的一切又歸于一個謎。他與孔子“車讓城”與“城讓車”之辯、“落鋤之數”與“ 落蹄之數”之辯、“沉浮”之辯,到最後都變成了一個傳說,關于他的事迹又成為了一個千古之謎。
遺憾的是,天資聰穎的項橐12歲便夭折,有人說他是被孔子的學生所殺,也有人說是被諸侯所殺,他的人連同他的事迹都消逝在曆史的長河裡,給 後人留下了無盡的猜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