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事而懼成語?“發飙”或“發飚”,或作“發镖”,是近幾年出現頻度較高的詞,有人稱之為“網絡紅詞”,對其解釋也五花八門:“潛力突然間爆發出來”“猛烈的風開始了”等等其實它跟“飙、飚、标”沒得關系,早間作“發标”,也跟“标”冇得半毛錢關系,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臨事而懼成語?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發飙”或“發飚”,或作“發镖”,是近幾年出現頻度較高的詞,有人稱之為“網絡紅詞”,對其解釋也五花八門:“潛力突然間爆發出來”“猛烈的風開始了”等等。其實它跟“飙、飚、标”沒得關系,早間作“發标”,也跟“标”冇得半毛錢關系。
一、放潑
記得在大學讀書期間,同室的高思新先生經常笑話我說的一個詞是“拌蠻”。“拌蠻”是典型的川東話。
【拌蠻】西南官話,四川東部。(1)你啷個不講理,興~呢?(2)蠻幹,用笨辦法:這個盒盒我打不開,隻有~,把它砸爛啰。
拌蠻的人就叫“拌蠻将/匠”。川東也說“橫hún拌蠻”“拌橫hún”“扯橫hún筋”“說橫hún話”,橫蠻不講理,自然也就是“拌橫/蠻将/匠”了。
跟“拌蠻”近似的是“放潑”。
【放潑】撒潑;蠻不講理
你這小孩子家就學得~那。(元王晔《桃花女》第二折)
你這個猴子,還是這等~!(西遊記第十七回)
茶壺的碎瓷片散在地上,仰着死白色的破臉,像是十分委屈,又像是撒賴~的神氣。(茅盾《動搖》一)
放潑的“放”,可能關聯“甹”。
【甹】《說文·丂部》:“一曰俠也。三輔謂輕财者曰~。”段玉裁注:“今人謂輕生曰~命,即此~字。”普丁切,平青滂。耕部。
也就是而今“拼命”之“拼”。
二、發标 發飙 發飚 發镖
先前寫作“發标”。
【發标】耍威風;發脾氣。吳語,上海。江蘇蘇州。《老殘遊記》第九回:“即如朝廷裡做官的人,無論為了什麼難,受了什麼氣,隻是回家來對着老婆孩子發~,在外邊絕不敢發半句硬話。《九尾龜》第三一回:“無奈那些瘟生曲辮子的客人……動不動要~吃醋,鬧得一塌糊塗。”浙江紹興。魯迅《集外集》:“看客在戲台下喝倒采,食客在膳堂裡~,伶人廚子,無嘴可開,隻能怪自己沒本領。”
近來多作“發飙”或“發飚”“發镖”:
【發飙】指不應有的怒火,失去理智地發洩出來。多用于貶義。
“發”發動,啟動,開始的意思;“飙”猛烈的風,激烈的風;組合指“猛烈的風開始了”,通常是指某人開始憤怒。(360百科;百度百科)
又作:“發镖”“發飚”,形容極度生氣,或是潛力突然間爆發出來。源自周星馳<<唐伯虎點秋香>>:你再不把畫拿出來,我就要發飚了!(同上)
360百科、百度百科以“飙,猛烈的風”的說法來解釋“發飙”,可能是上了“飙”的當。我們認為,“飙”是個記音字,“飙”應該與“怒”義詞有關,即“脾氣”的“脾”(奰)那一系。
【嗙】《廣韻·庚韻》:“喝聲。”《玉篇·口部》:“诃聲也。”《集韻·庚韻》:“叱也。”甫盲切,平庚幫陽部。
【評】《慧琳音義》卷五十四“評諄”注引《古今正字》:“诃也。”
【嘣】叱責。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你好快樂,還嘣我呢。”
【憤】
【忿】
【贲】《禮記·樂記》“而虎~之士說劍也”鄭玄注:“~,憤怒也。”
【勃】《莊子·外物》“則婦姑勃蹊”陸德明釋文:“勃,争也。”【嚗】《集韻·覺韻》:“嚗,怒聲。”北角切,入覺幫。藥部。
【(口發)】《改倂四聲篇海·口部》引《龍龛手鑒》:“呵也。”《篇海類編》普活切。
“镖、标、飙、飚”當源于“勃、嚗、(口發)”(嗙→憤→嚗)。
三、拌蠻
【拌蠻】“大老少,二老少,三老少,飯煮好了!”當媽的喊道。
如果無人承應,當媽的就回會再喊道:
大拌蠻,二拌蠻,三拌蠻,脹包了(或種肚子了)!
這是廣安一帶的常見說法。一般作“拌蠻”,李元烈先生作“辦摱”:
【辦摱】本指因故擊打謂≈。實指行事粗魯。●摱mán:擊;打。——重慶方言辭典
其實“拌蠻”也就是“放蠻”、耍橫:
何守義聽她這樣說,就搶上前一步,抓住她的兩隻胳膊,準備~。(歐陽山《苦鬥》四二)
湖南方言說“霸蠻”“橫霸蠻”“蠻絆筋”(川渝一般作“蠻拌筋”),或寫作“巴蠻”“橫巴蠻”。有解釋雲:
【霸蠻】【巴蠻】有兩個語義:
1.一般語義:霸道蠻橫,蠻不講理,做法惡劣。
強調式是“橫霸蠻”,湖南方言用此語表達憤怒批評某人的霸道。
2.湖南方言:表示執拗的“巴(ba)蠻”或“拌(ban)蠻”語的誤寫,其“霸”字誤解嚴重。
語義:指執拗即高度執着,粘住(巴着)目标不放手;因為認死理、不靈活,有時也指遇事不講理、一條道走到黑。勸導語“莫巴蠻”或“莫拌蠻”指莫勉強、要量力而行、依理而行。
長沙周圍方言讀作“巴(ba)蠻”,湘中、湘西南、湘南的方言讀作“拌(ban)蠻”。
1)“巴(ba)蠻”:粘住目标不放手,其中的“巴”是粘住、執着、巴着不動(不是霸着不動)。
2)“拌(ban)蠻”:湖南方言裡“拌”也表示努力運作、用力運作,如“拌紅磚”的“拌”就是這個意思。(360百科)
或雲:拌蠻、霸蠻、巴蠻跟“巴蔓子”有關。巴蔓子甯可自刎其頭也不給城池就是“拌蠻”。此乃民間的打胡亂說,不值一駁。重慶市九龍坡區巴國城大門聯雲:“重鎮天開巴子國;上卿禮遇楚王城”(範國明集趙熙詩句;何承玖〔草不黃〕對句)就是說的巴蔓子“自刎其頭”之事的;“将軍亭”有牛翁(楊鐘岫。1922~2017)先生“借兵平亂原憂國;護土賠情忍斷頭”一聯,“忍,以義斷也。”(《國語·晉語六》“以忍去過”韋昭注)。“上卿禮遇楚王城”、“以義斷頭”,斷不是“拌蠻匠”之流!
很顯然,“巴蠻”之“巴”是“粘住、執着”“巴着不動”是“就詞釋義”——古人有“死于句下”的說法,這是“死于字下”。實際上“放蠻、放潑”與“拌蠻、霸蠻、巴蠻、發飙”等,是一個組系:放蠻→拌蠻 發飙→霸蠻 巴蠻 發飙。“蠻”古代是重唇音[b-],而今福建漳平、台灣(閩語)“蠻皮”(調皮,頑皮)之“蠻”仍念[ban]。閩語、客話、吳語區“蠻”音[m-]的地方,還有後鼻韻,如廣東海康(閩語。蠻皮),福建福州、閩侯洋裡、福安、甯德、古田、莆田(閩語。“蠻笑”:玩笑)福建明溪(客話。“蠻瓜”:絲瓜)、浙江麗水(吳語。“蠻”,頑皮;好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