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睿:
《我讀感知論》随想錄(51)
認知存在與感知存在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有統一的存在方式嗎?雖然這兩大主義像水火一樣長期對立,在哲學界中并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但是它們都有一個默認的原則,存在就是在認知。存在就是在認知,誰在認知?我,我就是有精神的人。唯物主義認為存在與我認知無關,我不認知,存在依然存在;唯心主義認為存在就是我的認知,我認知就存在,不認知就不存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可以看成人認知運動的正反兩面,這個認知運動是從原有的感知運動衍化出來的。認知運動正向運行是物,反向運行是心。認知就是精神意識的本質,在精神意識中,唯物觀和唯心觀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有唯物必有唯心,有唯心必有唯物。
為什麼說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存在方式都是“在認知”?站在認知的角度要想認識存在必須要有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參照體。唯物主義把存在定為物的存在,但是存在不止是物質,還有意識,因此就出現與之相反的,心的存在。這兩大主義都不能自圓其說,其實是因為它們的存在都離不開對方。這個道理就像好和壞一樣,人要想認識好,就得知道什麼是壞;人要想認識壞,就得知道什麼是好。好的存在離不開壞的存在去證明,物的存在離不開心的存在去證明。一個硬币有正反兩面,人不可能隻要正面不要反面。存在的一面是物質,一面是意識,在存在中物質和意識從來都沒有分開,人主觀的将物質和意識分開,并将存在定為物質的或意識的,讓自己長期處于割裂的存在環境中,這是人的愚昧和無知。
“在感知”來源于非感知,或者說盡頭是非感知,非感知無法被感知。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在認知”來源于不可知,或者說盡頭是不可知,不可知無法被認知。感知和非感知是同一存在的正反兩面,認知和不可知也是同一存在的正反兩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存在都是源于不可知,不管是客觀還是上帝,認知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不可知。關于不可知能否被認知,又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不可知可認知,一種認為不可知不可認知。認為不可知可認知的就意味着認知無界限,存在無界限。但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可知與不可知是兩對相反的概念,可知意味着可以認知,不可知意味着不可認知。
有永遠不可知的嗎?邏輯上肯定有,非感知就是永遠不可知。我們是在認識不可知嗎?這裡的不可知有兩層意思,一是可知的不可知,二是不可知的不可知。我們隻能認識可知的不可知,不能認識不可知的不可知。我們其實把不可知給混淆了,難怪我們不知道世界到底是可知還是不可知的。用感知與非感知區分就很好明白可知與不可知的關系,感知中的存在可以知,非感知中的存在不可以知。不可知可以分為暫不可知和永不可知,感知内即暫不可知,感知外即永不可知。我們一直在感知内變不可知為可知,也就是說我們一直都是在認識自己的感知,感知以外的存在即非感知存在永遠不可知,也永遠不可認識,非感知從字面上就是感知者無法窺探的禁地。
認知存在和感知存在有什麼區别?認知屬于感知,感知不屬于認知,認知隻是感知中知的意義與目的,感知中感的意義與目的被人無情的給弄丢了。人主觀的把感知與認知歸于近義詞實屬人的疏忽和大意。以認知為中心和以感知為中心是兩個時代的劃分,前一階段可以叫認知文明,後一階段可以叫感知文明,認知文明就是精神文明或物質文明。存在為什麼不可知?存在就是在感知,感是存在本身,知是存在觀念,最簡單的存在就是一些感覺,人把存在本身“感”的意義與目的給弄丢了,所以存在就是不可知。人其實不知道自己一直是變感為知,人隻能變感為知,人的存在從來都沒有脫離過感,可以說無感就無存在,知是在感的基礎上形成的。
人始終找不到的存在本體,存在本源就是“感”,感就是存在。然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建立在與感無關的存在上,客觀和上帝都是人認知的結果,并不是人感知的結果。認知的隻能是感,人無法在感以外進行認知,所以以往認知到的一切都隻是感的一部分,人忽略了感本身的存在地位,但感本身的存在地位不是客觀和上帝能夠代替的。存在以感為基礎,同時也以感為本理。人隻看到了由感到知,由低到高的存在,人沒有深刻認識到感對知的約束,無感就無知。感的信息是低的,但同時感的範圍是寬的;知的信息是高的,但同時知的範圍是窄的。
認知的意義與目的是從無到有,感知的意義與目的是無中生有。人的一生為的不是從無到有,而是無中生有。(接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