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物聯網之阿裡雲教程

物聯網之阿裡雲教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00:16:44

餐桌上人人都愛的金華火腿,最佳原料來自金華的兩頭烏豬。作為當地農業的支柱之一,養豬産業在金華風光無限,不過最近幾年,随着農村經濟飛速發展,大量豬糞和污水的直接排放,讓當地環境很受傷,河道臭氣彌漫,蚊蠅肆虐的場景随處可見。為此,借着“富民強縣”的東風,金華金東區走上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道路,成為全省生态養豬的标杆。

以環境承載力為杠杆,金東區畜牧業區域布局與産業結構兩個加減法已呈現出産業轉型升級的曙光。而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金東區大堰河農牧場的農場主金新振,還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等互聯網思維,使用了一套叫做育肥豬智能工作站的智能養豬系統,嘗試改變傳統農業。改變給這位養豬快30年的農場主帶來了什麼?金新振算了本賬,飼養員從15個變成了4個,每頭豬的利潤比之前多了上百元。“克強總理不是提出互聯網 嗎?我的智能養豬,就是往這條路子走的。”他說。

曾經同行覺得不可思議 如今每周有人參觀學習

金新振的農牧場,位于金華東北面20公裡的金東區傅村鎮。而杭金衢高速金東段北側,就是馬雲占地1500畝的“菜鳥物流”第一巢。不僅如此,傅村鎮還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明初開國文臣宋濂、現代詩壇泰鬥艾青,都是傅村鎮人。其中,艾青的那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就出自1953年回鄉省親時的感懷之作《雙尖山》。而這座可以算作傅村鎮“母親山”的雙尖山,正是浙江的陸地中心點。

“我在你右手邊,你看到我了嗎?”約好碰頭地點,不一會,金新振的黑色奔馳車就開到鎮中心。“快上車吧。你看,那裡就是雙尖山,我的農牧場在山腳下。”頭發蓬松,穿着打扮不修邊幅,這位奔馳車的車主,就是金新振,大堰河農牧場的主人。“這輛車買了兩年多了,之前養豬賺了點錢。不過我們這裡養豬農戶,不少都開上奔馳車啦,嘿嘿。我養豬快30年了,大家都叫我老金。”老金說。

老金是傅村鎮人,他的母親是養豬的散戶,養了一輩子豬。從小到大,老金少不了和“二師兄”打交道。用現在的話說,高中還沒畢業,老金就給自己做好了職業規劃——養豬。“小時候家裡條件差,我媽就在廚房邊養一兩頭豬,一頭能賺一兩千塊,這就是家裡最大的收入了。”老金覺得,養豬什麼都好,也對豬産生了感情,于是就決定接過母親的事業。

因為資金有限,老金的農牧場在傅村鎮内遷了又遷,幾年前才落戶到現在的這塊地方。養了快30年的豬,無論是豬的生活習性,還是養豬的訣竅門道,老金了如指掌。“最早的時候,國内都是散戶為主,放牧型的養豬。大概80年代末,中國從西方引進集約化養豬,類似工廠化豬場。”老金回憶起往事,“其實豬是群居動物,把它們關起來,是剝奪了權利。就像關禁閉一樣,沒運動沒朋友,吃喝拉撒就在這塊地方,心情煩躁,怎麼可能産生好肉?”豬的心情和肉質真的有關系?“怎麼沒關系?這裡面的關系大了。心情好,長得好,它的抵抗力增強,自然就沒病了。”老金口中的這種養殖方式,就叫做集約型養豬,是國内目前較為主流的養豬模式。怎麼養?從小豬仔,到能出欄這近一年時間裡,大約十多頭豬,一生都擠在面積為10㎡的豬圈内,吃喝拉撒都在一起。“豬不是這麼養的。”老金說。

說話間,老金點開手機中的“飛豬”APP,養殖概況、群體生長、飼料消耗、舍内環境等四大類,料肉比、采食次數、出欄預測全程消耗、平均體重等專業數據一應俱全,四個豬舍各個角落的監控視頻也清晰顯示在手機上。例如豬的體重、健康程度、身份等信息,都通過豬耳朵上的電子标簽,在不經意間完成。

“三年以前,我要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沒人相信,同行感覺不可思議,說養豬不是這麼養的,花那麼多錢幹嘛。”老金是一個擅于接受新鮮事物的人,從國外得到相關信息,并了解養殖模式後,他提出了用物聯網養豬的概念。如今,在金華養殖圈内小有名氣後,每周來老金農場參觀的農戶也不少。

物聯網之阿裡雲教程(用物聯網雲計算養豬)1

“二師兄”能快樂生活 老金動動手指發家緻富

豬是如何“配合”育肥豬智能工作站的工作的?老金把浙江在線記者領到4号豬舍,指着豬舍裡藍色的裝置說,“這是核心技術,叫做智能分欄,是給豬做體檢的。地下的地磅,能稱豬的體重,多少重的豬吃多少飼料,它會有判斷,傳感器會測量豬的體溫,發燒的會歸為一類,單獨開小竈。”話音未落,一頭豬走進智能分欄裝置中,門随即關上。幾秒鐘後,左側一道門打開,它順勢走進了“食堂”,來到料塔下進食。這樣的門,一共有三道,分别通向三個“食堂”。農牧場主可以根據豬的不同體态特征,設定不同的“開門密碼”,而門後則放置三個“營養套餐”,供豬享用。據老金介紹,這套子系統叫做豬體重調節系統,能檢測豬的身體狀态,并擁有自動投食、計算料肉比(每公斤飼料漲多少肉)等功能。

另一套子系統是豬舍環境調節系統,它同樣颠覆了傳統的養豬模式。豬舍中央,一串香煙大小的監控探頭,監測着舍内的溫度、濕度、空氣成分等。“比如氨氣濃度高,工作人員就可以通過系統控制,加大通風量,來降低二氧化碳濃度,這要是放在幾十年前,簡直難以置信。”像二氧化碳、硫化氫、氨氣的檢測,是為了掌握氣體濃度,這幾類氣體濃度超過一定标準時,豬就受不了,甚至會中毒倒地。值得一提的是,以上這些子系統的信息,都會傳給控制系統的電腦,經過分析後,再将數據傳到老金的手機上。于是,也就出現了文章最開始的那個場景。

按老金的話說,這座500㎡的豬舍,可以定義成了一個開放的小區,而這個小區被分割成不同的開間,分别可以理解成“起居室”、“食堂”、“衛生間”、“娛樂嬉戲區”、“隔離區”等不同功能區。400多頭豬,可以在500㎡的豬舍自由“撒歡”,而不是像集約型養殖一樣,從出生到被屠宰場拉走,都和十個“小夥伴”呆在10㎡的小欄裡。

有了這套系統,老金養豬的人力成本節約不少。老金說,按傳統辦法,一個飼養員能養500頭到1000頭豬。老金的飼養員,一人能養4000頭豬,多的話一萬頭都能養。此前同樣規模的農牧場,老金要雇傭15個飼養員,現在隻要4個。

此外,老金的豬舍,和臭氣熏天的傳統豬舍形象,完全搭不上邊。繞到豬舍的另一端,一排塑料管從豬舍穿牆而過,穿入地下。清掃豬舍是最耗費人力的,老金的農牧場采用離地高床飼養和水泡糞工藝,不需人工打掃,全漏糞設施就像在每個豬舍下安裝了個抽水馬桶,達到一定量就自動排到專門的設備中,制造沼氣、沼液等方便循環利用,豬舍裡不會有糞便殘留。

“我媽媽70多歲了,她不懂,認為養豬不該這麼養,少養一點,把豬養好了就行,我告訴她,以前的養法已經跟不上形勢了。”老金說。

物聯網之阿裡雲教程(用物聯網雲計算養豬)2

給豬帶上“智能手環” 遠程控制能把豬當寵物養

2012年5月研發系統,2013年10月開始試驗,2014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半年多時間,老金已經嘗到了物聯網、雲計算給他帶來的甜頭。可以預見的是,當越來越多的農牧場使用這套智能系統後,養豬背後大數據的作用将更為讓人驚歎。

物聯網之阿裡雲教程(用物聯網雲計算養豬)3

“如果浙江省内有100個點實用智能系統,就可以知道豬什麼時候出欄,對于豬肉價格漲跌,可能就是一個風向标。”老金的說法并非天方夜譚,如果省内各養殖場的存欄豬總量多了,為了控制供求關系,養殖戶可以讓豬早點出欄,反之則多在自己手裡養一會,等供求關系趨于穩定再讓豬出欄。掌握這些信息,就能減少養殖戶的損失。當然,這些想法要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

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事情說到這裡,你一定對老金使用物聯網、雲計算的養豬法豎起大拇指,但這還不是老金養豬事業創新的終點。從曾經的“多養豬”,到如今的“養好豬”,老金的想法,是要讓老百姓“吃好肉”。

“活體實驗什麼時候再做啊?”老金口中的活體實驗,是他們的新産品,目标是給豬體内打入芯片,記錄它的全部生長過程。為此,老金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就像年輕人帶智能手環,檢測各種數據一樣,我們也給豬帶上“手環”,動态監測豬的體溫、體重等信息,并記錄下來。根據老金的設想,品牌肉是他打開銷售渠道的利器。簡而言之,就是讓消費者有追溯豬肉的環節。“老百姓買了我的豬肉,掃描一下二維碼,通過手機就能看到這頭豬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數據,你甚至還能看它的視頻,這樣消費者就會很放心,知道這塊肉是放心肉。”老金說。

除了品牌肉,老金還有“認領”和“認養”兩個好點子。“如果你認領一頭豬,每天豬吃什麼,你來決定,什麼時候洗澡,你來選擇,身體狀況怎麼樣,你實時掌握數據。還能24小時實時看監控視頻,觀察你養的豬。如果這麼做,你覺得怎麼樣?”老金的想法,就是把豬當寵物養。如果認養可行,老金認為認購這條路同樣走得通。“單位發年貨,或者幾個親朋好友,幾個人合起來訂一頭豬,我們拉到屠宰廠宰殺,根據豬身上不同部分切好打包,完成物流配送環節。”根據老金的計劃,他的這三種産品,将在今年年中推出,“目前技術都成熟了,還在調試階段,我們要争取趕上今年的雙十一。”

如今的創業圈,小米董事長雷軍的那句“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成為名言。有意思的是,老金手機上那款APP的Logo,就是一隻飛豬的剪影。“如果幾年前,你告訴我養豬還能這樣,我肯定不敢想。現在,世界正在改變我,我也要改變我們金華的傳統農業,讓金華豬‘飛’起來。”老金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