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創作是一件極其艱苦的事情,不僅要耗費作者很多心血,而且還不一定能得到人們的認可。古詩詞的創作需要知識積累和生活感受,有時詩人雖然具有好的立意和題材,但如何選詞造句卻是一個難題,更何況還要符合格律要求,實屬不易。
杜甫是盛唐傑出詩人,他一生創作了很多精品之作,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和贊賞。他的作品并非一氣呵成,經常需要反複地吟誦和琢磨,甚至茶不思飯不想,隻為吟出一篇佳作。下面分享杜甫的兩首五律,煉字精準,虛實難辨,展現出詩聖深厚的文學功底。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力疾坐清曉,來時悲早春。
轉添愁伴客,更覺老随人。
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
望鄉應未已,四海尚風塵。
唐肅宗上元二年,杜甫已至知天命之年,他此時不再關心名利和仕途,隻希望自己可以過上穩定的日子,也期待各地的硝煙早點平息,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這時他的詩友李都督寫了一首《早春》,詩人讀後感懷,便寫了這首酬答詩。
時值早春,詩人因為身體不适,一直宅在家裡,已經有多日沒有出門散步了。接到來信,老杜扶病強起,這才知道春日來臨,心中忽然湧起一種莫名的悲愁。一個“力”字,抒寫了作者勉力起身,表明其身體羸弱;一個“悲”字,又闡述了其心境悲涼,可見此時的詩聖已經身心俱疲。
接下來就進一步描寫悲情,春日麗景,作者卻無法出門觀賞,心中愁悶。他又想起老之将至,身邊伴客稀少,朋友們似乎也将自己忘記了。“轉添、更覺”,都真切地描述了作者内心無法排遣的憂慮。
頸聯煉字精準,“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這兩句看似平淡,桃花嫩紅、新柳青碧,都是初春時很普遍的景象,就連小學生寫作文時都經常提到。
但是“入、歸”二字,盡顯作者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态度,色彩鮮明,并采用拟人手法,既展現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又體現出春意盎然的景象,一定花費了詩人很多時間去推敲。
結尾兩句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思鄉情感,也彰顯出詩聖心系百姓的博大襟懷。全文雖然隻着一個“悲”字,但“四海風塵、望鄉未已”,以及“愁伴客、老随人”,都細膩地刻畫出老杜傷春歎老、和歸鄉無計的愁情。
中宵
西閣百尋餘,中宵步绮疏。
飛星過水白,落月動沙虛。
擇木知幽鳥,潛波想巨魚。
親朋滿天地,兵甲少來書。
這首詩創作于大曆元年,此時杜甫已經54歲了,距他離世也就隻有三四年的時間了。作者流落在夔州西閣,因為心事重重,經常夜不能寐。中宵就是半夜,作者輾轉不眠,于是幹脆起身走出戶外。
首句介紹周圍的景觀,西閣高達百尋,巍峨聳立在江邊。詩人一邊在窗下徘徊,一邊遠望江景,這兩句展現了詩人寓居他鄉時郁悶之情。尋,是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百尋是一種誇張的描寫。绮疏,是指雕花的窗戶。
颔聯精于煉字,描繪遠處的物體,“飛星過水白,落月動沙虛。” 流星滑過水面,發出銀色的光芒;月亮沉落沙灘,顯得朦胧虛幻。“過、動”二字,是句中的詩眼,将靜态的畫面描繪得充滿靈動之感,一個是在迅疾中攝取影像,一個是從虛無中描繪神韻。“飛、白”二字,又從速度和顔色兩方面進行描述,可謂極其生動。
頸聯抒寫近處的場景,“擇木知幽鳥,潛波想巨魚。”茂密幽靜的樹林,吸引着鳥兒在此栖息;水波不興,暗流湧動,也令人可以想象,其中一定隐藏着大魚。其實半夜裡光線黯淡,詩人不可能看得清楚,更多的是結合生活實際而進行的假想,令人虛實難辨。
最後兩句又回到現實中來,親人和朋友都流落到不同的地方;因為烽火硝煙,很難收到他們的書信。其實詩人不僅是在寫自己的遭遇,也濃縮了無數背井離鄉、普通百姓們的生活感受,也令人想起杜甫的另外兩句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表達出對和平以及美好生活的強烈向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