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被251事件刷屏,都在說華為沒有同理心。
由于本人掌握的信息有限,對事件本身不發表看法。畢竟,對于可以公開發布的信息,負責任的态度,本人還是有的。
但是,将一個企業實體和個人的糾紛扯上同理心,就感覺很魔幻了。至少,我們需要先把真正的同理心搞搞清楚。
1920年,同理心(Empathy)這個詞,被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首先使用。他認為同理心源自身體上模仿他人的痛苦,從而引發相同的痛苦感受。
自從這個詞引入中國,對它的理解,出現了泛化的趨勢。
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再到設身處地、感同身受,都是它的理解。
但是,同理心最關鍵的一點,往往被人們忽略。
哪一點呢?
連接。
同理心最重要的,是你能夠給自己模拟出一種相同或相似的場景,然後觸發出相同或相似的感受。這樣,才可以和對方建立真正的連接。
如果不能觸發出這種感受進而連接,那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就是一句空話。
舉個栗子。
有人掉進一個地洞裡,被困住了。他的感受是很痛苦。
如果你也挖個地洞跳進去,或者也幹脆跳進他的那個地洞,你就可以觸發和他相同的感受。
你和他的溝通,就很容易建立連接。對方就願意和你一起面對,接受你的幫助或者建議。
如果你就是趴在洞口,對他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你餓嗎?你渴嗎?你害怕嗎?你要不要來點水喝?”
對方是不會和你建立心理上的連接的。你這不是同理心,頂多算同情心。
同理心這個心理學概念,目前主要在人與人的溝通上被廣泛運用。因為建立同理心的連接,對方才願意和你溝通,才願意接受你的想法。
我這個号是根據《西遊記》原著編故事,然後普及基礎的管理學知識的。最大的願望是讓中國的孩子們,能夠從小接受必要的管理學知識。
為了不跑題,體現本人能夠專注于某個垂直領域。我就再舉個《西遊記》原著的栗子,看看同理心是如何得到應用的。
《西遊記》原著第十四回: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唐僧在五行山收了孫悟空做徒弟,兩人度過了短暫的蜜月期。
然後,因為孫悟空幹掉了六個攔路搶劫的逗比,兩人爆發了第一次沖突。
孫悟空一向受不了氣,直接撂挑子。他一個筋鬥雲,翻到東海,找東海龍王去喝茶。
孫悟空喝過了茶,看到牆上有一幅畫,叫做圯橋進履。龍王就把這故事講給悟空:
說是漢代的張良,有一天在橋上遛彎兒,遇到一個老人。這老人把鞋踢到橋下,讓他給撿上來。
張良跑下去撿上來,老人還讓他給穿上。張良就恭恭敬敬給老人穿上。結果,老人又把鞋給踢下去,讓他再去撿。
我一直懷疑:這幅畫,是老龍王故意挂上去的。
因為這個故事,高度模拟了孫悟空剛剛遇到的場景。
都是熱臉貼冷屁股的痛點。
所以,孫悟空聽了以後,馬上産生共鳴,對張良在心理上建立了連接。對張良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他自然非常的感興趣。
于是,老龍王就接着往下講:張良沒有絲毫的不恭敬,再次跑下去撿上來,給老人穿上。
最後,給老人撿了三次,穿了三次。這就是圯橋三進履的故事。
故事的結局是:
這老人其實是個神仙。見張良心胸豁達,認為他孺子可教,就傳他兵法。張良後來憑借這些兵法,輔佐劉邦一統天下,自己也得道成仙。
由于建立了同理心,孫悟空很容易接受了張良的處理辦法,決定回去保唐僧西天取經。
例子舉完了。
這說明,在日常的溝通中,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我們把話題再拉回來。
一個企業做出的聲明,可以指責沒有同理心嗎?
一個企業做事,依據的是法律法規,依據的是他的價值觀,以及為了實現價值觀制定的行事規則。
扯得上同理心嗎?
當然,如果是有專門的人力資源的人(比如業務夥伴Business Partner),來處理員工和企業的糾紛。
你可以指責人力資源部門的人,在溝通方式上沒有運用同理心,或者根本就沒有同情心。
但是,對于最後的決定,仍然不能指責沒有同理心。
因為,最終的決定,依據仍然是國家的法律法規,是公司的規章制度,而不是你是否感受了對方的痛苦。
所以,在标題上指責一個企業沒有同理心,又是特殊時期,用意何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