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3 10:20:18

背帶,是背負嬰兒所用的布兜,古稱“襁褓”,指背負、系綁和包裹幼兒時所使用的布帶、寬布和被子。背帶被喻為背上的搖籃,是世代相傳的育嬰工具,至今在我國西南部特别是少數民族地區還廣泛流傳,當地又稱“背兒帶”、“娃崽背帶”、“背扇”等。

本篇将從背帶的圖案紋樣特征、色彩工藝特征、制作工藝技法三個方面分析廣西地區各民族背帶。

一、背帶的圖案紋樣特征

背帶圖案紋樣的最主要特征是,裝飾紋樣藝術美與内容寓意吉祥的統一。從古代紡織品來看,唐代是紡織品藝術風格最為多樣化的時期,裝飾主題從動物轉向花卉鳥蟲類。到了宋代,紡織品裝飾風格更多地體現出文人的愛好,寫生花卉成為紡織品裝飾圖案的主流,服飾及其他各種紡織用品上廣泛使用各種花卉如牡丹、蓮花、梅花、菊花、桃花、竹葉等,以及與此相配合的蜂蝶魚蟲、鹭鸶雁鵲之類,其造型風格也更偏向寫實主義。明清時期紡織品的裝飾風格仍以花卉紋樣為主,但表現形式卻逐漸趨于程式化,題材更多地以吉祥圖案為主,以紋樣寓意吉祥,幾乎達到“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

廣西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在審美和題材選擇上互相影響,互為促進。廣西各民族背帶的紋樣豐富多彩,表現各異。一般來說,背帶上的圖案會采用對稱式與均衡式構圖,在中心線或中心點的上下左右配置同形、同色、同量或近似的紋樣,具有強烈的對稱美。

廣西各民族背帶上的圖案内容以花葉、動物、幾何紋飾為主。

花的種類甚為豐富,牡丹、石榴、菊花、梅花、蓮花、桂花、茶花等圖案在背帶刺繡中比比皆是。牡丹花型豐滿、色彩嬌豔,象征富貴。石榴多籽,象征多子。蓮花象征清淨純潔,菊花、桃子寓意長壽。梅花開花最早,被稱為花中狀元,又因其枝幹孤立挺秀、不畏寒冷,被用來比拟文人清高蝶戀花的圖案在廣西各民族背帶上幾乎都有出現,寓意甜蜜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1

左:壯族刺繡背帶局部,牡丹

右:壯族刺繡背帶局部,石榴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2

左:壯族刺繡背帶局部,蓮花

右:壯族刺繡背帶局部,梅花

動物紋樣也是廣西各民族背帶喜歡表現的題材,遊魚、飛鳥、彩蝶、蜜蜂、龍鳳、獅虎、麒麟,它們藏匿于花中與花渾然一體,構築成背帶上的萬物生靈。象征長壽,鴛鴦象征愛情婚姻美好,鯉魚躍龍門寓意科舉得中,蝙蝠諧音“福”,鹿諧音“祿”,諧音“餘”。龍、鳳、麒麟紋樣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出土紡織品上大量出現,形态生動,初期與楚人的圖騰和巫觋文化相關,後被用來表達美好的寓意。獅子傳入中國後被表現為溫順可愛的形象,與西方表現的威猛有所不同。廣西各民族背帶上常繡制“雙龍戲珠”、“龍鳳呈祥”、“鳳穿牡丹”、“麒麟送子”、“雙獅滾球”等吉祥圖案。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3

壯族刺繡背帶局部,龍鳳呈祥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4

壯族刺繡背帶局部,雙獅戲球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5

壯族刺繡背帶局部,麒麟、蝴蝶、飛鳥

幾何紋樣在背帶圖案中也随處可見,特别是織錦背帶受工藝技術限制幾乎都是幾何紋樣裝飾。雲雷紋是連續的回旋形紋樣,圓形的連續構圖可稱為雲紋,方形的連續構圖可稱為雷紋,在商代的器物和服飾上十分流行。菱形紋在出土的西周時期紡織品中大量出現,經過打散、變異、彎曲、重組又派生出許多新的形式。龜甲紋為六角形連續的紋樣,象征長壽。方勝紋為菱形相疊的紋樣,古時稱之為長命紋。四合與四出紋為方形的變化,四合是向心的,象征團聚,四出是離心放射的,象征發展生長銅錢紋象征富有,八角芒紋象征太陽。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6

湖北馬山出土大幾何紋錦紋樣,戰國

(圖片引自《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紡織》)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7

苗族織錦背帶局部,菱形紋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8

壯族織錦背帶局部,八角芒紋、雲雷紋

文字圖案在背帶圖案中有時也會出現,主要為卍字、壽字、福字、喜字等。連續不斷的卍字紋稱為曲水或萬字不斷頭,象征福氣綿延。壽字紋特别多見,并發展出各種變化。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9

壯族刺繡背帶局部,壽字紋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10

壯族織錦背帶局部,卍字曲水紋、喜字紋

另外,各民族背帶都經常使用花中套花、圖中套圖的手法,使圖案紋樣具有豐富的層次感,又可以互相補充,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效果。

二、背帶的色彩工藝特征

廣西各民族背帶的底布顔色基本上為黑色、藍色、紅色三種。其背帶的色彩特征突出反映在豐富的刺繡色彩上。每一個廣西少數民族女性都是配色高手,五顔六色的彩色絲線在她們手中如同畫家的彩筆,經過對表現對象的構思,下針如下筆,賦予對象豐富奇妙的色彩,無論是植物的花色還是動物的色彩都能繡出微妙的變化,栩栩如生,呼之若出,顯示了繡女們特有的色彩審美情趣和高超的色彩搭配能力。

壯族的背帶一般顔色非常豐富和鮮豔,配色達五種以上,喜用大紅大綠,顔色對比強烈。毛南族、彜族背帶與之類似。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11

壯族刺繡背帶,靖西 壯族刺繡背帶,隆林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12

彜族刺繡背帶,隆林 毛南族刺繡背帶,環江

苗族的背帶由于支系衆多,每個支系都有不同的配色習慣,色彩相對來說不如壯族豐富,配色一般三種左右,但顔色也十分亮麗。

廣西的侗族背帶跟其居住相鄰的苗族背帶的配色類似,一般采用黑色底布,并使用破線繡的繡法,使得顔色看起來細膩柔和。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13

苗族織錦背帶,融水 苗族織錦刺繡背帶,南丹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14

侗族刺繡背帶蓋,三江 苗族刺繡背帶蓋,三江

瑤族的背帶色彩比較單一,喜用紅色,配以各種不同程度紅色的疊加,有一種色彩漸變的效果。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15

瑤族刺繡背帶,金秀 瑤族拼布背帶,田林

水族的背帶大多采用黑色、橘色、藍色線繡制,色彩搭配古樸雅緻。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16

水族刺繡背帶,南丹

仫佬族的背帶基本是一種固定的圖案與搭配,紅、藍、黑三色邊框内配上紅色地刺繡背帶心。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17

仫佬族刺繡背帶,羅城

三、背帶的制作工藝技法

在制作背帶時,廣西各民族主要采用刺繡、織錦、蠟染、拼布等工藝技法,其中尤以刺繡最為廣泛、普遍。

(一)刺繡

刺繡在我國出現很早,《尚書·虞書·益稷》中記載:“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周禮·考工記》載:“畫缋之事,雜五色,五彩備,謂之繡。”從出土文物看,早期的刺繡手法多采用鎖繡針法。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18

龍鳳虎紋繡,戰國,湖北江陵馬山出土

(圖片引自《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紡織》)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19

漢代鎖繡局部(圖片引自《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紡織》)

南北朝時期由于刺繡用于佛教題材使得其針法得以發展,傳統的鎖繡短針相接,不易表現色彩過渡,線條也難以做到光潤平滑。

刺繡針法在唐晚期出現重大變化,開始大量使用平繡及其變化針法,如鋪針、戗針、套針等,法門寺出土物中有不少殘片均以平繡繡成,敦煌藏經洞出土物中也有大量同類繡品,并且在各地方繡盛行起來後,鎖繡針法就很少見了

廣西各民族背帶采用的刺繡手法一般有平繡、挑繡、破線繡、打籽繡、鎖繡、剪貼繡、貼布繡、馬尾繡等,通常一幅背帶上同時采用幾種繡法。通過不同的繡法,在一種色線底子上加另一種色線,使色彩表現得更加豐富,變有限的色線于無限的色彩,使圖案看起來非常有立體感,既鮮豔悅目又統一協調。

01

平繡是各種繡法的基礎,分布最廣,使用範圍最大。平繡的特點是單針單線,針腳排列均勻,絲路平整。平繡針法有兩種:一種是從紋樣邊緣的兩側來回運針作繡,要求線紋排列整齊,邊緣圓順;另一種先以長針疏縫墊底,再用短針腳來回于邊緣兩側運針,繡出的紋樣微微凸起、平整光潔。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20

壯族刺繡背帶局部

02

挑繡主要分為“十字挑花”和“數紗挑花”,是各民族繡法中最常用的一種,瑤族、苗族尤為擅長,其技藝手法是在脈絡清晰的面料上根據經緯線走向挑出十字或者線段,并通過每個細小單元組合成各種圖案。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21

苗族刺繡背帶局部

03

剪貼繡是先用剪刀在紙上剪出各種圖案,把剪紙圖案貼于底布上,再用各色絲線在針的引導下裹纏覆蓋圖案而成,具有一定的凹凸立體感。多在壯族、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使用。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22

壯族刺繡背帶局部

04

布貼繡,也稱貼布繡、補繡。做法是先用織物剪裁出紋樣的部件,然後縫綴在底布上,構成圖案。布貼繡工藝相對簡單,化零為整,塊面鮮明,色澤濃豔,具有強烈對比效果。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23

壯族刺繡背帶局部

05

鎖繡是古代最早采用的針法之一。鎖繡的特點是曲展自如、流暢圓潤,用來表現線條或圖案的輪廓,可以形成嚴整清晰的邊線。鎖繡的針迹呈鍊狀結構,圖案如鎖鍊般圈圈相套。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24

壯族刺繡背帶局部

06

打籽繡是古老的刺繡基本針法之一,雖然其出現時間很早但清代才真正流行。打籽繡俗稱“結子繡”、“環籽繡”,民間叫“打疙瘩”。

打籽繡的方法是采用絲線纏針繞圈形成顆粒狀,繡一針成一籽,構成點狀紋樣,多用于表現花蕊、眼睛等,裝飾性很強,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25

壯族刺繡背帶局部

07

釘線繡,是将特殊的繡線釘在織物表面進行裝飾的一種繡法。繡線有的采用雙股線,有的采用金、銀線,有的采用馬鬃毛。馬尾繡即屬于其中一種,以白線纏繞馬尾毛做芯而制成繡花線,然後将馬尾芯白線盤繡于底布上用來勾勒圖案輪廓,水族背帶都采用這種繡法。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26

水族刺繡背帶局部

(二)織錦

錦是“織彩為文”的彩色提花織物。早在公元前六世紀的《詩經》中就已出現錦的記載,“碩人其颀,衣錦褧衣。”(《詩經·國風·衛風》),“衣錦褧衣,裳錦褧裳。”(《詩經·國風·鄭風》),“君子至止,錦衣狐裘。”(《詩經·國風·秦風》),“萋兮斐兮,成是貝錦。”(《詩經·小雅·節南山之什》)。

錦的制作工藝複雜,非常耗時。東漢劉熙《釋名》中解釋,“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字從金、帛。”因此人們用它來表達美好的事物和感情,從“前程似錦”、“衣錦還鄉”、“繁花似錦”、“錦繡前程”、“花團錦簇”、“錦心繡口”、“錦瑟年華”等成語中可窺一二。

廣西的壯、苗、瑤、毛南等民族将織錦技藝廣泛應用于背帶制作中,表達對孩子“前程似錦”的美好願望。其中,壯錦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壯錦的起源可追溯至漢代,1976年在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一号墓之奴婢殉葬棺内,出土了織錦殘片和織機構件,這個織錦片用麻線與桔紅色絲絨交織而成,是廣西至今發現的最早織錦。宋元時期,“廣西錦”馳名嶺南,據史料記載,“廣西錦”是宋代專事生産朝廷貢錦的“蜀錦院”所生産的四種錦之一。明清時期,很多文獻中都有“壯錦”的記載,明代,龍鳳紋壯錦還是朝廷的貢品。清代以後,廣西各州縣都有壯錦織造。

清代《粵西筆記》載:“壯人愛彩,凡衣裙,巾被之屬,莫不取五色絨以織布,為花鳥狀,遠觀頗工巧炫麗。”

壯錦色彩亮麗,多采用對比色調,結構嚴謹又富于變化,常用方勝紋、回紋、卍字紋、波浪紋做骨架或地紋,以花卉、龍鳳、鳥獸紋填充其内并呈有規則的散點排列。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27

壯族織錦背帶,靖西 苗族織錦背帶,融水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28

毛南族織錦背帶,環江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29

壯族竹籠織錦機

(三)蠟染

廣西各民族背帶制作的另一種重要工藝技法是蠟染,蠟染古稱蠟缬,是一種以蠟為防染材料進行防染的傳統手工印染技藝。蠟缬制品花樣飽滿,層次豐富,其來源可追溯至秦漢之際的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當時已經熟悉蜜蠟、蟲蠟和松脂等物質的防水特征,并将其用于織物的蠟染

1959年新疆民豐縣尼雅出土的東漢蠟染花布,表明漢代的蠟缬工藝技術已經成熟。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30

東漢蠟染布,新疆民豐縣尼雅出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圖片引自《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

十六國時期,我國西北地區出現了以點染法點上蠟汁後進行防染而成的織物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31

藍地蠟缬絹,西涼,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

(圖片引自《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紡織》)

南北朝時期,蠟缬也相當流行。隋唐時期蠟缬技術繼續發展,蠟染制品還作為禮物輸送到了日本。宋代以來,由于蠟缬隻适用于常溫染色,且色譜有一定局限,故中原地區的蠟染工藝逐漸為其他印花技術所取代。但少數民族地區卻繼續發展流行,尤其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後代一直沿襲,至今仍在使用。廣西的苗族、瑤族、侗族等民族将蠟染技術應用于背帶之上,有的直接拿整塊蠟染布作為背帶心或背帶蓋,有的拿來作背帶的綁帶。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32

苗族蠟染背帶,隆林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33

苗族蠟染背帶蓋,融水

蠟染的防染工藝,由于所繪蠟質不耐高溫,因此用于蠟染的染料隻能在低溫下染布,天然植物染料中隻有靛藍能滿足低溫染色,所以靛藍是制作蠟染布最為适宜的染料。

蠟染的工藝步驟主要概括如下:

将白布置于平面之上,把蜂蠟放置于盛具内加熱使之熔化,用蠟刀蘸熔化的蠟繪制圖案于白布上,圖案繪制完成後,将畫好圖案的白布放入藍靛染缸中浸染,根據顔色深淺的需要決定浸染時間的長短,取出染色後的布進行沖洗,再用清水煮沸,加熱後脫蠟,經過漂洗後,布面即可呈現藍白分明的花紋圖案。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34

坩埚、蜂蠟、蠟刀

參考文獻

①③⑤⑦⑧趙豐,尚剛,龍博.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紡織)[M]開明出版社,2014.1

②④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裝史[M]中國旅遊出版社,1995.5

⑥陳維稷.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M]科學出版社,1984.4

⑨張竟瓊,曹喆.看得見的中國服裝史[M]中華書局,2012.8

⑩呂勝中.廣西民族風俗藝術卷壹—娃崽背帶[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1.12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35

信息來源:廣西民族博物館

13667745535(微信同号,非景區電話)

書中的黃金屋古籍(博物錦繡襁褓)3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