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今日頭條”上沈嘉柯先生的一段話:
“一個網友發現三蘇紀念館裡寫‘蘇轼和蘇轍情同手足’。令人哭笑不得。
正式的紀念館文字鬧出這樣的笑話,可想而知我們的語文教育是比較失敗的,有毒的問題教材難辭其咎。”
意思是,“蘇轼和蘇轍情同手足”,這個比喻是不妥當的。
跟帖者多有贊同這個觀點。
他們的根據是,從“情同手足”的出處,唐·李華《吊古戰場文》“誰無兄弟,如足如手。”來看,
兄弟關系,就是手足關系。反過來,手足關系,就是兄弟關系。
所以,不必再用“手足關系”來比喻“兄弟關系”了。
我認為,沈嘉柯先生及其跟帖支持者的觀點值得商榷。
從“情同手足”出處看,“誰無兄弟,如足如手。”這本身就是用“手足關系”來比喻“兄弟關系”的。
也就是說,“誰無兄弟,如足如手”,可以同義換言之,“兄弟之間,如足如手”。
同樣,“蘇轼和蘇轍情同手足”,也可以同義換言之,“蘇轼蘇轍之間,如足如手”。可見前者沒有毛病。
另外,更重要的是,并非世間所有的“兄弟關系”,都“如足如手”!
周樹人和周作人之間,曹丕和曹植之間,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之間,周公姬旦與管叔姬鮮之間,最後關系都不“如足如手”。
民間兄弟反目成仇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了。
當然,說少年時候的蘇轼和蘇轍“情同手足”,确實不如某跟帖者所說的“手足情深”貼切。
因為,兄弟反目,多是長大以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